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青年節特別策劃——
平均年齡24歲 這群新村民改變了一個村
奮斗是青年最亮麗的底色,行動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礪。有責任有擔當,青春才會閃光。青年是鄉村振興中最有生氣、最有闖勁的群體,蘊含著改造廣袤天地、推動鄉村進步的無窮力量。在“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人民網福建頻道策劃推出“新青年·新村民”系列報道,聚焦鄉村振興中的青年力量,講述這一群體的奮斗故事。
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斗而升華。在福建,有這樣一群年輕人,他們在鄉村振興的康庄大道上燃燒青春,在阡陌田園間書寫夢想。他們在泥土之上尋找自己,感染他人,也在這過程中改變著鄉村。
為村子做點好玩的事
“我們只是想在這個村子裡做一點善良的小事。”鄉野藝校校長毛華磊與寧德前汾溪村的故事從2019年開始。那時還是中國美術學院學生的他在導師陳子勁的帶領下來到這個依山傍水的小村,著手准備自己的畢業創作。
彼時,毛華磊的學姐,屏南籍返鄉大學生吳鴻珍所創辦的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前汾溪谷剛剛落成。“好山好水好無聊”是毛華磊對這裡的初印象。
村內僅剩的230余名村民中絕大多數是老人孩童,盡管有著小橋流水人家的田園景致和古色古香的閩東民居,時間在前汾溪村卻像靜止一樣。這裡有著許多“空心”鄉村的縮影,凋敝、老朽,缺少生氣。
“年輕人待不了幾天就想往外跑。”寂靜的山村,匱乏的精神生活讓初來乍到的毛華磊感到“窒息”。他發現,這裡有著濃濃的孤獨感:僅有的幾個小賣部裡沒多少新品,老人家做一頓飯可以吃兩三天,大多數人晚上六七點鐘就睡下了。這讓毛華磊想到了自己的家鄉,固執留在鄉野的人們似乎並不“快樂”。
“能不能在這裡做點好玩的事?”不甘寂寞的他想用藝術教育的思路為靜謐的山村帶來點青春色彩。
孩子們的童年更加豐富多彩。受訪者供圖
幾經摸索,“鄉野藝校”誕生了。在導師陳子勁的指導,以及前汾溪谷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的食宿支持下,這個平均年齡僅24歲的團隊開始了他們在鄉野間的“大作為”。
面向村裡的孩子們,毛華磊和同學王潤家推出了“鄉村美育公益課堂”,將自然與生活鏈接,用廢棄的材料做拼貼畫、認識昆虫為它們寫詩、探索一棵野草的“一生”……孩子們從隻有語文和數學課程的世界走出來,遠離電子游戲,探尋草木花樹中的自然奧妙,感受流水的溫度、清風的氣味,發現世界的美好。村小學的老師感慨,孩子們變得更加活潑、更加開朗、更加自信了。
讓鄉村生活有盼頭
在村中慢慢扎下根,鄉野藝校的年輕人們漸漸被村民們接受,他們也感受到村民們對改變的渴望。從“舌尖”開始,不久后,以美食為紐帶的“今晚吃什麼”項目應運而生。
六十多歲的吳登梅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和“忘年交”們一起做飯,討論菜譜,個人成長史、家族史和社區發展史在食物中娓娓而出,埋藏在家庭菜單的種種回憶竟在灶台庖廚間激活。“有他們在,日子更有意思、更有盼頭了。”吳登梅說。
這種奇妙的體驗被大家口耳相傳,越來越多村民搶著邀請這些年輕人來家裡作客。毛華磊被拉進了許多村民的家族群,一起研發獨屬於每個家庭的菜單。
