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非遺如何“熱”起來?福州市政協委員交出“答題卡”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眼下,如何讓古老非遺“熱”起來,賡續傳承生生不息?2023年福州市兩會期間,政協委員交出各具匠心的“答題卡”。
榕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燦若星辰、遍地開花。前不久,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傳承古老非遺,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火’在民間。”福州市政協委員傅曉萍認為,要創新飲茶方式、豐富產品線,讓茉莉花茶成為百姓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和快消品﹔同時,延伸茉莉花和茶的周邊產品,跨界融合其他行業,更好地挖掘福州茉莉花茶的商業價值。
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傅曉萍供圖
福州壽山石雕。鄭幼林供圖
壽山石雕是“榕城三絕”之一,作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福州市政協委員鄭幼林對這項技藝的發展十分關注。“福州鼓山鎮是壽山石雕刻發源地。”鄭幼林建議,應加快改造提升中國壽山石交易中心,並將鼓山鎮的林元珠、周寶庭故居、樟林古厝等壽山石文化傳播的重要場所,打造成歷史文化街區,完善鼓山鎮壽山石文化產業鏈的重要地位和功能。
民盟福州市委會則指出福州非遺“富饒中的瓶頸”——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不少傳統民俗節慶也出現“斷檔”﹔另外,不少傳統手工藝項目勞動強度大、收入低,當代年輕人不願意傳承技藝,容易“人去藝失”。
如何解決福州非遺發展的“困境”?民盟福州市委會建議,應在當地歷史文化街區舉辦各類節慶活動,讓傳統的高蹺舞、旱船舞、大頭娃娃舞,以及閩劇、評話、伬唱走上街頭,這不僅能讓非遺“動起來”,還帶動旅游、零售和餐飲等多個行業“發光發熱”。同時,完善專業院校培養機制,在校園中培養非遺傳承人,比如,依托閩江學院致道國際漆藝產業學院,培養專業性的漆藝藝術人才。
非遺在校園。陳志勇供圖
除了在校園中培養非遺傳承人外,福州市政協委員陳志勇還關注“少數民族學生對非遺的承襲”。他提出,要在民族中小學開設福州傳統非遺課程,促進漢族學生與各民族學生民族文化互學互融的學習氛圍﹔以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月為契機,在民族中小學普遍開展民族文化展示校園活動,並對典型學校設置一定的經費支持或政策扶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