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建政法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访谈——

刘德水:生态司法筑牢“红线” 守护好武夷山的好山好水

林晓丽 叶青卿 兰志飞
2023年01月17日19:18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引导全省政法干警自觉用党的二十大精神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营造奋进新征程的良好社会氛围,中共福建省委政法委员会联合人民网福建频道、福建法治报、福建长安网共同组织开展“福建政法系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系列访谈。
  本期嘉宾:南平市委政法委委务会成员、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刘德水。

主持人:2021年,武夷山成为我国第一批国家公园,坐拥武夷山这个瑰宝,生态保护对于南平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您觉得应该如何守护武夷山的好山好水?

刘德水:近年来,南平市围绕构建防范、打击、整治、修复、教育“五位一体”的生态司法环境保护机制,统筹推进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以法治的力量守护闽北绿水青山。

我们锚定南平绿色高质量发展目标,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南平新篇章”。全市以位于武夷山市、建阳区、邵武市、光泽县境内的武夷山国家公园为核心,紧盯武夷山及周边的重点林区、重点水(流)域区、重点耕地保护区、重点湿地等生态保护区域,发挥政法各单位主力军作用,依法履职、联防联动、综合治理,积极构建“大生态”保护格局,创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区,引领带动南平全域成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典范,最终实现“文化与自然遗产世代传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标。

南平市委政法委委务会成员、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刘德水做客人民网福建演播室。杨俊杰摄

南平市委政法委委务会成员、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刘德水做客人民网福建演播室。杨俊杰摄

主持人:生态保护是一项涉及到多部门、多领域的系统工程,南平如何协调政法系统下的各个部门发挥各自职能,以法治手段筑牢生态保护的屏障?

刘德水:要努力实现生态保护、绿色发展、民生改善相统一,就要将建设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区作为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内容。政法单位充分发挥自身职能,承担主体责任,大胆探索实践,先行先试,推动辖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深入开展。建立健全统一协调、功能互补、程序衔接的生态司法协作机制,全面提升高效处置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的能力和水平,筑牢闽北绿色生态法治屏障,打响生态司法特色品牌,服务全国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

牢固树立全面、系统的法治思维,时刻以防范为基础,才能织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的法治网络。全市强化“网格化+人防+技防”管理,加大对森林防火、盗伐滥伐、非法捕捞狩猎、排污倾倒等行为的巡查力度。探索建立“林长(河长)+警长+检察长+院长”工作机制,提升生态环境保护实效。将“国家公园智慧管理平台”等智能化大数据平台有机整合起来,打造生态立体网络,及时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类违法犯罪行为。

刘德水接受人民网专访。杨俊杰摄

刘德水接受人民网专访。杨俊杰摄

主持人: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命题,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生态司法如何助力这一目标的实现?

刘德水: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这离不开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南平市持续强化生态环境系统性保护修复,积极落实生态恢复司法保护机制和公益诉讼机制,推动宽严相济政策与恢复性司法理念深度衔接,努力实现每办理一个破坏环境犯罪案件就恢复一片生态的司法保护效果。探索设立生态环境损害修复专项基金,多方筹措经费,推进生态环境修复基地建设。探索创新执行方式,促进受损的生态环境得到及时有效恢复。将“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引入生态环境资源类案件中,让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人以认购“碳汇”等方式替代性修复受损生态环境,助力我市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同时,要加大生态环境司法宣传力度,细化普法责任清单,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全方位、多样化开展的生态保护法治宣传。在武夷山市打造多功能一体的市级生态环境司法保护示范教育实践基地,常态化宣传教育,持续激发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热情,不断拓展广大群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广度和深度。

在市域治理方面,南平市不断加强统筹推进,紧贴南平实际,推动“全面创+重点创”,制订出台《关于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实施意见(试行)》,将重点任务分解到部门,厘清市直有关责任单位职责,组织各方面力量扎实推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相统一的市域社会治理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法治建设、平安建设作出全面部署,为新时代政法工作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将牢记使命、忠诚履职,以扎实的行动、务实的举措,切实把党的二十大精神转化为推动政法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效能。

(责编:易雪妍、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