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福建三明位于闽江上游,全市拥有林地面积2850万亩,占土地总面积的82.7%,森林覆盖率78.73%,森林蓄积量1.82亿立方米,享有“中国绿都”“绿色宝库”的美誉。
多年来,三明市坚定不移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做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打造出呵护绿水青山的“三明样本”,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夯实根基。
示范引领,治理工程全面实施
这是一份亮眼的成绩单,今年以来,三明市生态环境质量取得六个“第一”:
市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比例100%,全省第一;
将乐、明溪、泰宁、清流、建宁、尤溪、宁化、大田8个县进入全省58个县级城市空气质量综合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其中7个县包揽前7名;
市、县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全省第一;
国(省)控和小流域断面水质排名全省第一;
1至8月,泰宁、将乐、明溪、建宁、清流、沙县、宁化7个县进入全省62个县级行政区水质排名前十名,数量全省第一;
全市地表水环境质量连续3个月位列全国333个地级城市前三十名,全省第一。
成绩亮眼,得益于全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顺利推进。目前,全市累计完成投资47.83亿元,占总投资的93.6%。
作为福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三明市地处闽江源头,尤溪、沙溪、金溪均属闽江支流。2018年4月,三明市被列入国家第二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
据三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相关负责人介绍,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是党中央、国务院生态战略部署的重要举措,是对生态进行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的一项系统工程。
两年多来,三明市以闽江上游生态环境系统治理和整体修复为核心,围绕尤溪、沙溪、金溪三大流域,实施水环境治理与生态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流失治理及农地生态功能提升、废弃矿山生态恢复与地质灾害防治、机制创新及能力建设五大重点工程,总投资约51亿元。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项目是主要抓手。三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注重规划引领、精心策划项目,坚持“示范带动,以点带面”原则,确定将能较好体现“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尤溪河流域(闽湖)水环境综合治理、闽江上游沙溪流域宁化段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建宁县闽江源头(濉溪段)生态修复、将乐县常上湖生态修复、大田县废弃矿山生态修复治理、三元区东牙溪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泰宁县金湖及周边生态修复等7个项目,作为闽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精品示范工程。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三明市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一月一调度”工作机制,监测项目进展,每月对项目建设情况进行通报,及时发现和解决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督促抓好整改;
出台《项目管理暂行办法》,对项目申报、立项、招标、实施、验收等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管理;
将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列入全市“五个一批”项目和“五个十”重大项目,统筹资源、集中力量、重点攻坚,为项目建设提供要素保障,扎实推进项目加快实施。
生态保护修复,生态效益显现。目前,三明市对照福建省下达的3大类16项绩效指标,闽江干流和二级以上支流水质优良比例、小流域优于Ⅲ类水质比例、建制乡生活垃圾处理率、对生活垃圾进行处理的行政村比例、规模化畜禽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率等8项指标已提前完成三年总目标。
突破关键,治理尤溪流域
连续几场冬雨洗礼过后,大田县废弃矿山——银锭岬矿区依旧草木葱茏,生机盎然。
