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助力蟳埔村文旅融合發展

泉州灣北岸,—座充滿異域風情的千年漁村蟳埔向海而生,因海而興。百舸爭流千帆競發,這裡曾是無數遠洋商船的出發地,擁有近干年歷史,閩越文化遺存,以及唐宋以來海洋商貿發展帶來的多元文化交融,使蟳埔村至今保留獨特的漁女原生態習俗,成為歷史文化名村。2008年,蟳埔女習俗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風千萬裡,不如四季簪花香滿頭﹔承載看海洋文化印記的“簪花圍”似“流動花園”般呈現出非遺魅力。花香蝶自來,即使雨季,也擋不住奔赴蟳埔尋美的女孩……這是4月19日在福建省泉州市豐澤區蟳埔社區蟳埔村看到的景象。“五一”小長假即將來臨之際,蟳埔村蓄勢待發誠迎八方客。
據了解,今年以來,國家級非遺“蟳埔女習俗”隨著其蟳埔女服飾和“簪花圍”被年輕群體、社交網絡帶火“出圈”,推動了當地文旅產業迅速發展。但在“簪花游”大熱的背后,如何進一步提升蟳埔村漁文旅產業的品質、效益,如何進一步發掘“海絲起點”歷史文化資源?
4月19日大雨,前來體驗“簪花”之美的游客仍絡繹不絕。王麗芬攝
當天下午,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許維澤,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基金會理事長葉木凱,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基金會副秘書長陳韞哲等一行冒雨走訪了蟳埔村,研討助力蟳埔村漁文旅融合發展,探索這個古漁村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雖然大雨紛紛,走進村裡,仍隨處可見慕名而來體驗“簪花圍”之美的游客,幾抹艷麗輕快的身影穿行在蚵殼厝與木石磚構老房之間,光影與歷史重疊,仿佛延續古蟳埔漁女之風。一打聽,她們來自浙江、安徽、湖南、北京、河北、莆田、漳州等地。就讀寧波大學即將碩士畢業的伊姑娘笑著說,這是她的畢業旅游,在網絡平台上一看到蟳埔“簪花圍”視頻就心動了,第一次來福建就直奔蟳埔村。在村裡小菜市場一邊避雨一邊裝扮簪花造型的一對湖南母女高興地說“實地體驗,不虛此行”。
游客前來蟳埔村體驗蟳埔女服飾裝扮。王麗芬攝
隨著文旅經濟復蘇,加之名人到訪、網絡傳播和當地搶抓時機策劃推動,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成為帶動當地文化旅游的重要元素。蟳埔女裝扮不僅受到兒童和年輕女性喜愛,一段時間內更因其“國潮”新屬性吸引年輕男性體驗。一位蟳埔女服飾的青年愛好者在社交網絡平台表示,從某種角度上來說,蟳埔女很符合網絡上呼吁“漢服”人士的期待,她們與周圍服飾文化的區別主要體現在特殊化、標志性和隆重感。蟳埔這股時尚熱潮還吹到了校園中,眾多年輕女孩嘗試用蟳埔元素妝點發飾。在她們看來,更重要的是蟳埔女的美好寓意,“簪花圍”象征著勇敢、奔赴與熱愛,穿上蟳埔女服飾則感受著蟳埔女性的靈活、柔韌與勤勞。頭戴“簪花圍”,身穿大裾衫、寬筒褲,精於心算、善於經營。蟳埔女與湄洲女、惠安女並列為福建三大漁女,她們日常所戴的“簪花圍”頭飾,被稱為頭頂上的“流動花園”,既是中國古代婦女裝飾的遺風,也蘊藏著中西方交融的海絲文化。
今日的蟳埔,正發揮背山面海的優勢,開發漁、工、貿等各種產業,積極推動文化和旅游相結合。小洋樓逐漸取代了昔日居住的蚵殼厝,但村中保存下來的古建筑和非遺民俗,依然在述說著小漁村中的大文化。今年正月二十九,蟳埔人例行用踩街巡游表達對大海的敬仰,祈願新年風調雨順、幸福安康,人們簇擁著蟳埔簪花兔在踩街祈福中回味、傳承和塑造蟳埔文化。
豐澤區東海街道黨工委書記吳志福介紹說,作為曾經的“海上絲綢之路”起點,村裡古建筑、古碼頭,歷史遺存很多,蟳埔美食風味獨特,附近還有三所高校資源,加上豐富的民俗文化傳承和多元文化交融,優勢明顯。但他也提出當前保護開發面臨的問題,蟳埔“出圈”后,客流、車流驟增,配套服務設施滯后,村容和商業開發顯得凌亂,蟳埔服飾、餐飲、創意文化等方面缺乏品牌運營支撐,亟需各方力量助推蟳埔漁文旅融合發展。
