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乡村教育 绽放孩子最美的光芒

2020年09月04日08:54  来源:东南网
 
原标题:泰宁:乡村教育,绽放孩子最美的光芒

  叶雪娥在开展主题教育活动,给学生讲述“纪念12·9运动”的时代背景。

  泰宁县下渠学校校园,俯瞰“渠园”种植基地,一个硕大的“渠”字活灵活现。

  沿着“渠园”步道,随处可见栽种的花草在烈日下绽放着,点缀如茵的绿地。种植的十几种中药材与蔬果、花卉及各类植物正茁壮成长、争奇斗艳。圆形的池子里,观赏鱼在水中的涌泉、石头、睡莲、菖蒲间穿梭戏水。鲜花长廊、文化书香长廊和景观灯,工人们正在抓紧安装。

  这个新学期即将落成的全省首批中小学劳动教育特色项目,正是泰宁县进修学校副校长叶雪娥在此担任校长期间规划的“得意”之作。“山区办学要有特色,以特色项目为切入点,以点带面,拾级而上,最终达到孩子身心的全面发展。”从教30年的省优秀老师、省“十三五”中小学名校长培养人选叶雪娥说,她一直在寻求一种能引领学生、教师、学校共同发展的文化,一种能实现“学生成长快乐,教师工作幸福,学校特色鲜明”教育愿景的文化。

  寻找乡村教育办学的灵魂

  1990年夏天,豆蔻年华的叶雪峨走出师范校园的象牙塔,分配在景色秀丽的金湖畔梅口乡拥坑村一所偏僻的“双人校”。这年秋天,她成为一名真正的乡村教师。在这里,她不仅体验到山村农民劳作的艰辛与生活的艰难,更让她看到家长们迫切希望孩子靠读书来改变命运的渴望。

  叶雪娥一心扑在教学上,白天专心教学,晚上精心批改作业、备课、钻研教材或是上农家家访、辅导学生。三年后,叶雪娥因教学成绩优异被调到学区中心校任教。离开那天,村民们又是帮助收拾行李,又是送土鸡蛋,村民们含着眼泪与她惜别。“点点滴滴,都是浓浓朴实的真情和寄托。”叶雪娥说,她感受到了一名人民教师的无上光荣与自豪,也从村民们的眼中看到了殷殷期盼,这一幕至今难忘。

  在梅口中心小学,叶雪娥一干就是12年,从那时起,她将精心备课的不同年级教学教案都积攒下来,逐年摸索,不断充实总结自己的教学方法,为日后小学办学经验的积累奠定了扎实基础。

  多年的乡村教育实践和角色的转变,叶雪娥思考的不仅仅是自己怎样教好一本书,更多的是山区教育怎样能突破教育资源的瓶颈,她坚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坚信可以用教育的力量守护乡村陪伴培养孩子成长。“乡村教育不可能把每个学生都教成好学生,但是可以把好的教育给学生。” 叶雪娥说。

  2005年当了15年乡村小学教师的叶雪娥调到城区水南小学,不仅担任数学课任老师,还担任校教导主任。在7年教导主任和3年副校长岗位上,叶雪娥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意识在学校开展了一系列特色教育研究活动,组织老师深入到课堂听课,了解教学情况,帮助老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难题和困惑,从实践中及时总结、丰富教学经验,探索积累办学思路。“她要寻找山区教育办学的灵魂。”学校老师这样评价叶雪娥。

  书香墨香激发孩子的自信

  在下渠学校,有一条吸引眼球的校园星光大道。“博学之星”“雅行之星”,张贴的一张张照片,便是一个个生动故事,展示了下渠学校学子的拼搏进取、谦和礼让的良好风貌,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和学生的成长荣耀。

  下渠学校是泰宁5所乡村中学之一,是一所集幼儿园、小学、中学的镇中心学校,有老师75名,学生650余名。2015年,叶雪娥成为下渠学校校长后,用爱办教育,用专业智慧办教育,这些日渐形成的办校思考开始融入叶雪娥的办学实践中,她的办学思路在这里得以施展。

  叶雪娥花了大量时间翻阅学校历年留存的档案资料,与老师们促膝交谈,实地走访学生家庭,了解学生现状,基于“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的思考,乡村学校办学思路逐渐清晰:“特色项目—学校特色—特色学校。”

  阅读、书法是文化的传承,但许多老师和家长仅仅是把它当作一种技能的习得,忽略了它的丰厚素养和精神传承。在学校办学思路转型初期,叶雪娥看上了阅读书法的“文化功能”。

  阅读书法项目从此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率先树起下渠学校特色办学的旗帜。围绕“举阅读、书法文化旗,走特色学校发展路”,抓住“认认真真读书,规规矩矩写字,堂堂正正做人”这一教育本质,浓墨重彩打造阅读(书香)、书法(墨香)“两香”文化,荡涤了校园的沉闷之气,激发了乡村孩子的灵气和文化自信。

  詹同学是下渠学校初一年级的学生,下渠村人,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留守在家由爷爷奶奶带。由于溺爱,养成了不良习性,上课捣蛋逃学,是班上的“刺头”。叶雪娥得知后,专程上他家家访,在教育的同时鼓励他参加学校诵读兴趣小组,激发他好学兴趣。选他为体育培养苗子,参加县里体育比赛。詹同学转变了,学习也进步了,中考还上了泰宁一中。“本来我们对儿子很失望,是学校的教育,让孩子有了信心和追求。”激动的父母对叶雪娥和学校充满感激。现在正在读高二的詹同学,学习成绩在班上位列前20名。

  “乡村孩子有野性,特别是一些留守学生很难教,坏了风气,拖了学校的后腿。自从校园开展‘两香’文化,很接地气,改变了学校面貌,也改变了学生学习态度、习惯和文明礼仪。”在下渠学校任教20年的老师杨铭说,“两香”文化调动了老师的积极性,融洽了关系。

(责编:陈楚楚、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