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新厝车鼓舞

2020年07月13日15:0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宁静的福清新厝镇硋灶村,伴随着铿锵的锣鼓钹声,一支50人“红色娘子军团”穿巷而来,一人举大旗作前导,4人手持宝盖凉伞领先,其余队员持钹、凸脐锣等排成两行纵队紧随其后,而直径一米牛皮大鼓则置于带轮推车上殿后压阵,鼓手击节指挥,时而敲鼓梆,时而震鼓边,时而击鼓心.......如蹄声乍起,似闷雷滚过,如大炮连轰。雄健浑厚的鼓点与铿锵清脆的铜响相互交错,喧天巨响。

这是新厝镇闹元宵的传统活动——车鼓舞。它有着400多年的历史,2007 年8月被列入福建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车鼓舞还为新厝镇赢得了“中国民间车鼓艺术之乡”的称誉。

相传与戚继光有关新厝镇位于福清市“南大门”,车鼓是当地特色民俗活动,盛行于各村。每逢节庆活动,各村车鼓队“出动”环村游行,队伍通常由一面大鼓,数十对大钹,两面大锣和两面凸脐锣组成,一旗手持一横幅为前导,四把彩色宝盖凉伞一字形横队领先;钹、锣依次双行纵队居中。因大鼓置于带轮子鼓架小推车上,二人推着,一人击鼓指挥,故名车鼓。新厝镇宣传委员陈春利告诉笔者,全镇服务于车鼓队的队员人数高达 1500 多人。车鼓

舞表演时,一般由数十名老中青妇女舞者抹粉涂红,插眉插花,组成的“四手”(伞手、锣手、钹手、鼓手)随着鼓点击打的指挥而跳起各种动作、舞步、造型、套路和花样,如今, 每个村都对车鼓舞进行了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表演方式。

车鼓源于何时?非遗保护工作福清专家组成员郭成辉告诉笔者,相传,车鼓与戚继光有关。明朝嘉靖年间,戚继光率兵入闽平倭,由于兵力分散追剿残倭,戚将军邀民间壮勇击鼓擎旗参战,以迷惑敌兵,顿时鼓声如雷,喊声震天,使残匪吓破了胆而束手就擒。人们为了纪念这一胜利,编译创新演化而成为具有战鼓之威风车鼓舞,在节日里表演,至今已有四百余年。

福清新厝车鼓舞

车鼓舞起源于战争,原来由男子来表演,后来随着妇女地位的提高,同时大多男子出外甚至出国谋生,留守者多为女性,因而许多农村妇女纷纷组成了车鼓队伍,还编排出了许多动作,譬如加入了凉伞等。凉伞是旧时绅民为颂扬地方官的德政而赠送的伞,缀有许多绸条,在妇女手中左右旋转,色彩缤纷,令人眼花缭乱。女性的表演,带来了动作的柔化,到后来,车鼓队里的男子反而不见了踪影。

“新厝车鼓舞具有明显的莆仙文化特征,比如舞步、服装等。”陈春利对笔者说,新厝与莆田市仅一桥之隔,全镇 95% 以上人口的方言为莆(田)仙(游)语系,因此其民间习俗相近。新厝车鼓舞和莆田当地的车鼓其实是大同小异的,只是不同地域演变出了各自的风格。笔者注意到大澳车鼓队的妇女们头戴红色绢花衬着绿色新鲜柏树枝,一位大姐说, 每个村的装束不同,她们村流传下来就是要带花,柏树辟邪这是莆田的习俗。(福州市文旅局)

(责编:陈蓝燕、张子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