踏著蟳埔村蜿蜒的青石板巷道,目之所及,皆是充滿異域風情的蟳埔女服飾和“蚝殼房”等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留下的文化印記。如今,新的時代正不斷賦予這座千年漁村新的特質,除寺廟、古建筑外,特色民居蚵殼厝隨處可見,灰白色蚵殼散發濃濃漁城古韻,還沒見到海,就已嗅到海的氣息。村裡老人介紹說,當時漁船返航用來壓船的蚝殼成了建筑材料,蚵殼厝不積雨水、不怕虫蛀、冬暖夏涼﹔還能抵擋海風的侵蝕,是真正的“有機建筑”,大面積的灰白色蚵殼與閩南特色紅磚古厝相映成趣,構成一幅幅極富美感的圖案。
游客佩戴“簪花圍”頭飾體驗蟳埔文化。王麗芬攝
泉州市豐澤區委書記高金泉介紹,“我們現在通過發展蟳埔的文化旅游,打造閩南文化交流窗口、泉州世遺城市的重要名片。”計劃將蟳埔村整體打造成“古文化歷史街區、海絲起點觀光帶、海絲旅游綜合體”。近些年,各級政府對蟳埔村進行活化利用、保護性挖掘,在完整保留其原生態生活習俗基礎上結合時尚“潮流”嘗試賦予一些新元素,如服飾上契合現代審美觀念進行提升,加入旗袍、時裝元素,並將蟳埔女服飾研習所與服裝院校結對共建、共同開發設計,吸引時尚年輕女性關注,從而提升蟳埔女服飾的生命力。接著,高金泉又談到,設想以名人多次到訪極力推崇“蟳埔女習俗”的經典語錄為廣告:“一生一次簪花圍情定蟳埔”“蟳埔簪花圍一生一次許你一世芳華”“一次尋見簪花圍赴一生(一場)美麗邂逅”……將歷史文化習俗與現代時尚元素相結合,加持打造地方新名片。
蚵厝花開正當時,海絲文化續新篇。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召集各方專家走進蟳埔村實地探訪,助力蟳埔進一步“出圈”。在座談會上,大家就如何挖掘蟳埔民俗村古建筑、古文化,利用海絲文化品牌發展漁文旅產業,進行了交流探討。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牢牢把握住文化產業賦能鄉村振興的著力點。如今蟳埔“紅”“火”了,如何打造獨具蟳埔村文化品牌特色的鄉村振興新模式?
蟳埔火“出圈”,“簪花圍”阿婆樂開花。王麗芬攝
豐澤區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局長張勇表示,當下村裡的生產經營旅游“一二三產”雖全面開花,但缺少城鄉二元消費發展空間,需盡快啟動品牌化公司化運營,提升管理和服務水平。豐澤區政協主席上官藍波談到,要找好突破口,活化利用蟳埔女習俗文化,結合基礎設施建設、整治環境、拓展內涵、提升品質、打造品牌。福建龍岩袁夢村項目設計者、品鏈集團董事長張小鳴建議,重點打造宋元海絲文化場景,融合海上旅游觀光,優化整合好全村的空間布局,利用閑散空間資源,以此可帶動增加村財、村民收入。
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會長許維澤座談時指出,當年由泉州市豐澤區申報,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蟳埔村要聚焦打造海絲經濟帶,以“蟳埔女習俗”火出圈為引爆點,著力還原非遺傳統文化,講好多元文化融通與和合共生的歷史故事,在傳承中有所創新,推進社會化、公司化運營,協力整體規劃,有機整合,拓展鄉村文旅新業態,打造出一個鄉村振興的重點文旅產業。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執行會長、基金會理事長葉木凱建議,可開辟迎合年輕人喜好的網紅打卡拍攝點或攝影基地,以海洋文化、閩越文化、阿拉伯文化遺存為主線,策劃攝影+旅游等模式。服務一定要跟上,尤其在基礎設施方面,要規劃整合全面提升,樹立具有地域特色的鄉村文旅品牌。
下一步,福建省鄉村振興促進會、基金會將在文創資源、人才引薦、創意產品等方面嫁接社會資源,為蟳埔村的漁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賦能助力。(王麗芬)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