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福建频道

福建三明:夫妻院士回家乡话发展

2022年02月28日09:58 | 来源:人民网-福建频道
小字号

“钓鱼竿”“钓”出新蛋白

2月23日,国际顶级学术刊物《自然》杂志上发表了林圣彩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二甲双胍的分子靶点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林圣彩带领团队通过“钓鱼竿”式的化学探针,“钓”出了百年神药二甲双胍发挥其神奇作用的蛋白——PEN2。

这一发现加深了人们对二甲双胍这一“健康密码”的理解——首次从分子角度勾画出了二甲双胍行使功能的路线图,从而揭示二甲双胍能导致长寿的原因,可能和“七分饱”(卡路里限制)长寿、养生策略类似;同时能为二甲双胍替代药品的筛选提供潜在的靶点,从而在治疗糖尿病和其他代谢性疾病方面产生更好的疗效。

春节返乡团聚

春节期间,尤溪籍的2021年新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林圣彩和同为中科院院士的妻子李蓬,回到尤溪县洋中镇后楼村老家过年。

“不言而喻的变化。”林圣彩院士感慨,“我离开家乡是1980年,那时候家乡一穷二白。印象最深的、改变最大的应该就是公路吧,如今直接通到家门口了。”

林圣彩院士,厦门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长期从事代谢稳态调控的分子机制、原理、生物学功能的研究。

走在生命科学的前沿,他和团队揭示和阐明了细胞葡萄糖感知器并偶联调节代谢稳态关键激酶AMPK和mTORC1的原理,提出葡萄糖本身能作为信号、“物理性”地调控代谢平衡的新概念;发现脂肪吸收和利用的新途径;揭示了生长因子通过调节细胞自噬和糖脂代谢途径调控代谢稳态的机制;发现了交感神经调控机体应激产热的新机制,取得了系统性的研究成果,为了解糖脂代谢相关疾病的成因及其药物研发提供了新理论和新策略。

在科学界,原创论文被引用的次数是衡量一个科学家创新成果的指标之一。迄今为止,林圣彩发表论文110余篇,他引次数达1万余次,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 Metab、Nat Cell Biol、Cell Res和Mol Cell等发表论文57篇。自2018年以来连续入选爱思唯尔中国高被引学者榜单。2021年11月18日,他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林圣彩夫人李蓬,1965年10月出生于江西宁都,是分子生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脂代谢和代谢性疾病研究,主要研究脂肪细胞,乳腺细胞和肝细胞中的脂肪积累、分泌及分解的分子机制,在细胞水平上研究脂滴的形成、融合、动态变化以及与其他细胞器如内质网、线粒体的相互作用。

家庭与事业不可分

夫妻院士凤毛麟角。林圣彩和李蓬夫妇俩相识于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携手一同在生命科学领域开展研究探索,曾共同在新加坡、中国香港高校科研机构工作过,2006年一起回国。

春节回到尤溪,李蓬院士说:“20多年前,从江西宁都到后楼老家,我花了24个小时,那个时候交通、生活真是特别不方便。现在不一样了,从福州到后楼只要一个多小时。”

在接受采访时,李蓬院士说:“中国的生命科学发展特别快,国家对我们基础研究的支持也非常多。如今吸引人才方面,已经不再像10多年前要靠感情、亲情来吸引了。现在我们国家已经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提供了很好的条件、良好的基础,回国后的生活很好,科研也可以做得很好,还可以跟父母、兄弟姐妹在一起。这十几年间,变化很大。”

问及新的一年他们在研究领域将着重哪些层面?“我丈夫是研究糖代谢,我是研究脂代谢,我们的研究跟肥胖、肿瘤,比如说脂肪肝等疾病都很有关系。”李蓬院士说。他们注重在研究的基础上,将研究的成果转化成社会效益,比如在药物开发、食品安全、疾病预防诊断等方面的应用。

“嗯,我对2022年有很大的期待呀!我的药物研发可能要正式走向比较快速发展的阶段了。”林圣彩院士说。此外,他们还有很多科学问题在思考、在探索。

回乡过节,让这对夫妻院士暂时放下了科研工作,与亲人团聚,享受生活的快乐。他们也从院士转换成为儿子媳妇、父亲母亲。在谈到家庭生活和子女教育问题时,李蓬院士说,他们从来没有把事业和家庭割裂开来,都是自然而然地,对母亲她就是一个女儿,对孩子她就是一个纯粹的母亲,出了家门,就是一个科学家、一个管理人员。

“小孩在念大学之前,我一个月去两三趟北京。”林圣彩院士说,“现在孩子们都长大了,各自在读博士,一个在读医学博士,一个在读理学博士。”

李蓬院士说:“对孩子的教育,包括我们对学生的教育,我把它比喻成放风筝。一定要把线放得足够长,让他们飞得足够高,才有广阔的天地,做想做的事情。然而作为家长和老师,有时候还是要把握,风筝这个线呢,还是要拉一拉,他们该吃的苦也得吃,该走的路,都要自己走过来。如果什么东西都帮他们做好了,人是没有办法成长的。”(吴振湖 陈道波 兰景赟)

(责编:林东晓、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