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推动闽派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政协委员提了这些好点子

2023年01月15日14:3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人民网福州1月15日电 (钱嘉禾)深耕百花园,秀色满乾坤。在福建省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上,文艺界的政协委员就文化传承、文旅产业、文化品牌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热议闽派文化“传下去”“活起来”“走出去”。

闽剧《王莲莲拜香》。受访者供图

闽剧《王莲莲拜香》。受访者供图

闽剧、高甲戏、莆仙戏、歌仔戏,梨园戏……福建是戏曲大省,拥有不少优秀剧种。如何将戏曲文化“传下去”?“戏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群体的培养。”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实验闽剧院艺术总监陈琼建议,应把戏曲文化正式纳入中小学课堂,以及教育绩效考核、教育督导和教育评价体系中。

陈琼认为,应聘请优秀戏曲演员定期为福建省音乐类教师进行戏曲专业知识培训,通过集中教研培训,逐步提升音乐教师的戏曲知识技能,从而在中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逐渐融入戏曲教学;同时,在一年一度体音美学科学业质量评价活动和音乐教师考核中,也可将演唱戏曲唱段作为必测项目。

闽派文化不仅要“传下去”,还要“活起来”,不少委员就“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提出了好点子。“近年来,福建大力推动书院复兴,复建、修缮的传统书院达到上百所。”福建省政协委员、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庄晏红表示,这些乡村书院的建设或由政府主导,或由民间发起,成为立足本乡本地特色,涵养乡村文化自信,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平台载体。

庄晏红建议,可以将书院打造成为乡村群众的公共文化空间,通过开展亲子课堂、书院志愿服务、乡(村)史和在地农耕文化展示等活动,提升乡民的公共理性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

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国海峡研究院(香港)理事长雷希颖则聚焦文化“引流”——两岸携手以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

“南平市政和县澄源乡的新康村,是‘中共寿政庆中心’所在地,因为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限制较多。”雷希颖介绍,在政和县委邀请下,两岸代表性青年组成了两岸文化振兴科特派团队,以创造“新康小红军红色卡通1P”为手段,对整个乡村的文旅标识、农特产品、以及特色空间等进行了系统化提升,并结合新康特色;此外,开发了以亲子农耕体验游为特色的乡村振兴文旅业态。

“应结合‘新康经验’,在福建更广泛的区域推动红色文化挖掘开发的新时代探索;同时,将‘新康经验’作为两岸融合示范案例展示,让文化成为两岸凝聚力。”雷希颖说道。

此外,如何打造闽派文化名片,推动闽派文化更好地“走出去”?福建省政协委员、漳州画院(市书法篆刻院)院长沈惠文带来了推广闽南语文化的建议。

“闽南语被誉为‘中国古代语言活化石’,是闽南及台湾地区民众、海外福建籍华侨华人共同的乡音记忆。”沈惠文说,福建应着力于以闽南语为载体的戏剧、曲艺、音乐、说书等各种艺术形式交流互动,促进“一带一路”及海峡两岸文化的大融合、大发展。

沈惠文建议,由福建省有关部统筹组织,打造海峡两岸及“一带一路”闽南文化特色双向交流基地和平台,把闽南文化的多样性集中形成强力大众文化属性,充分发挥文化数字化建设的优势,把闽南语文化打造成为福建省的城市人文名片,促进两岸融合、推动文化传承与闽南文化的影响力。

(责编:易雪妍、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