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福州12月11日电(陈涛)12月11日,“福建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五场在福州举行。
发布会邀请到福建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梅长河,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明旺,福建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旭东,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章泉介绍福建相关领域“十三五”以来发展成就和谋划“十四五”发展思路、制定相关领域专项规划的情况。
发布会现场。人民网 焦艳摄
福建省水利厅: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梅长河介绍了“十三五”以来福建水利发展的成效,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福建省水利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梅长河。人民网 焦艳 摄
一、福建全省可望完成水利投资1990亿元
投资额比“十二五”翻了近一番,投资强度在全国名列前茅。
二、45.2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饮水安全全面解决
福建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增至85.8%,集中供水率增至93.4%,福建农村供水能力进一步提升。
三、长汀水土保持、木兰溪治理经验得到传承推广,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样本
河流生态走廊新增4500多公里,水土流失率降至7.75%。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比例超过95%,水生态环境持续提升。
四、涉水法规体系不断完善,小型水库日常管护社会化改革全国领先
福建水利的行业监管能力持续提升,水治理体系和能力迈向现代化。
梅长河表示,目前,福建水利“十三五”目标的11项指标中已有9项提前完成,还有2项将如期完成。
在答记者问环节,梅长河介绍了"十三五"福建水利在改革方面的好做法,可归纳为“354”:
“3”“5”是指福建水利的3条经验做法和5项创新机制进入国家发改委印发的《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推广清单》。
3条经验做法是:木兰溪流域综合治理模式、水土流失治理“长汀模式”、厦门筼筜湖综合治理模式。
5项创新做法是:1、河湖长制责任落实机制;2、河湖长制+河湖司法协作机制;3、以福州市内河治理为代表的城市水系综合治理创新机制;4、省域主要流域全覆盖生态补偿机制;5、汀江-韩江流域跨省横向生态补偿机制。
“4”是指福建水利在全国率先完成4个方面的改革:1、创新发布《河流健康蓝皮书》,建立具有福建特色的指标体系;2、全面实行水利工程电子招投标制度,建立市场主体信用评价体系,推行公益性小型水库社会化管养,开展水利设施商业化保险;3、创新开展万里安全生态水系建设、全县域全流域综合治水试验,实现单一治水向系统治水转变;4、探索推进小水电退出和生态改造,建立生态电价机制,推动福建小水电转型升级绿色发展。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水利的规划思路,梅长河表示将立足三个方面进行谋划:
一、立长远
至2025年,福建水利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完善,水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至2035年,基本实现水利基础设施网络和水治理能力现代化;至2050年,全面实现水安全保障战略目标,即“用水安全可靠、洪涝总体可控、河湖健康美丽、管理现代高效”。
二、盯对岸
通过对闽台城乡供水、防洪减灾、水生态保护修复等方面的对比分析,扬优势,找差距,采取措施补短板、强弱项,确保如期实现既定目标任务。
三、落项目
聚焦“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突出“保安全、保供水、保生态”,策划生成一批重大水利项目。
同时,梅长河还介绍了“十四五”福建水利规划的重点任务,分为三大块:
一、建设
“十四五”计划完成投资2109亿元,投资将落到4个方面:1、水安全。围绕“消隐患、强弱项”的思路,加快推进江河防洪和沿海防潮提升工程建设,构建完善山海兼顾、安全可靠的洪涝防御体系;2、水供给。围绕“挖潜力、强骨干”的思路,加快推动一批重点水源和重大引调水工程建设,同时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构建完善节约高效、空间均衡的资源配置体系;3、水生态。围绕“重保护、促修复”的思路,加强水源涵养、河湖治理保护、水生态修复,构建完善人水和谐、健康稳定的生态保障体系;4、水信息。围绕“强感知、增智慧”的思路,加快推进水文基础设施、水利信息化建设,构建完善信息共享、系统完整的数字水利体系。
二、管理
通过健全“水生态空间各领域、水资源利用各环节、水工程建管全过程、水安全保障全方位”四个管控机制,推进监管“制度化、社会化、数字化、协同化”。
三、改革
继续深化水利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通过提升“依法治水、综合治水、科技治水、标准治水”四项能力来激发水利发展内生动力活力,推动水利发展能力提档升级。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陈明旺介绍了“十三五”福建农业农村工作的情况和成效,有七大亮点:
福建省农业农村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明旺。人民网 焦艳 摄
一、“米袋子”“菜篮子”等主要农产品保障更加有力
福建完成112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划定800万亩水稻生产功能区,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1250万亩、500万吨。肉蛋奶、果茶菜品种丰富、供应充足,茶叶、食用菌、肉鸡等产量保持全国前列。
二、乡村特色产业做强做优做大
福建实施乡村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968”工程,创建84个特色农产品优势区、60个现代农业产业园、27个全国农业产业强镇,推动茶叶、蔬菜、水果、畜禽、水产、花卉苗木、林竹、食用菌、乡村旅游、乡村物流等十大乡村特色产业,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全价值链增值,2020年十大产业全产业链总产值将突破2万亿元,各个产业产值均超千亿元。
三、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
福建高标准建设6个国家级台湾农民创业园,连续3年包揽国家年度综合考评前六名,新创建9个闽台农业融合发展产业园和125个示范基地,同时累计批办台资农业项目2748个,合同利用台资41亿美元,农业利用台资数量和规模保持全国第一。
