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深耕“四化”,构建公路养护新格局

近年来,南平国省道干线养护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作为,通过深化改革,创新方式方法,应对“紧日子”。目前,市场化养护里程已经推进500多公里,自养路段责任全面“网格化”,行为标准化、管理智能化也在不断推进。
市场化:减员增效
南平普通国省道干线里程1671.172公里,由于在编事业身份养护工人逐渐退休,招收新员工较少,现有一线养护工人仅220人,且大部分年龄较大。为确保养护稳定,南平实行“1+L”(专管员+劳务承包)、“N+Z”(在岗职工+专项承包)等多元化养护方式,推进养护市场化,现已覆盖全境。今年,市场化养护里程已达510余公里,占总养护里程32.5%。其中建瓯养护里程250多公里,目前一线养护人员仅19人;2014年从国道528线建瓯锦溪公路站25.5公里开始试点市场化养护,现已推进至117公里,是南平市场化养护里程中公里数最多的地区。实施中,南平确定了市场化养护“三管、三定、四考核”制度,即中心管理、养护企业管理和专管员管理,养护企业定人定岗定职责,以周、月、季度、年为节点考核养护质量。市场化养护减少养护人员,降低养护成本,也保障了养护质量。
网格化:责任到人
养护人员开展日常养护工作,对沟渠中的堵塞物进行人工清理。赖思慧摄
长期集体劳动,“跟班做作业”,“不求有功”的“大锅饭”的方式依然在影响养护效益。为此,南平2019年开始,在自养路段推进责任“网格化”。即按照“属地原则、分级负责、全面覆盖、责任到人”的原则,在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设一级网格、分中心设二级网格、公路站设三级网格,各养护人员为网格员。日常路面保洁、整修路肩、整修边坡、清理水沟、绿化养护、桥涵检查等保养任务明确到个人,有效避免了推诿扯皮现象发生,也促进了标准化施行。
标准化:精耕细作
路容美化,沿路风景三季有花。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供图
在2015年,南平就已开始标准化养护丛书编修,目前已经印发《南平普通公路养护外业、内业标准化》等丛书3册,修订完善《桥隧养护管理实施细则》《小修零星工程管理办法》等多个制度,内容涵盖小修养护管理全过程。还通过全市性标准化宣贯、知识竞赛等方式,促进“标准成为习惯”,确保了养护作业有章可循,有效改变了“修理边坡去层皮”、不同县市“你追我赶”比高低等不良竞争,保障了任务落实,也减少了凭添“无用功”。从季度小修养护核查情况看,标准化得到很好落实,日常养护质量稳定。
如今,行驶在国省道,映入眼帘的是规格不等但整齐划一的绿篱(球),路容美化,三季有花,四季常绿。
数字化:智能升级
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路网监控应急中心。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供图
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建设了路网监控应急中心,已经有5个单位建立了多媒体应急会商指挥中心,实时监控易发生冰雪灾害点与大型桥梁、隧道等120个路段设施。相关负责人坐在办公室就能看到监控点实时画面。打开“一张图”,班站位置、应急物资储备一目了然,应急处置所见即所得,迅速快捷。“一人一机”已成为“过去式”,桥梁系统、路况信息系统、班站内业管理系统等已经成熟应用,“公路智能化养护管理与辅助决策系统”正在扎实推进。班站可以利用移动端APP以图片、视频等方式,做到实时登记、传送各类工作信息情况。信息化、智能化手段与新材料广泛运用,养护作业效率不断提升。
南平市公路事业发展中心不断创新理念,以“创新管理举措、健全考核机制、增进降本增效、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不断深耕“四化”,全力打造“品质路、转型路、特色路、智慧路”,构建养护新格局。(何昕玥 刘朝伟)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