从昔日矿石散落、泥土裸露,到如今草皮覆盖、重披“绿装”, 银锭岬矿区的“美丽蝶变”,正是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带来的喜人变化。
大田县矿产资源丰富,开采开发矿产资源历史悠久,县内矿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粗放型露天开采,在近50年的开采过程中,遗留下较为严重的矿山地质环境问题。
大田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郑建生介绍,县里按照“集中连片、要素协同、关键突破、持续共享”思路,切实解决矿山地质环境问题,全面恢复矿区生态。
在银锭岬矿区C标段,施工方采用削坡减载等工程措施,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各平台设置截排洪沟,疏通各区域的流水通道;结合坡面,实施人工植物绿化恢复林地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
“通过综合治理,预计恢复林地绿化约320亩,耕地17.86亩,基本修复矿区生态环境。”郑建生说。
净如明镜的湖面,倒映着连绵的青山。一阵微风拂过,波光山影,若隐若现,美不胜收。这里,就是尤溪县街面电站库区形成的人工湖——闽湖,其蓄水量18.24亿立方米,湖水面积达36.7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的人工湖。
然而,了解闽湖的人都知道,之前它的“容颜”可不是现在这般模样。
闽湖位于尤溪县坂面镇闽湖村,横跨三明、泉州两市和尤溪、大田、德化三县。
由于涉及地域广、管理跟不上等原因,闽湖曾存在大规模无序养殖现象,湖水水质一度下降。
绝不能让闽湖再受“伤害”!三明市坚持从源头出发,采取“跨区联动、同步推进”措施,利用统一时间、统一整治、联动管理方式,对尤溪河流域(闽湖)水环境开展综合治理,还闽湖一库碧水。
据介绍,总投资6600多万元的治理项目,内容涉及网箱治理、水土流失治理、生物多样性修复、安全生态水系、淤泥清理生态修复等九大方面。
目前,闽湖完成养殖户网箱清理4033个、196785平方米,占清理任务的110%;清理渔船267条;清理投饵机2416台;清理管理房281座。
措施有力,治理有效。如今,闽湖水质基本稳定在III类,有时能够达到II类。项目还建成完善的湖库治理体系,恢复山清、水秀、天蓝的国家水利风景区生态环境。
生态效益有了,经济效益来了。
尤溪县完成《闽湖水利风景区总体规划》,正在进行“闽湖国家水利风景区渔业休闲小镇开发项目”建设,结合山清水秀的生态环境,打造闽心园、游客码头、环湖游艇游览等旅游项目,国家水利风景区旅游业初具规模。
盯住源头,治理沙溪流域
群山环抱中、绿树掩映下,宁化县淮土镇罗坑村,穿村而过的小溪清澈见底。
该村党支部书记李科长介绍,10多年前,环绕村庄的小山光秃秃的,一到下雨天,山上的沙土被冲刷到溪中,溪水浑浊不堪。
宁化县地处闽江、汀江、赣江三江源头,由于地质原因,当地土壤抗侵蚀力弱,是我国南方典型的红壤侵蚀区,水土流失历史长,每年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土壤侵蚀总量达130多万吨。
根据2015年遥感调查数据,全县水土流失面积319平方公里、水土流失率13.26%。
尤其是西部的淮土、石壁等乡镇以紫色土流失面积大而集中、流失程度激烈、治理难度大而闻名全省,被列为水土流失省级I类重点治理县。
对症下药方能除去病根。当地采取“鱼鳞坑+山沟边”“竹节沟+水保林”等人工治理修复与自然恢复相结合方式,推进沙溪流域宁化段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
通过治理,2019年宁化县水土流失率下降至9.43%,林草覆盖度达83%以上,在全省率先退出5个水土流失省级I类重点治理县。
“全县森林覆盖率达74.91%。水土流失减少面积和减少流失率、减少面积比率三项指标,位列全省各县(市)第一位。”宁化县水保办负责人说。
生态美,百姓富。
令人称道的是,宁化县通过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探索出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与油茶、茶叶、果树等产业发展相结合的好路子。
近年来,宁化在项目实施区建成油茶产业基地13个1.16万亩、脐橙和黄花梨特色果园4个0.23万亩、生态茶园3个0.06万亩,为地方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注入新活力。
保护饮用水源,呵护生命之水。
东牙溪水库是市区主要饮用水源地,担负着市区30多万人口生活饮用水的重任。
东牙溪水库,自1993年建成投入使用已运行26年,库底淤泥较为严重,上游污染物不断富积,总氮总磷偶有超标,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呈发展趋势,饮用水源保护总体形势较为严峻。
呵护生命之水,来不得半点马虎。三元区对此实施东牙溪流域饮用水源保护区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
流域笋水收集处置、水库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源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水库生态护岸工程、库区及河道清淤……治理项目多、措施实、针对性强。
