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

福州長樂:創新文物保護模式  傳承古城千年文脈

2024年09月07日10:49 |
小字號

古厝星羅棋布、文物浩如煙海,見証並訴說著海濱鄒魯往昔的滄桑與輝煌……這裡,是福州長樂。多年來,長樂區積極踐行文物保護與利用的使命,讓老物件煥發新生機。

傳承歷史記憶 筑牢文物保護之基

長樂自建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文化遺產資源豐富。全國第三次不可移動文物普查結果顯示,長樂區各級文保單位及文物登記點共計317處(329個點)。

位於長樂區江田鎮友愛村的南陽陳氏宗祠,是第五批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其始建於明永樂十六年(1418年),明萬歷九年(1581年)重修,佔地面積6000平方米。江田鎮系統推進南陽陳氏宗祠保護提升工程,在保留原有風貌的基礎上,喚醒古祠新的生命力。

南陽陳氏宗祠。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南陽陳氏宗祠。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南陽陳氏宗祠保護提升是長樂區保護古厝的亮點之一。近年來,長樂區下撥文物保護專項經費約700萬元,對閩海關營前分關、南陽陳氏宗祠等各級不可移動文物進行急需修繕維護、周邊環境整治、消防安全設施改造等項目補助。

2022年,宋楊夢斗紀念祠大殿修繕、東關太平橋維護及周邊環境整治、古槐下村鳳尾橋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等三處文物建筑的保護修繕及周邊環境整治順利完成。2023年,投入30萬元完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南雁山閩江口南岸炮台周邊環境整治。

此外,高應鬆祠堂附屬文物嶼中樞密第的修繕設計方案獲省、市文物局組織的專家審查批復,施工隊伍進場施工,已完成施工量的85%。同時,完成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東關司馬第(九號院落二進)保護修繕設計方案的編制。

東關太平橋

東關太平橋。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為充實文物建筑保護單位保護管理基礎性工作,長樂區按照文物保護的“四有”要求,不斷充實文物檔案記錄。將近期文物保護單位修繕的方案充實到圖紙卷,將修繕過程中前后對比照片等資料充實到照片卷,為每一處文物建筑都建立了詳細的檔案。

同時,長樂區已完成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閩江口南雁山南岸炮台的保護碑打制豎立,完善文物保護標識。對全區內的摩崖石刻文物也樹立了保護碑(牌),確定保護單位(保護責任人),建立規范化“四有”檔案,並劃定文物本體、保護范圍及建設控制地帶線,建立數據庫並定線落圖,納入國土空間規劃管理系統進行有效管控。

挖掘紅色基因 弘揚革命精神之光

江田鎮南陽村是福建省革命基點村之一。長樂區先后修復了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陳列館、陳亨源故居等革命遺址,興建了長樂地下黨革命烈士紀念園、長樂革命史館等紅色文化設施。紅色景點不僅成為黨員干部和青少年接受愛國主義和革命傳統教育的重要場所,也吸引了大量游客前來參觀游覽。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陳列館。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近年來,長樂區對全區范圍內的紅色及革命歷史遺存進行保護挖掘,不斷完善充實革命文物遺存。

2023年2月,福建省文物局公布長樂區區級文物保護單位長樂革命烈士紀念碑,文物登記點琅尾港抗日游擊戰紀念地等2處不可移動文物為第二批福建省革命文物名錄。

2024年,長樂繼續對紅色文化遺存進行走訪排查,完成新發現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和閩中特委龍卷墓根據地遺址、中共閩中特委機關駐地舊址——雲居裡山寮(英桂寮)等兩處紅色文化遺存文字、文獻、圖片等信息的採集,適時提請省文物局申報第三批福建省革命文物。

通過對革命文物的挖掘和保護,長樂區讓紅色基因代代相傳,讓革命精神在這片土地上熠熠生輝。這些革命文物不僅是歷史的見証,更是激勵后人奮發向前的精神動力。在新時代,長樂區將繼續深入挖掘革命文物的歷史價值,講好紅色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貢獻力量。

創新保護模式 綻放文化遺產之美

長樂區在文物保護利用中積極探索新思路、新模式。一方面,積極做好古厝活化利用這篇文章,推動和平街、琴江滿族村文物建筑的有效合理利用,文物建筑東關司馬第、和平街陳氏民居、將軍行轅等已開辟為長樂吳航古城博物館、長樂士紳文化館、琴江滿族文化展示館、非遺展示場所、名家工作室等供游客參觀交流,有效展示長樂文化遺產和名鎮名村保護的積極成果。

活化利用古建筑。

活化利用古建筑。長樂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長樂各鄉鎮(街道)結合文物建筑自身特色和實際情況,進行合理利用和開發有益嘗試。先后打造一批諸如南陽祠堂——“家風家訓”展示館、玉溪陳氏祠堂——青少年活動中心、桃源干訓班舊址——《紅色印記》中共長樂第一支部舊址陳列館、黃石古龍窯——黃石陶藝研學基地等一批文物建筑活化利用的示范點。

長樂積極做好“兩江四岸”環境提升工作,深度挖掘閩海關營前分關的歷史文化內涵。完成羅零點遺址公園設計方案的編制,安裝標識標牌,提升園內道路綠化等環境。完成文物建筑陳振龍故居的全面修繕並完成陳振龍紀念館的展陳布展,講好“一個家族的番薯史詩”。繼續做好和平街兩座保留建筑的整治提升,開辟成長樂閩劇館和長樂武術文化館,打響“全國閩劇之鄉”和“全國武術之鄉”這兩塊金色招牌。

另一方面,長樂加強城市建設中文物保護工作,在實施舊城更新改造,鄉村振興項目建設和開展征地拆遷前,完成對歷史文化資源的調查評估,對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進行保護提升和活化利用。

長樂積極將梅花鎮申報全國歷史文化名鎮,邀請省、市文物保護專家進行走訪認証,將梅花東城門明代古井、龍東石(林採)南宋摩崖題刻、鰲峰磹遺址、褒官碑等4處具有歷史、藝術、科學等價值的歷史文化遺存核定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點。(陳佳雯)

(責編:江葦杭、劉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