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向丽参加福建省第三届曲艺节“丹桂奖”比赛,表演剧目《国系九零后》。林艳 摄
得知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时,南平南词第八代传承人、南平南词非遗传承人肖向丽刚忙完演出,脑海里浮现出七个大字——功夫不负有心人。
南平南词是小曲种,何以能在国家级大赛中摘下一朵“牡丹”?
情系戏曲渊源长
肖向丽的演员梦,一半来自母亲。
1975年,肖向丽出生在南平市延平区,母亲是南平市京剧团知名旦角。幼时,她常常和小伙伴一起溜到演员化妆间摸摸五颜六色的化妆盒,拿着枕巾当水袖扮小姐、丫鬟。不知不觉间,艺术的缘分悄然播撒。
16岁那年,肖向丽考入福建省艺术学校南词戏曲班。先天韧带不好,成为她学艺路上的“拦路虎”。
要想人前显贵,就得人后受罪。肖向丽的虎跳、侧空翻等基本功总是不如人意。尽管有老师们的宽慰,但她憋了一口气,主动加课,认真完成母亲布置的“家庭作业”。
肖向丽说,平日里母亲是个慈母,可一遇到“戏”这件事,就会换上一张面孔。有一次,她上台前和人聊天,母亲发现后当众狠狠批评,从那以后她再也不敢忘记“戏比天大”的教诲。
直到今天,哪怕再熟悉的戏,每回上台前,她都认真“默戏”。
母亲常常告诫肖向丽:“没有人是天才,你一定要时时沉浸在角色当中,走上台的每一步都在人物中。”
艰辛学艺,短板拉长。肖向丽很快成长为艺校里的佼佼者,可人生中第一次正式演出又给她结结实实上了一课。
17岁那年,学校排演剧目《大山的儿子》,准备参加全市大赛。她认为自己不是女一号,就是女二号,没想到排戏的万老师只给她一个配角,扮演70多岁的老妈妈。当时,她非常不理解,万老师找她谈心,并告知这是其有意安排。
“玉不琢不成器。世间凡事都要靠着‘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的专注,在各种挑战、变数、未知之中接受磨砺,才能获得成长。”万老师一番肺腑之言,让她懂得了艺人应耐得住寂寞的道理。
演出很成功,她第一次登台,节目就拿了一等奖。打那以后,她认真对待各种角色,还主动拓展演艺领域,不让自己待在舒适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