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产业观察 | 闽吉文旅“山海牵手”  以“破圈”谋“破题”

林盈
2023年04月14日10:50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一个在东南沿海,丘陵连绵;一个在东北边陲,黑土肥沃;从东南至东北,相隔2200公里的福建与吉林两省有着迥异的地理环境与风土人情,在资源禀赋上呈现出鲜明的互补性。

近年,闽吉两省通过“山海牵手”,对接两地文旅产业资源,持续开展游客互送、招商互通、产业互惠的交流合作,探索一条接“福”送“吉”的文旅发展新道路。

营销“破圈”:“线上线下”围观“吉水福茶”

日前,一场以“水”为媒的文旅推介在福建厦门开展。长白山“携手”武夷山,“吉水”南下润“福茶”。当天,以长白山矿泉水冷萃福建茗茶的“吉水润福茶”慢直播在4小时内收获超549万人次的观看,互动人数近600万人次,微博话题#吉水润福茶#阅读数超4300万。

4月11日,吉林省文旅东南地区主题推介会在福建厦门举行。主办方供图

4月11日,吉林省文旅东南地区主题推介会在福建厦门举行。主办方供图

推介会上,观众通过吉林文旅风光影片沉浸式走进避暑胜地长白山,领略鸭绿江线的壮阔、图们江线的绚丽,想象滑雪场22℃夏天的凉爽。“现在厦门已经快30℃了,22℃的夏天得有多凉快啊!”前来参观的市民发出感叹,惊艳于吉林与福建迥然不同的气候和文旅环境。

“本来想今年冬天去东北滑雪,现在感觉暑假就能带孩子去玩了。”转发宣介推文,厦门市民黄女士已经盘算起了夏天的吉林之行。

产业“破题”:“山海牵手”加持跨域合作

早在2015年,福建就与吉林展开了密切的文旅创意互动,从“交换冬天”到“浪花爱雪花”“吉水润福茶”,创意营销活动的“出圈”让两地文旅合作模式日渐成熟。

近些年,福建省通过铁路串联省内外优质文旅资源,推动文旅产业走出八闽、走向全国。近期,福建又加快了促进文旅产业回暖的脚步,计划于4月开通长春至漳州等4趟观光旅游列车,进一步强化与吉林等地的“山海连线”,在跨域合作上寻找新的增长点。

盛夏的长白山,山顶白雪依旧。吉林省文旅厅供图

盛夏的长白山,山顶白雪依旧。吉林省文旅厅供图

而在吉林,近年来旅游产业生态、发展状态和产品形态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后,全国文旅市场“稳开高走”,过去几年被抑制的旅游需求得到快速释放,吉林更是在文旅领域持续发力,将文化旅游推介与招商引资结合,开启文旅“复苏”进行时。

本次推介会是吉林省今年以来的第二次大型跨省文旅推介活动。4月,吉林省瞄准长三角、东南地区,扩大“引客”半径,为游客互送、文旅招商等合作提供便利,不断拓宽产业合作范围。

1500万元“引客资金”、“百架包机计划”、最高800万元的旅游产业奖补……此番走进福建,吉林省带来丰厚的文旅礼包,不但对招徕游客入吉、旅游包机、旅游专列的旅行社给予奖金支持,还在项目建设、贷款、要素保障等多方面给予政策支持。

浪花落雪怀,吉林有福来。东北有政策,东南有市场,闽吉文旅一拍即合。福建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希望进一步深化与吉林的文旅合作,共同设计包装沿线旅游产品,拓宽合作领域,拓展合作空间,推动两省文旅资源共享、市场互动、客源互送,促进两省文旅市场的共同繁荣与发展。

文化“破壁”:“取经海丝”助力非遗“变现”

吉林地处关东腹地,千百年来,地域间、民族间的交流融合,给吉林大地留下许多好看、好听、好玩、好吃又新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让文化瑰宝、非遗宝库与时俱进,融入区域经济发展的大潮?

2018年,吉林省提出了“冰雪丝路”概念和构想。2022年8月,“冰雪丝路”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吉林正构建以冰雪旅游、冰雪运动、冰雪文化和冰雪装备为核心的“4+X”全产业链体系。

吉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人民网 焦艳摄

吉林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芦苇画”。人民网 焦艳摄

“福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有着千年的海丝文化历史和跨越式发展的经验。吉林也正在推动‘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与发展,希望能来福建学习先进经验。”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孙光芝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如是说道。

吉林省文旅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福建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高质量发展、侨乡文脉传承弘扬等方面的经验,给吉林“冰雪丝路”创新先导区建设带来启发。泉州市通过做强市场主体,培育旅游精品,打造一批世遗旅游精品项目(线路)、一批海丝文化主题系列街区,一台海丝主题特色、具有宋元泉州风情的旅游演艺精品,给吉林非遗“变现”提供了新思路。

浪花有意千重雪,桃李无言一队春。跨越山海,连接中国的东南与东北,闽吉两省的“双向奔赴”正走深走远,相聚春天,相约盛夏,相逢冰雪。

(责编:陈楚楚、刘卿)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