四、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2019年,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68元,居全国第五位,增速连续9年高于城镇居民。福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2.41:1缩小到2019年的2.33:1。2020年前三季度,福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288元,同比增长5.5%,增幅比上半年提高2.6个百分点。
五、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
福建聚焦老区苏区脱贫奔小康,五年累计投入扶贫资金超过300亿元,全面解决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短板。福建现行标准下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摘帽。此外,福建还助力宁夏和甘肃定西、临夏州打赢脱贫攻坚战,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被中宣部授予“时代楷模”称号。
六、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福建出台“十条重大政策措施”,实施“十大重点建设行动”,开展“百镇千村”试点探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福建全面推进农村“一革命四行动”,农村公厕实现建制村全覆盖,农村户用厕所无害化普及率达96%以上,生活垃圾转运系统实现乡镇全覆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基本完成。
七、农村改革持续深化
福建1563万亩承包地确权到户,470多万农户领到土地承包经营权证,15362村(居)全面完成清产核资,2900多万农村集体成员身份得到确认,股份合作制改革基本完成。福建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17.5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达到3300个,形成50万规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农业农村规划编制工作,陈明旺表示已制定《福建省“十四五”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规划》和《福建省“十四五”高标准农田建设实施规划》两个专项规划,目前正在征求各方意见。
总体思路是全面推进特色现代农业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创新发展,强化“米袋子”“菜篮子”两大保障,聚焦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两大目标,努力把福建建成特色现代农业集聚区、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闽台农业融合发展示范区。
到2025年,福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显著成效,特色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更加完备,农业物质装备水平明显提升,特色优势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产业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2035年福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方位高质量发展超越奠定坚实基础。
在答记者问环节,陈明旺还介绍了“十四五”期间推进福建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快速发展的举措,主要是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促进产业集聚
将启动实施特色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3212”工程,即推进30个重点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重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100个农业产业强镇和2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建设,加快特色现代农业集聚集约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深度融合。
二、推动绿色发展
全面建立以绿色生态为导向的制度体系,持续推进生态茶园、生态果园、生态菜园创建,深入实施化肥农药使用减量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动,推行农业绿色生产方式,保持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总体合格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进一步打响 “生态福建 绿色农业”品牌。
三、强化科技支撑
推进现代种业创新,加强农业先进技术联合攻关,大力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应用,推进农田标准化、农业良种化、农业机械化、农业信息化。
四、壮大经营主体
实施龙头牵引、农民合作社规范发展、家庭农场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等四大行动,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
福建省林业局: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林旭东介绍了“十三五”以来福建林业工作的成效,亮点有四个:
福建省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林旭东。人民网 焦艳 摄
一、持续深化林改成为全国标杆
福建在全国率先开展重点生态区位商品林赎买(累计赎买38.4万亩)、普惠林业金融(累计贷款80.3亿元)、林业碳汇交易(完成碳汇交易256万吨、成交额3861万元)等改革试点,许多做法被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经验成果推广到全国。
二、统筹城乡绿化促进成果全民共享
福建5年来完成植树造林590.3万亩、森林抚育1635.8万亩、封山育林1065.8万亩,并且新增国家森林城市7个、省级森林城市(县城)36个,实现九市一区全部获评国家森林城市和县(市)全部获评省级森林城市“两个全覆盖”。
同时,福建森林覆盖率上升0.85个百分点、达到66.8%、持续41年保持全国首位,是唯一超国土面积三分之二的省份。此外,福建森林蓄积量达7.29亿立方米、增加1.21亿立方米,位居全国第七,亩均蓄积7.8立方米、比全国平均高23%,植被生态质量指数全国第一,生态文明指数全国第一。
