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高两化”看厦门】生态花园之城建设者:内外兼修久久为功 持续打造高颜值厦门

吴海奎 林盈

2020年11月02日11:19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虽已入秋,地处东海之滨的厦门,依然是“一城春色半城花”。

站在山海健康步道观景平台上,放眼望去,波光潋滟的筼筜湖尽收眼底;步道两旁,一株株三角梅、美人树迎风绽放,姹紫嫣红;公园绿地,如一颗颗珍珠般,散落在城中。

乘着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滚滚浪潮,在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接续奋斗下,40年来,厦门从一座偏居东南的海防小城,蝶变成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本文将通过三个镜头,聚焦一座湖、一条道、一座厂及相关建设者,为您讲述高颜值厦门的建设故事。

一座湖的蝶变 从“谈湖色变”到“漫步城市会客厅”

傍晚时分,前往筼筜湖畔休闲漫步的市民络绎不绝。这里被称作“厦门的城市绿肺”和“城市会客厅”。然而,在三四十年前,人们几乎“谈湖色变”,唯恐避之不及。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为解决生计问题,人们开始声势浩大的围海造田行动,在筼筜港西侧建设起了一道堤坝,从此筼筜港便成了筼筜湖。随着城市的发展,人口的增长,再加上当时市政基础设施十分薄弱,筼筜湖周边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垃圾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湖区,导致水质急剧恶化,成了令人望而生畏的臭水湖。

1988年3月30日,厦门召开了关于加强筼筜湖综合治理专题会议,创造性地提出“依法治湖、截污处理、清淤筑岸、搞活水体、美化环境”20字方针,为今后治理筼筜湖指明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此后,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遵循20字方针,对筼筜湖进行了四期大规模整治。

原厦门市市政管理局局长张益河曾参与筼筜湖整治,他回忆说,尽管当时财政并不宽裕,但厦门市委市政府治湖决心十分坚定,以空前力度加大投入。在第一期治理期间,政府先后关停、搬迁数10家重点污染企业,建设了厦门第一座、也是全省第一座污水处理厂,建设西堤闸门和外导流堤等。1991年,“厦门市筼筜湖综合整治一期工程”荣获全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优秀项目;1993年,筼筜湖综合整治工程被联合国计划开发署评为东亚海域污染防治和管理示范区的示范工程。

今年,厦门市成立了市筼筜湖片区大提升专项工作组,拉开聚焦“水质大提升”和“文化大提升”的第五轮综合治理序幕,全力让筼筜湖“水更清、景更美、魂更强”。

一条道的开通 空中步道观山阅海

今年国庆中秋“双节”期间,全长约23公里、贯穿厦门岛东西方向的厦门山海健康步道,再次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步道沿线串联起筼筜湖、狐尾山、仙岳山、园山、薛岭山、虎头山、金山、湖边水库、五缘湾、虎仔山、观音山等“八山三水”,将充满活力的城市景观与宁静的自然风景无缝对接,为市民游客提供了一个集休闲、健身、旅游、通勤等功能于一体的步道系统。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成为市民游客争相打卡的“网红”景点。黄嵘摄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从开工到建成开放仅历时一年多。在一年多时间里,数以千计的建设者不忘初心、挥洒青春、金戈铁马、披荆斩棘,克服了重重困难,付出了大量心血。厦门市市政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山海健康步道项目总负责人王摩西就是其中之一。

2018年10月份到2019年底,是厦门山海健康步道施工压力最大的时间段。这段时间,王摩西和他的团队几乎全年无休,就连春节也都是在工地上度过的。项目需新建高架步道10.2公里,是全国最长的空中步道,且绝大部分位于山上,为了保护山体和树木,没有开大的施工便道,大型运输、吊装设备无法使用,钢筋、沙石、混凝土等建材只能采用人工和畜力运输,钢结构墩柱和梁体只能采用较为原始的索道运输、扒杆安装,施工难度极大,但也被参建人员一一克服。

厦门山海健康步道还创下了多个国内第一,甚至世界第一。如节点一桥梁结合电梯筒采用钢结构多层螺旋吊桥的建筑形式,为国内首创;节点二桥梁采用大跨度单边支承V塔悬索桥的结构体系,单跨217米,跨径为目前世界上同类型桥梁结构之最。

“看到步道这么受市民的欢迎,我感觉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能参与到这样的项目,我一辈子铭记在心!”王摩西说。

据了解,2020年,南北向健康步道也会按期开工建设。南北向和东西向的健康步道将在五缘湾形成一个交会点,更大范围辐射岛内的多处景观,为满足市民健康生活需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持续打造高颜值的生态花园之城提供有力支撑。

一座厂的投产 率先实现原生垃圾“零填埋”

“焚烧炉温度正常,发电机正常,各项运行数据正常,投产成功!”2020年9月28日,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项目实现满负荷运行,顺利投产。在中控室紧盯大屏幕的环能公司建设者,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是厦门第五座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也是目前处理规模最大的一座,设计处理能力为1500吨/日。它的投产,标志着厦门在全国大中城市中率先具备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处理能力,比国家住建部要求的2023年提前3年完成。“这是厦门环卫事业发展的里程碑,是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成果,也是厦门市垃圾分类工作的新高度。”厦门市环卫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垃圾处理方式的演变,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升。上了年纪的厦门人可能都知道,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厦门,虽然拥有美丽的自然风光,却因脏乱差被人们戏称为“美丽的脏厦门”。“当时环卫基础设施很差,没有正式的垃圾处理场,露天堆放的垃圾越堆越多,甚至一度出现‘垃圾围城’的局面。”环卫系统退休职工老杨回忆说。

厦门经济特区建立40年来,厦门的垃圾处理方式经历了从无序填埋到卫生填埋,再到垃圾焚烧发电、分类处理的演变。目前,非填埋处理能力已达到5650吨/日。

据了解,下一步,厦门市还将加快推进东部生物质处理厂一期、东部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三期等项目建设,进一步提升城市综合垃圾末端处理和保障能力,为建设高颜值厦门添砖加瓦。 

(责编:林东晓、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