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伬艺

2020年06月30日15:13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伬艺又名伬唱,和福州评话并列福州曲艺界的两朵“姐妹花”。福州伬艺历史悠久,其对闽剧的成型、发展有着历史渊源关系。2006年5月,福州伬艺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表演形式灵活多变

“伬”是中国古代记谱符号,相当于高音的“2”,在福州伬艺中,引申为按照曲谱演唱的意思。伬艺源于唐宋的“百戏”,至今仍保留着宋元曲艺贴近群众的“百戏”遗风。《福建通志》“列传”记载,学佺归,构石仑园。有池林木之胜,且蛾绿粉黛,出入肩随,歌童神客,晨夕满座,自以为乐,一时仕宦及墨客诗人游闽者,无不倾倒。”故时人称为“儒林伬”,即现今伬艺的源头。明末清初,出现了“江湖伬”,到清代,又崛起了“洋歌伬”,逐渐融汇成用福州方言演唱的平讲伬。伬艺在表演上还有一些分支,如十番伬、老虎伬、校场沿伬、哕哕伬、评话伬等。

福州伬艺与福州评话都是以福州话说唱的曲种。“但是,福州评话没有严格规范的曲谱,而福州伬艺则是要按照乐谱来演唱。”福州市曲艺团团长陈晓岚对笔者说。

此外,福州评话以说为主辅以吟;福州伬艺以唱为主辅以说,演出时一般要求演员要自拉自唱。其伴奏乐器,以二胡为主弦,另有月琴、琵琶、三弦、双清和一副打拍子用的竹板或替板。福州伬艺演出规模能大能小,灵活多变,以演出人员的多寡分为:有一人演唱的“一人戏”,二人对唱的“磨心磨手”,三人演唱的“香炉脚”,四人合作的“八仙桌”,八人合作的“长桌”,以及十人或十五六人配有伴奏乐队的“半堂伬”或“全堂伬”等。

分饰多角变声变色

不同于闽剧通常由几十人各自分工才能演绎一出戏,伬艺演员往往每个人要分饰多角。福州伬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淑如对笔者说,历史上,曾经有演员,一个人分饰13个角色。伬艺最大的特点是要变声变色。演员“分角赶色”,在角色转变的过程中,要不落痕迹。伬艺与闽剧声腔基本一致,只是唱法不同。伬艺更注重唱词、唱腔的通俗化。节奏明快,减少过门,咬字清晰,行腔流畅。

陈晓岚团长说,伬艺的演唱形式有雅、俗两个重要分支;风雅的演出形式如十番伬、老虎伬,唱词古雅、接地气的洋歌伬等形式,必须活用福州的口语、俗语、谚语,道白念白和唱段中活用福州方言俚语,它描绘的里巷风情具体入微,在熟悉家乡风物的观众听来,鲜活形象,倍感亲切,像《和尚讨亲》《珍珠塔》《七遛八遛莫敌福州》等曲目,都有浓浓的“虾油味”;福州伬艺的文本要有文采也要通俗易懂。

借鉴创新“死里逃生”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钱振华年已九旬,回忆往事已经有些困难,但唱起《开封府》立马精神焕发、声如洪钟。他13岁时因家境贫寒,开始学习福州伬艺。当时主要是在街边、码头、茶楼、酒馆等给底层工人表演。

新中国成立后,伬艺原先酬应堂会、沿街走唱和参加迎神赛会的演出方式被淘汰。福州伬艺联谊会组织全行业一度改演闽剧,福州伬艺面临消亡。但不久,名艺人陈润春、郑世基、牟金凤、黄连官等先后退出闽剧,恢复福州伬艺曲种。以陈润春为代表的“润润伬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吸收评话的说表手段,把零散清唱片段、长牌曲串成完整的全本故事。借鉴闽剧的表演,改变伬艺坐着闷唱的形式,适当加大了虚拟指意的表情动作,并发挥伬艺自拉自唱的优势。他们走进茶馆和评话书场,获得观众的认可,将酬应堂会的坐唱模式和时代相结合,建立了伬艺书场演出模式。“润润伬唱”成为伬艺新形式的代名词。

福州市曲艺团创作了《风雨苍霞人》《秦楼月·春回坊巷》《月白天青》等一批好节目

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强淑如,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锦惠、林艳红,均师承陈润春。强淑如回忆,陈润春是不折不扣的“伬艺痴”,两人在一起的时候无时无刻不在探讨伬艺。陈润春的伬艺表演深受观众喜爱,有一大批的忠实粉丝,70岁高龄依旧聘约不断,使得她一直无法下决心离开舞台和观众。

伬艺的演出方式原来采取高台应聘和书场演出相结合的方式,在1960年,市曲艺团成立时,福州市区有书场27家,20世纪末全部消失,高台演出也锐减。人才青黄不接,曲本散失严重。

陈晓岚团长对笔者说,近年来,伬艺正渐渐“复苏”,省市各级政府在保护和传承伬艺上做了很多工作,开辟了八旗会馆、石塔会馆作为福州伬艺和福州评话的书场。市曲艺团的“回报父老曲艺进社区”活动演出场次很多,在公众假期的演出中,也有不少年轻人捧场,不少精品曲目获奖连连。他们还连年承担国家艺术基金等重点项目工作。

(注:钱振华,于2019年3月去世)

来源:福州市文化和旅游局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