三、强化资源保护厚植林业生态优势
福建初步完成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预案编制。武夷山国家公园成为全国首批十个国家公园体制改革试点之一,同时不断提高森林火灾、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控水平,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福建7700多万亩公益林和天然林得到有效保护。经评估,福建每年的森林生态服务价值达1.22万亿元。
四、发展绿色产业铺就林区致富路
福建扶持木材加工、竹产业、花卉苗木、森林旅游、林下经济等5个千亿产业发展,促进“生态美、百姓富”有机统一。2019年福建林业产业总产值6451亿元、居全国前列,重点林区涉林收入成为当地农民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之一,此外,还优先聘用856名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作为生态护林员,并精准帮扶20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实现户均增收12845元。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林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林旭东表示可归纳为“343”,即主动融入“生态省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高质量发展超越”三个福建发展大局,着力推进“深化林改、绿化美化、资源保护、产业升级”四项行动,努力实现生态高颜值、产业高素质、林农高福祉“三高”目标。
在答记者问环节,林旭东介绍了“十四五”期间,福建对于推动林业绿色高质量发展超越的谋划,将发力于四个方面:
一、持续深化林改,增添发展动力
持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国有林场改革、林业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不断在创新林业经营模式、投融资支持模式、生态保护建设模式、林业服务模式等方面取得新突破。
二、加快绿化美化,厚植绿色优势
强化森林、草原、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组织实施森林质量精准提升工程,加快马尾松、桉树纯林的改造提升进度,持续开展百城千村、百园千道、百区千带等“三个百千”绿化美化行动。
三、强化保护修复,守住生态底线
全面推行林长制,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考核和考核评价制度,加快建设智慧林业,提升林业资源监管和森林防火、有害生物防治等防灾减灾水平,同时强化野生动植物及其栖息地保护,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湿地资源和野生动物及其制品非法贸易等违法犯罪。
四、促进产业升级,插上科技翅膀
培育木材加工、竹业、花卉苗木、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等“五个千亿”产业,高质量供给生态产品。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
谈谈“十三五”
发布会上,邱章泉介绍了“十三五”期间福建海洋与渔业的发展情况,成效体现在五个方面:
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邱章泉。人民网 焦艳 摄
一、海洋经济总量持续攀升
福建海洋生产总值保持10%以上的年增长速度,2018年首次突破万亿元,2019年达1.2万亿元,占福建GDP的28.4%,居全国第三。福州、厦门两个国家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示范城市和连江、石狮、秀屿省级海洋产业发展示范县建设成效显著。
二、渔业经济指标居全国前列
2019年,福建渔业经济总产值3235亿元、水产品总产量815万吨,均居全国第三,水产品人均占有量、水产品出口额、远洋捕捞产量等多项指标居全国第一。同时,福建的大黄鱼、鲍鱼、海带、紫菜、河鲀、牡蛎等特色优势品种养殖产量居全国首位,十大特色养殖品种全产业链产值突破千亿元。
三、渔业产业实现转型升级
福建五年来累计建成环保型塑胶渔排56万口、塑胶浮球筏式贝藻类养殖30多万亩、深水抗风浪网箱3700多口,初步建成三都澳、沙埕湾等绿色养殖示范区;“振渔1号”“福鲍1号”等智能化深远海养殖平台建成投产,同时培育了闽南、闽中、闽东三大水产加工产业集群和12个水产加工产值超过20亿元的渔业县。
四、民生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福建建成水产品质量安全“一品一码”追溯系统,水产品监督抽检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并实施渔港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同时在全国率先开展台风指数险、赤潮指数险、大黄鱼价格指数险,渔业保险实现“增品、扩面、提标”。
五、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福建在全国率先建成技术先进、覆盖全面的海洋立体观测网,从空中、海面、水体、海底及沿岸陆地对台湾海峡实施全方位观测。此外,福建1.3万艘海洋渔船安装了北斗示位仪,设备在线率98%以上,实现了渔船动态监管。
谋划“十四五”
对于“十四五”福建海洋强省建设专项规划编制的进展情况,邱章泉介绍,在2020年2月已启动“十四五”海洋强省规划的编制工作,目前已经完成规划初稿,并初步建立“十四五”海洋强省重大项目库,争取明年初按程序报批。
在答记者问环节,邱章泉介绍了“十四五"福建海洋强省规划编制的基本思路,主要是构建“六个体系”:
一、构建海洋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重大创新平台支撑,突破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
二、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打造“海上粮仓”,建设一流临海工业,发展海洋渔业高端服务业,形成各具特色的沿海产业发展格局。
三、构建海洋生态保护体系
探索海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模式,强化主要污染源管理和污染物总量控制,打造美丽海岸带。
四、构建海洋基础设施体系
打造国内领先的智慧海洋示范区,建设世界一流现代港口群,高标准建设海洋防灾减灾体系。
五、构建海洋开放合作体系
深化“海丝”合作平台,拓展闽台融合发展,加强与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交流合作。
六、构建洋综合治理体系
加强海洋综合治理能力建设,提高应对海洋公共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反应和快速处置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