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龍岩:推進“才聚龍岩”行動計劃 打造教育人才聚集平台

為認真貫徹落實龍岩市委人才工作會議精神以及市委、市政府、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等文件精神,近年來,龍岩市教育局積極落實“才聚龍岩”行動計劃,堅實推進“教育強市”建設行動。
推進行動計劃,打造教育人才聚集平台
筑巢引鳳,打造人才匯聚的“強磁場”。為打造教育人才聚集平台,龍岩市深化與廣州、廈門等地教育人才合作,積極貫徹落實《廣東省廣州市教育局 福建省龍岩市教育局教育對口合作協議》,實現交流合作“全覆蓋”。
大力開展教師培訓合作,持續深化教研合作,聘請一批市政府特聘督學。開展拔尖人才培養合作,共享教育教學資源。開展名師名校長師徒結對,實施岩籍名師、名校長回歸工程,2位福建省名校長回歸。
為從教育部直屬6所師范大學、福建師范大學引進基礎教育急需緊缺優秀人才,龍岩市教育局因地制宜,優化教育人才招聘流程,結合線上和線下的方式積極開展人才引進,今年引進10名,近五年引進116名。
培育一批名師、名校長。繼續實施名師名校長培養工程,出台第三屆名師名校長工程實施方案及管理辦法,培養第三屆龍岩市名師360名、市名校長30名。
2022年12月19日,龍岩市屬教育人才引進廈門大學畢業生專場招聘會現場(資料圖)。龍岩融媒體中心供圖
龍岩市教育局充分發揮省級名師、名校長培養人才作用,還成立了龍岩市“省級名師名校長”工作室,其中14名名師、名校長分別指導培養168名中青年學科骨干教師和學校管理干部。
省特級教師、正高級教師、連城二中副校長邱宏桂就主動承擔指導、培養青年教師的幫帶工作。在他的引領示范下,一批青年教師快速成長,不少教師成為省學科帶頭人、市級名師、教壇新秀。
為發揮名優教師專業指導和示范引領輻射帶動作用,龍岩市還組織開展教育人才智力服務基層活動,21名省特級教師及晉升正高級教師通過課堂觀摩、現場說課、專題講座、交流總結等形式服務基層,組織做新時代“四有”好老師主題巡回報告會,激發更多教師成長成才。
從優待才,強化要素保障和培養管理
建章立制,培育人才安心發展的“一方熱土”。今年3月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市財政局出台了《關於龍岩市基礎教育緊缺急需學科人才生活津貼管理辦法的通知》,規范化發放緊缺急需人才生活津貼。
“滴!優秀教師”當您聽到第三代社保卡刷卡或掃碼“專屬定制”提示音時,請不要驚訝。這是龍岩市設立的教師優待政策,市教育局等五部門聯合制定了《龍岩市優秀教師優待政策工作方案》,進一步提高教師幸福感和獲得感。
據了解,龍岩市戶籍獲得市級以上表彰、綜合獎勵(含表揚)的全市在職在崗優秀教師免費乘坐市區公交車,持第三代社保卡刷卡乘車對象,前往社保卡金融賬戶所屬銀行網點進行特殊人群寫卡,也可通過e龍岩平台及龍岩人社一卡通平台領取“優秀教師乘車碼”,享受免費乘車。除此以外,在崗優秀教師還可以享受在二級及以上公立醫院就醫綠色通道和市域內國有A級景區首道門票免費的服務政策。
據悉,龍岩市教育局為加強引進生管理和培養,不斷優化教育類引進生培育環境,還制定了《龍岩市教育類引進生管理辦法(試行)》,使得教育類引進生管理有據可依﹔實施鄉村教師代償學費制度,制定《龍岩市農村緊缺師資代償學費計劃實施辦法》,對新錄用到鄉鎮(不含城區所在鎮街)及以下公辦農村中小學校任教的省內本科高校福建生源的本科及以上學歷畢業生,在符合有關要求的前提下,任教滿1年后每人每年退費5000元,連續退費4年﹔分類建立教育系統人才信息庫,助力建設人才工作信息平台,為服務保障人才打好基礎,提升人才服務保障水平。
產教融合,壯大高技能人才隊伍
加強校企合作,增強服務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鼓勵職業院校(技工院校)對接產業發展需要,龍岩市教育局積極與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產業園區共建職業技能培訓平台。比如,由抖音集團與閩西職業技術學院合作建設抖音數字經濟產業學院,該學院被確認為省級產業學院,努力打造成福建省乃至全國數字經濟領域職業教育標杆﹔龍岩學院專業機械裝備學院入選省首批現代產業學院建設項目,閩西職業技術學院福龍馬環衛裝備產業學院列入第三批高等職業院校產業學院試點項目﹔成立龍岩市文旅、餐飲等兩個行業職業教育校企合作指導委員會,推動職業教育深化改革,助力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定位更加精准。
龍岩市教育局等市有關部門與工業園區及企業簽約。龍岩融媒體中心供圖
位於龍岩高新區(經開區)的龍岩學院大學科技園2021年被評為“省小型微型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和“省級技術轉移機構”“我們建立了五大產教對接平台,發揮學院科研和人才優勢,通過引項目入園孵化培育,全面服務區域創新創業和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龍岩學院產教融合發展中心負責人介紹說。
支持建設一批高水平職業院校、公共實訓基地的同時,龍岩市教育局深化產教融合,全面推進企業新型學徒制,成立龍岩市產教融合聯盟,建立完善龍岩市產教融合信息平台,為院校、行業企業、工業園區等提供各項服務,一年一度召開龍岩市產教融合聯席會議。目前,全市產教融合聯席會議50個簽約項目履約,解決了一批技術難題,研發了一批專利,有效促進產業經濟發展。(陳章群 蘇芳梅)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