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泉州市教育局消息,近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社会融合评估报告》,《报告》对60个城市的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卫生健康、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四个维度进行了评估,其中,流动人口随迁子女教育评估得分泉州市排名第一。
泉州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随迁子女教育工作,把它作为“安心工程”的重要项目,落实政府行为予以保障推进。2006年就提出了“平等、融入、成才”的理念,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以全日制公办中小学为主解决”原则,实施“一二三四工程”,保证随迁子女就近入学,助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实现泉州没有“外乡人”的教育理想。
公开一个承诺
向社会作出“不让一名来泉务工人员子女上不了学”的公开承诺,抓准生源变化趋势,进行生源走势分析,采取灵活措施保障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十三五”期间,仅义务教育阶段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从2011年的26.15万人增长至2020年37.68万人,增加11.53万人,涨幅44.09%,随迁子女93.02%以上就读于公办学校。2020-2021年度,泉州市各级各类学校就读随迁子女达54.46万人,规模全省最大。
确保两项权利
一是确保同等就学权,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评优评先、入队入团、社会实践、升学等方面与本市学生一视同仁,可报考各级达标中学、普高及职业学校。二是确保同等免费权,落实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不加收任何费用。2002年在福建全省率先取消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借读费,2006年取消学杂费,分别比全国、全省提前2.5年、2年,2012年在全省率先实施公办高中免学费,比省定目标提早5年。
强化三项扶持
一是扶持举办特色学校。积极创建“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有特色”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样板校,如创办于2008年的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学校,就是一所竭诚服务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为主的九年一贯制公立学校。二是扶持办学条件改善。将中小学校园改造工程列入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据统计,2020年全市投入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约46亿元保障随迁子女入学需求,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经费的28%。三是扶持办学模式创新。开展“四点钟学校”试点工作,以村、社区或工业园区、企业为依托,在进城务工人员较为集中的地区设点,为学生提供德育、文体活动、社会实践等课后服务项目。如下辖的晋江率先开办“川渝皖赣湘鄂贵六省一市籍学生高中班和初中班”“外来工子弟福建班”等,提前实现考生异地同步高中会考、异省籍考生在本地高考体检。
落实四项保障
一是落实公用经费,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教育经费预算,足额拨付教育经费,最大限度保证随迁子女就读公办义务教育。对接收随迁子女就学的公办学校,市财政按照本地生标准拨付学生公用经费;每年为所有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统一支付“校方责任保险费”。二是落实教师编制,按本地生标准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的中小学配备教师编制。三是落实人文关怀,对贫困、病困的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减、免、缓交相关费用的基础上,通过“慈善一日捐”“结对帮扶”等方式为其提供精神和物质帮扶;各级党委政府、社会团体积极开展“百优十佳”外来学生评选、“金秋助学”等活动,将随迁子女纳入资助范围。四是落实规范管理,对外来工子女子弟学校落实收费报备、年检等制度,规范办学行为,监督学校保证教师工资、学生伙食费、设备添置费、办公费等有效使用,并通过“结对帮扶”等形式,在师资培训、教学教研等方面给予指导帮助。此外,还通过举办随迁子女夏令营等活动,帮助随迁子女融入泉州、成长为新泉州人。
城镇化融合发展迈出新步伐。2012年,泉州市下辖农民工最多的晋江市被评为农民工幸福感最高城市。2020年,泉州市教育局被国务院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授予“全国农民工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实现进城务工随迁子女在“有学上”的基础上“上好学”,泉州教育正乘势而上推进教育公平新跨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