每到笋干制作旺季,农户会产生大量的煮笋水,鲜笋中的营养物质进入煮笋水中,直接排放或经过污水处理排放都对环境带来一定的污染。
三元区通过笋水资源化技术,将蒸煮后的笋水进行特殊食品级微生物发酵,生产出果酒和饮料。这样既减少了污染,又促进了笋加工产业转型升级。
薯沙溪水库,市区第二水源保护地。三元区实施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具体涉及流域内小支流河道清淤、农村环境整治、安全生态水系建设等8个子项目。
绿水青山入画屏,山光水色与人亲。
“山水林田湖草项目实施以来,全镇‘天蓝、岸绿、水清、河净、居宜’的生态目标逐步实现。今年以来,三明市区饮用水源地薯沙溪水库出水水质达标率100%,薯沙溪流域水质全面达到Ⅲ类水质标准,全镇空气质量优良率100%。”莘口镇党委书记李强介绍。
分类施策,治理金溪流域
建宁县地处闽西北、武夷山脉中段,是千里闽江的正源头。
走进福建富强石材有限公司,处处郁郁葱葱、鲜花盛开,观光栈道、观景平台一应俱全,偌大的厂区宛如公园。
富强石材位于均口镇黄岭村,此前在开采过程中,山坡土体及植被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造成水土流失。
保护环境,刻不容缓。在闽江源头生态修复治理中,当地实施“闽江源国家级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区”项目,建立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土地整治措施于一体的综合防治体系。
修复效应很快呈现。2018年,企业荣获“全国石材行业绿色矿山建设示范单位”,“绿色矿山”治理经验在全国推广。
保护耕地就是保护生命线。
距离黄岭村6公里的修竹村,耕地8000余亩,濉溪上游宁溪穿村而过,修竹溪、黄岭溪为宁溪主要支流。
修竹溪流域涉及农田3000余亩,受多年洪灾影响,河道两岸崩塌严重,冲毁、淹没农田较多,水土流失问题突出。
据当地村民介绍,黄岭溪受2018年台风“玛莉亚”影响,上游发生特大泥石流,下游河流改道,河床提升。一遇大雨,山洪上涨,农田变河道,生态环境恶化。
均口镇为此实施“修竹溪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采取治理河道、建设生态水系、新建生态护岸、建设生态步道、兴建生态缓冲带和恢复河滩湿地等综合措施,加以全面治理。
如今漫步修竹溪两岸,溪水清清、耕地田田,一幅乡村美景图映入眼帘。
均口镇镇长江代文说,均口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治理主要以宁溪和修竹溪流域的水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这对流域农田起到了很好的保护作用。
将乐县以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论为引领,坚持整体保护、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保护并重,统筹推进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项目实施。
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是省级精品示范项目之一。常口村党支部书记张林顺介绍,项目于2019年7月实施,涉及面积约16平方公里,重点治理范围在常口村周边,总投资约7000万元。
“项目坚持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修复为辅,以金溪及周边地区为生态基底,以水系和路网为廊道,连接各片区和节点,统筹山水林田湖草各要素,打造‘山水相依、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山水林田湖草综合体。”张林顺说。
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全面嵌入生态资源产业转化,做足山水林田湖草多要素融通这篇大文章。
项目重点推进云衢山、回头山旅游开发,吸引了大量游客;依托金溪及村内发达的水系,发展休闲垂钓、特色农家乐、渔家乐等新业态;利用林地资源发展苗木产业,统筹联村区域内12.5万亩林地资源,推动林业规模化差异化发展。
“常上湖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真正让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让老百姓在家门口端上生态碗,吃上生态饭。”张林顺如是说。
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林和草。山水林田湖草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更是人类生存发展的物质基础。
呵护绿水青山,建设生态文明。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让“中国绿都”——三明焕发出别样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