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蓝,怡人的绿”——厦门生态环境部门全力推动“高颜值”建设

林盈

2020年11月12日14:57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山色湖光迷人眼,筼筜群鹭戏高低。

脉脉湖光,潺潺溪流,白鹭嬉水,群鱼悠游……步入初冬的厦门有着别样的风情,她的色彩丰富而瑰丽,她的诗篇精致而悠长。她的美不仅有大自然的青睐与眷顾,更有持之以恒的坚守与呵护。迈入污染防治攻坚战的第三个年头,厦门处处呈现着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画卷。

厦门经济特区在发展中注重从顶层设计着力,增值自然价值和自然资本。图为从滩涂地变身为国家4A级景区的园博苑。黄嵘摄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厦门历届市委市政府始终把生态环境摆在价值排序的首位,潜心打造“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颜值生态美景,走出一条“以环境优化增长,以发展提升环境”的科学发展新路径。

打造“绿肺”,在清新城市中自由呼吸

9月25日,厦门市思明区的东坪山片区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顺利通过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近零碳排放示范区。

在致力于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几年里,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会同思明区政府积极推进东坪山生态保护工作,综合考虑片区地理特点、规划方向、经济水平和低碳基础等因素,在遵循自然规律、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基础上组织复绿工作。

以东坪山为例,如今该片区已完成32宗地块整治复绿,总面积约5.5万平方米,逐步形成森林群落结构稳定、层次分明、生物多样、效益显著的近自然景观效果。

“厦门的风有种特别的柔软。”国庆期间,一位来厦游客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在生态环境局等部门的推动和努力下,140多座大小公园、16000多公顷建成区园林绿地、数万公顷林地共同形成的强大“绿肺”正让厦门由内而外焕发出清新芬芳的温婉气质。

智慧赋能,网格化环保监管遍及每一个角落

一辆轻巧的电动车、一部装有“网格e通”的手机、一顶轻便的遮阳帽,这便是厦门市海沧区后坑网格员林巧玲每天巡查的固定装备。

“早上好,今天来入户啦,房屋改造的时候要注意建筑垃圾……”熟门熟路地走进院子,林巧玲热情地同村民打着招呼,向他们介绍近期社区下发的各类通知,并检查了正在进行的民居改造情况。

离开院子,林巧玲继续她一天两次的巡查。看到公厕外堆积着不少修剪下的树枝,她掏出手机拍下现场情况,通过“网格e通”APP上报,并通知环卫部门清理。“信息会直接报送到区联动中心,再根据不同情况派发给相关部门处置,这些残枝很快就有环卫工人处理。”几分钟后,林巧玲再次踏上巡查之路。

其实在厦门,像林巧玲这样每天进行着“常态巡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四级生态环境网格员还有一千多名,他们是城市角落中流动的守护者,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深入网格,第一时间劝止环境污染行为,及时通过联动平台将问题上报相关部门查处。真正做到“问题发现在一线、解决在一线”,让辖区生态环境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实实在在感受到环境提升的居民们,还会主动通过微信群反映环境问题。我们在这里长大,也在让这里变得更好。在厦门这座城市的蜕变中,我们不仅是见证者,更是参与者。”网格员杨顺青说,人人共管、人人共享的生态环保理念已在厦门深入人心。

考核+立法,让环保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多年来厦门一直在生态环境建设中践行的理念。

筼筜湖风景。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1988年,厦门市委市政府召开专题会议,打响了厦门治污的第一号硬仗——筼筜湖综合治理。从此,厦门经济特区逐渐明确了“生态立市”的宗旨,建立起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综合决策机制,让生态文明真正融入到方方面面的工作中。

针对局部区域存在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厦门摸索出了一套考核对象全覆盖、考核内容全方位、考核结果应用多渠道的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为生态保护和治理保驾护航。据悉,该评价考核办法中包含了上千条具体细致的考核项目。“对照考核要求,我们非常清楚该做什么?哪些方面需要注意?”一位企业负责人介绍说,最近生态环境部门还推出了环境污染责任险,此举有效增强了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应对环境污染事故等能力。

不仅如此,几十部与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保护有关的法规规章也为经济特区发展构筑起了一道道坚实的绿色屏障。2016年5月至今,厦门两级法院共受理涉生态环境案1556件,审结1521件。2018年,福建省第一例以政府为原告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案件在厦门结案,同年厦门成立了生态环境审判庭,为绿色生态提供司法保障。

近年来,厦门不断夯实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创新构建起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在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责任考核制度下,各级党委、政府及相关部门充分重视生态环境守护者的身份,看好各自的“责任田”;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精心呵护蓝天碧水净土,让“清新的蓝”“怡人的绿”成为厦门的美丽标签。

重拳治理,精益求精让污染无处遁形

事实上,厦门人引以为豪的“厦门蓝”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为解决城市空气污染问题,打赢蓝天保卫战,厦门从解决好群众身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入手,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尤其在城市空气质量把控上,生态环境部门没有满足于现状、止步不前,而是不断以更高标准未雨绸缪,防患未然。

抬头仰望是清新的蓝,环顾四周是怡人的绿。厦门市生态环境局供图

“我们的精益求精理念体现在:只要空气质量等级低于‘优’就启动应急机制。”从机动车减排,到绿色海港、空港改造,再到工业企业、扬尘污染管控……厦门市生态环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只要有废气排放,一个也不放过。”目前,厦门已基本形成灵敏机动的监测网络和完备的应急机制,能以周全准备应对各种污染问题。

此外,在上级部门要求的基础管控基础上,厦门市生态环境部门主动作为,对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等常见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归档监管,由各级生态环境局组织专人对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编码登记,逐台逐项对上报的信息进行审核。目前,全市已有17900多台非道路移动机械获得环保“身份证”。

同时,为斩断“黑尾巴”,厦门市还日常开展常态化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巡查,重点巡查各种工地,市政工程,对冒黑烟的非道路移动机械进行拍摄视频取证,依法查处。

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党组书记、局长何伯星表示,今年是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收官之年,作为高颜值生态花园之城,厦门有着更高的起点和责任。下一步,厦门将积极践行探索高质量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道路上,继续发扬特区生态立市的传统,全方位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用绿水青山与如画美景诠释厦门经济特区海上花园之名,向着高素质高颜值经济特区、现代化国际化城市的目标昂扬前进。

(责编:陈蓝燕、吴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