人民網
人民網

“福建閩江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獲評2022年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

2022年12月13日16:49 |
小字號

為展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成就,不斷推進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營造全民共同參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良好氛圍,2022年,生態環境部首次開展生物多樣性優秀案例征集遴選活動。在組織篩選出的40個優秀案例中,“福建閩江河口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案例成功入選。

福建閩江河口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東亞至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區的重要驛站。二十年來,閩江河口濕地從搶救性保護到逐步修復治理到科研宣傳教育,保護范圍逐步擴大,保護方式不斷創新,逐步形成涵蓋基礎研究、生態修復、社區融合、產業帶動、生態教育、開放合作六大核心工程的治理保護模式。

創新保護利用新方法

修復治理后的灘涂。

修復治理后的灘涂。福建省林業局供圖

治管結合,解決互花米草治理難點。創新長效除治互花米草的治理手段,採取“刈割—旋耕”、人工除治等物理方法,按照治管結合的工作模式,配合種植紅樹林(秋茄)、短葉茳芏、海三棱藨草、蘆葦等恢復鄉土植被進行長效防治,保留適當光灘,實現在抑制外來入侵物種的同時,保障候鳥的覓食與棲息。

久久為功,落實退養還濕。持續開展閩江河口濕地保護區內外退養還濕動員工作,通過多年來宣傳保護濕地的重要性、為養殖戶爭取合理合情的補償、吸納養殖戶為濕地保護區的管護員等方式收回養殖魚塘,並將其改造建設成淺灘濕地和生態鳥島。

科研合作,提升濕地保護管理能力。加強科研合作和學術交流,積極搭建高層次科研交流平台,強化濕地科研指導及技術力量,科學評估並指導濕地保護管理工作。

閩台合作,守護中華鳳頭燕鷗。創建生態道德教育基地,以共同守護兩岸中華鳳頭燕鷗為契機,與台灣建立密切的保育合作模式,實現保育信息共享和策略前瞻。

中華鳳頭燕鷗。蔡衛和攝

探索共管共治新思路

聯防聯控,嚴格落實執法。二十年來,閩江河口濕地嚴格執行濕地生態保護制度,明確濕地保護區紅線范圍,規范設置濕地保護區劃界標,哨卡,依托科技發展,安裝升級巡護GPS定位裝置等設施,持續推進濕地保護區常態化執法巡護。

多措並舉,實行共管共治。通過聘請濕地周邊居民為濕地巡護員和保潔員、組織開展濕地保護志願服務活動,創新建立並逐步完善愛鳥人士參與濕地保育管理機制等方式充分調動和吸引民眾參與濕地保護。

水鳥翩飛

閩江口濕地水鳥翩飛。閩江口濕地公園供圖

共享生態保護新成果

生態保護,營造百鳥樂園。大大小小的“綠洲”散落在水中央,或長著茂密小樹林,或長滿茵茵水草,成群候鳥圍著“綠洲”覓食、戲水,一幅自然和諧的畫面。長期堅持生態保護的閩江河口濕地保護面積達2381.85公頃,區內野生動植物達1089種,共有鳥類313種,其中水鳥166種,數量超過24000隻,是全球極危物種中華鳳頭燕鷗的重要繁殖區,是小青腳鷸、白腰杓鷸、大濱鷸、三趾濱鷸等珍稀保護鳥類的遷徙中轉站、補給站和重要停歇地﹔還是勺嘴鷸、鴻雁、小天鵝、黑臉琵鷺、白琵鷺等珍稀瀕危鳥類越冬地。

勺嘴鷸

勺嘴鷸。閩江口濕地公園供圖

開發共享,提升綜合效益。優美的生態環境成為了鳥類的天堂也使閩江河口濕地成為福建生態旅游的重要“網紅打卡點”和攝影愛好者觀鳥拍攝的首選地,每年吸引游客近50萬人,常年為周邊群眾提供穩定就業崗位並促進區域旅游經濟的蓬勃發展,實現了實現了濕地生態保護與社區民生發展的和諧共贏。

成群的中華鳳頭燕鷗

成群的中華鳳頭燕鷗。閩江口濕地公園供圖

形式多樣,拓寬公眾生態教育宣傳。積極發揮濕地作為福建省科普教育基地、閩台生態道德教育基地、省市區黨校生態教育現場教學點、生態文明實踐教育基地作用,每年接待各類學習參觀團體270余次7萬多人次,廣泛提高民眾生態文明意識。積極接洽自然教育機構,加強研學合作,注入教育活力,創新研學新路徑。

(責編:江葦杭、張子劍)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