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权威发布

“全国林改第一县”的摘帽经:从靠山吃山到生态富民

2020年08月26日17:02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人民网福州8月26日电(陈欢欢、焦艳)武平县位于龙岩市西南部,为闽粤赣交界处,原中央苏区县,被誉为“全国林改第一县”。为全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武平县大力发展林下经济、乡村旅游,推进激励性产业扶贫等,取得显著成效。2019年6月全县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武平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摄

8月26日上午,福建省“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六场(龙岩市武平县发布推介专场)在福州举办,邀请武平县6位干部群众代表与广大网友见面,讲述“全国林改第一县”的脱贫攻坚故事。

 脱贫攻坚之路的“四个重要抓手”

讲述人:廖卓文 中共武平县委书记

2019年6月,武平县“脱贫摘帽”。2016至2019年武平县连续4年荣膺福建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

廖卓文认为,武平县脱贫攻坚任务取得阶段性成果,有四个重要抓手:

以精准为前提,确保一个不落下

“我们始终把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基本方略,贯穿脱贫攻坚全过程。”廖卓文说,武平县主要坚持“三大精准”: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管理。

严格按照以家庭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为总原则,严格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识别程序,认真分析贫困户的致贫原因,按照“四因三缺”(即因灾、因病、因残、因学和缺资金、缺技术、缺劳力),因户因人对症施策,确保扶真贫、真扶贫。

建立贫困对象动态管理机制,做到符合条件的一个不漏、应纳尽纳;建立贫困退出机制,规范贫困退出程序和标准,确保一个不错退;建立防止返贫监测机制,运用好“一键报贫”信息平台和12316扶贫服务热线电话信息,及时将已脱贫但不够稳定的贫困户纳入重点帮扶对象,确保实现稳定脱贫。

以“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为重点,全力补短板弱项

武平县聚焦短板弱项,重点在教育、医疗、住房安全、饮水安全四个民生方面做到全覆盖。

全面落实贫困家庭子女学前教育补助、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普通高中教育补助、职业教育补助、高等教育国家助学金和助学贷款等政策,确保教育资助政策“一个不漏”。

实施好“6+1”政策,“6”就是落实贫困户参保资助、基本诊疗费用减免、特殊门诊救助、住院救助、大病保险、精准扶贫医疗叠加保险“六位一体”医疗救助;“1”就是在全市率先开展贫困户目录内自付费用超过2980元全额理赔商业补充保险,确保不出现因病返贫。

全面完成贫困户住房安全鉴定,严格按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实施安居扶贫工程。同时,全面开展贫困人口饮水安全检测,让所有贫困群众都喝上安全水。廖卓文介绍,武平县正在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总投资4.866亿元,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完成,让农村人口能够喝上更安全、质量更好的饮用水。

以增加贫困户收入为根本,增强内生动力

武平县通过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实施激励性产业项目和新型经营主体带动来增强内生动力。

通过开展专场招聘会、设立公益性扶贫岗位、创建扶贫车间等措施促进贫困人口就业。同时,实施激励性扶贫项目616个,参与贫困户3978户12838人。成立县级贫困户农产品产销对接中心,先后有1200多户贫困户通过中心实现了农产品销售。

此外,武平县建立农企利益联结机制,共引导26家龙头企业、67家专业合作社和124家家庭农场,帮扶带动4978户贫困户脱贫,户均年增收3500元以上。

以加强党建为保障,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廖卓文说,武平县加强党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领导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保障。武平县率先将县脱贫办作为正科级单位单列管理,首创为5个贫困乡各配备1名专职扶贫副乡长,在省、市挂钩帮扶基础上,安排3514名干部挂钩帮扶4711户贫困户。

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武平县仅5年时间扶贫专项资金预算增长5.7倍,2020年达6741万元。此外,武平县以“零容忍”态度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乡镇(街道)纪委按片区分为6个巡查组,把扶贫项目、资金使用管理情况作为巡查重点,制定相关追究措施,以最严格的纪律确保在收官之年取得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驻村扶贫路上的“三件大事”