“你吃到的不僅是一道菜,更是這個家庭的故事。”毛華磊說,“今晚吃什麼”的嘗試讓這片土地上的人真正接納了他們,甚至隔壁村的村民們都能叫出團隊每個成員的名字,邀請他們“到家裡吃飯”,門口不時會堆有鄉親送來的蔬菜水果。
鄉野藝校的帶動下,村民們有了豐富的休閑活動。受訪者供圖
鄉野藝校成員們與鄉親打成一片。受訪者供圖
陪伴,讓留守者不再孤獨,讓沉默的山村多了許多熱鬧。
鄉野藝校根植於前汾溪傳統文化,挖掘傳承非遺習俗。在2019年由前汾溪村民委員會與中國美術學院學子共同策劃的第一屆“前汾溪三月三民俗文化節”的基礎上,鄉野藝校經過兩年的文化挖掘與節日創新,於2021年重塑了前汾溪村的“三月三祭水節”民俗活動。在前汾溪村民委員會的支持下,鄉野藝校團隊組織村民,耗時10天合力做了一條百米長龍,時隔70多年重現舞龍祈福傳統。80位村民在農歷三月三當天回村舞龍,村庄男女老少齊聚前汾溪兩岸圍觀。
那天震撼的場面讓一位八十多歲的奶奶情難自禁,哭著感謝鄉野藝校:“我活了一輩子沒有這麼真實地看過一條龍,謝謝你們讓這麼多新鮮的東西在我們身邊發生。”
“三月三”村民們一起舞龍祈福。受訪者供圖
在鄉野藝校看來,他們通過一個個美育項目,一步步完成著村庄的田野拼圖,也不斷激發出村民們“打開自己”,發揮群眾智慧。
“土叔”鄭振如和妻子“楓葉”就是“被打開”的人。毛華磊回憶,初來前汾溪村時,土叔還是個沉默寡言的鄉下漢子,是個沉悶無趣卻有著好手藝的“能人”。幾年間,隨著鄉野藝校“玩”的花樣越來越多,土叔和楓葉女士不知不覺成了“編外”力量。他們會和小年輕們一起熬夜討論、參與項目,還會開直播做木工雕刻,無師自通地用稻草扎出各種工藝品。
“村民們越活越年輕,越來越自信了。”毛華磊表示,每逢節日,越來越多的村民會自發地參與、執行活動方案,迸發出自己的創意。走在前汾溪村,男女老幼會熱情地和外來游客打招呼,人情味顯而易見,因為“生命力”和“幸福感”正在這個小小的村中源源不斷地流淌。
與村民探索新未來
隨著鄉野藝校的田野實踐受到教育界越來越多的關注,每年有眾多高校的師生力量,為村子帶來新鮮血液。這其中不乏像毛華磊、王潤家這樣的年輕人,帶著情懷和夢想扎根下來。團隊成員幾經變化,隨著福建農林大學湯明珠與中國美術學院程堪蜀的加入,當前團隊穩定為4人。
“鄉野是我們扎根所在,在這裡我們遭遇種種問題,然后理解人的困境,建設人的生活,傳遞人的希望。”鄉野藝校以社區藝術工作者自居,希望能讓外來者融入,保護本地人不被邊緣化。
在鄉野藝校的帶動下,村民們變得越來越自信,笑口常開。人民網記者 林盈攝
為此,他們開始思考如何把作品留在大地上,並構畫著一個能走得更遠的未來。事實上,三年來鄉野藝校和許多公益性團隊一樣“用愛發電”,缺少經濟效益支撐。毛華磊直言,從長期來看,健康可持續的發展“需要公益和商業兩條腿走路”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目前,團隊正著手將田野實踐經驗轉化為精品研學課程,提供美育研學培訓。與前汾溪谷社會美育綜合實踐基地進行合作,從而可持續地生長。同時,開發鄉野藝校衍生產品,與村民們一起,探索文創賦能農產品的渠道,引導村民們在生產到銷售的過程中優化農產品品質,提升附加價值……
今年,在當地政府的支持下,鄉野藝校即將擁有實體校址。團隊也在有序對接有關基金會,有望在資金、技術、平台等方面獲取更多社會支持。
從一個“行善事”的念頭,到改變一個山村、一群人,鄉野藝校的年輕人們聚焦鄉村振興中鮮受關注的精神世界,在前汾溪村進行了一場特別的美育試驗。在心中種花,在鄉野織夢,對這群新青年而言,新農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