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人才建设走向何方?院士聚首福州“指路”
“院士峰会行”活动现场。人民网 吕春荣摄
院士直接“点”题:“缺复合型人才”“要大幅度减少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数字人才缺口达1100万”……
主动“破”题:“人才不问出处,要不拘一格选人才”“要通过职业教育,弥补人才缺口”“不要搞形式主义,要根据人才实际需求靶向发力”……
进一步“答”题:“现在的大学、高职甚至科普教育,都需进行未来发展布局”“要打造能够真正落到实地的生态圈”……
日前,一场以“建设数字经济人才高地”为主题的院士峰会行活动在福州展开,10位院士在榕城掀“头脑风暴”,围绕数字技术、数字产业、数字经济等领域,畅谈科技创新体系、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
人才建设之思:问“质量”“存量”“储备量”
当前,数字经济正在成为驱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我国数字中国建设取得显著成就,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截至2021年底,我国已建成142.5万个5G基站,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用户数达到3.55亿户,行政村、脱贫村通宽带率达100%;IPv6地址资源总量位居世界第一,IPv6活跃用户数达6.08亿。算力规模全球排名第二。
在场院士充分肯定当前数字中国建设。有院士指出,“‘十三五’期间,我国数字经济年均增速超过16.6%,2021年,我国数字经济相关注册企业新增710万家,总数超过1600万家,这反应数字经济在逆境中展现良好的稳定性。”
但数字经济发展的一些问题仍需正视,“从世界数字经济大国和强国相比,我国数字经济大而不强,快而不优”“推动数字经济加快发展,要着力避免存在有热点、无焦点,有高度、无深度,有热度、无温度等问题”……
如何做强做优数字经济?人才队伍建设是必由之路。数字经济人才的质量、存量、储备量以及利用效率等已成为决定城市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当前,我国数字人才需求缺口很大。此前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数字化人才缺口已接近1100万,而且伴随着全行业数字化的快速推进,数字人才需求缺口还会持续加大。
“到了2025年,我们需要1100万的数据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国务院参事石勇由此认为,做大做强做优数字经济,要从教育入手,做大职业教育。
不只是数量问题,中科院院士梅宏认为,除了专业的数字人才,当前我国还缺少复合型人才,大多数人才都在各自的专业领域深耕,在跨领域的学习和合作方面有所欠缺,不利于产业的数字转型和发展。
很多院士还指出育才环境的“不友好”:各种名目的人才计划使人才忙于“写本子、找关系、戴帽子”、促进人才成长的措施流于形式和口号、科研过程中遇到困难时无法得到帮助……
解题之方:创新教育体系、人才发展体制
如何填补数字人才缺口?院士们认为,首先要培育数字人才。
在石勇看来,数字经济要从教育入手,这需要我们做大数据的数字性职业教育,培养支撑数字经济发展的职业人才。
除了职业人才,数字经济的发展还需要复合型人才。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教授邬伦建议,应着力打造一个种类繁多的复合型学科体系,这种培养体系不光是各个门类的,还需要是多层次的,如此才能满足数字经济建设的复合型人才需求。
梅宏院士则认为,不仅要培养专业人才,还应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在大学、高职甚至科普的教育上都需要进行未来发展的布局,以适应数字文明时代的到来。
不仅要培育数字人才,还要引进数字人才。
高校层面,中国工程院院士、同济大学校长陈杰建议,要吸引人才到高校来,一要强化高效人才强校思想,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二要采用新的高校人才评价体系,与时俱进;三要打造良好的高校文化环境和物质条件。
政府层面,要建立起具有前瞻性、实效性的人才引进模式。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遥感地球所原所长郭华东建议,不仅要站在人才的层面考虑,提供能够满足人才生活需求的物质条件,还要发挥地方的科技特色和经济优势,展示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更要为人才打造孵化器和发展的生态圈,让人才真正得到发展。
引进人才还要留得住人才。中国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学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长郭仁忠表示:“把事情服务到他的心坎去,才能真正把人留下来。”他认为,要保证引进人才政策的弹性和可塑性和个性化,如此才能够做到靶向、精准和个性化。
用武之地:高校政府齐发力
有了人才以后,也要让人才有用武之地。
不少院士认为,“不友好”的环境使得苦干实干的人才得不到应有的关怀,不仅人才的技术得不到充分发挥,而且不利于数字人才高地建设。
一方面,人才的管理应用至关重要。“我现在越来越觉得管理人才非常重要,搞产业化也得有管理的经验,管理的知识,管理的思维方式。”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电子政务专家委员会主任王钦敏表示,要把人才的专业技术与应用部门匹配起来,让人才真正参与到数字经济的建设中去。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王桥建议,应重视高龄的资深人才,吸引老专家、老同志,让他们有用武之地。
另一方面,要为人才打造宽松的环境。“人才不问出处,我们不拘一格选人才。”中科院院士童庆禧认为,要切切实实让人才成长,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而不是用条条框框的考核束缚住人才。中科院院士徐冠华也表示,要发现和培养青年人才,对青年创业者要给予宽容、理解和支持,对小单位、小项目中涌现的人才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和支持。
中科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院长吴一戎认为,科研和人才的成长是五位一体的,人才的产生和科技创新密不可分,因此人才问题的核心在于要有实质性的科技创新,而这需要多方的共同努力,不仅政府要营造创新环境,而且科研院所和高校应围绕核心技术开展工作,企业还应当承接相应的科研成果。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