讲述人:范宜涛 武平县武东镇袁下村驻村第一书记

范宜涛是福建省生态环境厅的一名干部,2017年12月被派到武平县武东镇袁下村担任第一书记。

初来袁下村,范宜涛的第一印象是“山高路窄,贫穷落后”,从驻村第一天起,他就下定决心要改变村子的落后面貌。

驻村扶贫三年,范宜涛干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事,抓党建。范宜涛认为,只有把支部建设好、把堡垒建设强,发挥好党建引领作用,村里的各项事业才更好地发展。根据村情,范宜涛把驻村第一年定为“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年”,第二年定为“民生事业发展攻坚年”,第三年是“生活幸福指数提升年”。范宜涛说,将基层组织建设贯穿始终,支部这个“火车头”动起来、跑起来了,村里各项事业也就带动起来了。2019年,袁下村成为党建示范点,并受到媒体关注。

第二件事,修好路。陈袁公路是武东镇入村唯一一条公路,又窄又破。范宜涛决定硬化改造。眼看着修路就要完成,却出现资金短缺问题,还有150多米的路段无法顺利施工。范宜涛第一时间赶回福州,求助派出单位。福建省生态环境厅了解情况后,特事特办,又额外增加帮扶资金,终于打通脱贫致富路的“最后一百米”。

第三件事,种脐橙。如何增加村民收入?如何把袁下村的“青山”变成“金山”?这件事范宜涛一直记挂在心。为此,他和村两委特地到赣南取经,请来专家指导,最终决定种植脐橙。范宜涛采取“支部引领、党员带头、群众参与”的模式,带动村民发展产业。从2018年至今,村里脐橙种植面积不断增加,预计今年可挂果60亩,每亩有近5000元纯收入,袁下村初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新格局,并探索出一条绿色产业发展的新路子。

范宜涛驻村三年,袁下村从偏远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生态宜居的新农村。村里铺上水泥路,亮起路灯,还建起卫生所、图书馆、生态文明馆、党员初心馆、党建文化长廊。袁下村也荣获“先进基层党组织”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单位”。

 “外来媳妇”的扶贫协理路

讲述人:卢彩云 武平县城厢镇长居村扶贫办理员

卢彩云是武平县城厢镇长居村扶贫协理员,2015年随丈夫回村,她坦言,看到村里贫困户脱了贫,有了收入,是她这个“外来媳妇”作为扶贫办理员最欣慰的事。

当了扶贫办理员后,卢彩云一直很忙,忙着摸查村里贫困户情况、帮助分析脱贫措施、申请各项补助,她与全村16户贫困家庭结下不解之缘。

今年70多岁的谢维新,一家6口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妻子患有脑瘫常年卧床,生活不能自理,需要负担大额医疗费用。全家靠着儿子儿媳打零工勉强维持生计,还有两个孩子读书,生活特别困难。

这些年,卢彩云帮助谢维新一家申请了医疗救助和低保,为两个孩子申请了教育补助,还帮着谢维新的儿子谢明初加入村里的养蜂激励性扶贫项目。养蜂第一年,谢维新家就增收6千多元,去年,因扩大养殖规模,增收超过4万多元。加上打零工收入,如今谢维新一家的年收入已达8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卢彩云介绍,在长居村,像谢明初这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每户至少有一项产业发展项目,除养殖蜜蜂外,还种植黄金百香果、蔬菜、灵芝等。农产品丰收后,为了帮助村民开辟销路,卢彩云一边忙着网上销售,一边拉客户、跑对接,让长居村的优质农产品销出去。

2019年,长居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年人均收入达7000元,长居村顺利通过脱贫验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实现了稳定脱贫。

卢彩云说,“作为长居村的外来媳妇,我将继续努力坚守在这里,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长居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责编:林东晓、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