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农林大学:“一主三辅”模式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0年10月13日14:16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十年磨一剑,不断改革创新,探索思政课“一主三辅”教学模式。“一主”即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主渠道建设,“三辅”即以系列人文选修课程、系列读书活动、网络学习平台等三种模式拓展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

“主渠道”以三结合把握课堂育人主渠道

在思政课主渠道建设中,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做到三结合。

一是专题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五门思政课忠于而又不拘于教材体系,实施专题式教学和问题式教学,注重将地方特色元素有机融入课堂之中,以身边人讲身边事,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同时也增进了大学生对地方文化的了解。

二是课堂实训与课外实践相结合。课堂实训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主题发言、时事播报、情景剧、口述历史、开卷有益等形式,采取“问题导向法”“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组织课堂的互动教学。积极开展校内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课外基地实践及社会调研等课外实践,通过探究式、体验式、演练式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三是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相结合。在传统课堂线下教学的同时,五门思政课也积极探索课堂之中与课堂之外的“第三课堂”,在全校范围内率先占领思政教学的“云空间”,较早将“对分易”“慕课堂”“学习通”等学习软件作为课堂补充,同时加强线上金课建设,目前已建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两门国家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三辅”以三种形式发挥思政元素的润物无声作用

在加强主渠道建设的同时,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三种辅助形式拓展思政课的时间和空间。

一是开设系列人文选修课。紧紧围绕思政主渠道,学院先后开设了10余门公共选修课,其中3门获批福建省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对课堂相关知识点进行广泛延伸,拓宽学生的知识图谱。

二是定期开展读书活动。学院开设专题讲座、读书会、理论宣讲等活动,邀请校内外名师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感知经典、思考时事、谈古论今,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是构建网络学习平台。依托“思想者”QQ群、“拓荒微课堂”微信群、“精彩一课”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平台。以“思想者”QQ群和“拓荒微课堂”微信群等主要议题有时事热点、好书推荐、历史知识、每周话题等形式,教师轮流值班,学生在线讨论。“精彩一课”网络文化工作室主要负责“福建易班”线上栏目“思政创新——精彩一课”专栏的运行、维护与更新。网络阵地建设已成为增强大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认同、扩大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有效途径。

“一主三辅”模式在提升思政课深度、广度和温度上具有创新性

福建农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一主三辅”育人模式,致力于打造思政课的深度、广度和温度,形成守正创新的新境界。

一是经典教材与地域特色相结合,增强了思政课深度。“一主三辅”模式注重在研读教材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将党史、新中国史融入教学,尤其是将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改革历程等融入课堂,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福建故事。这种结合增强了课程的深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增强了学生的爱国爱乡情怀。

二是课程建设与校园文化相结合,延伸了思政课广度。在思政课主渠道基础上,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与校内教务处、学工部、宣传部、团委等各职能部门沟通联动,与校外优质师资携手合作,多方位、多视角地为学生提供线下或线上的精神盛宴,不仅推动了学习读书型校园文化的构建,也为以科学精神为底蕴的校园文化增添了一抹人文亮色。

三是理性引导与情感共创相结合,提升了思政课温度。“一主三辅”模式一方面积极发挥课堂主渠道的育人功能,另一方面还注重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实时了解学生的学业困惑、思想变化、情感倾向,在线指导不断线。学院安排专任教师在线轮流值班,随时关注学生思想动态,解答学生困惑,在交流与碰撞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教学相长,提升课程温度。

经过长期探索实践,福建农林大学“一主三辅”思政教学模式效果逐渐显现,有效推动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教学改革浓厚了校园书香文化氛围,思想者读书沙龙成为较有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大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氛围日益浓厚,增强了学生的理论认同及人文素养。相关做法在省内多所高校推广,经验多次在全国或全省同行会议上交流,取得了的同行广泛认同与良好社会效益。(福建农林大学)

(责编:吴舟、陈蓝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