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

福建:让千年古村“守住根、留住人、焕新生”

钱嘉禾 叶青卿
2023年05月27日09:27 | 来源:人民网
小字号

青山环绕,山涧淙淙;古村新韵,文脉悠悠。

传统村落是中国农耕文明和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自2012年起,我国先后分6批将8155座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目前,福建省已有552个中国传统村落,位居全国第六位。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实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工程”。

如何让斑驳的传统村落焕发生机?如何让泱泱的千年文脉吟诵流芳?如何让老百姓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2023年4月,福建屏南县、晋江市入选“2023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这里的文脉、建筑、艺术,还有“新老”村民的创业故事,或许能给出答案。

传承文脉 守护老百姓的“乡愁”

初夏之时,伴着微微蝉鸣在晋江市梧林村走街串巷,宛如走进一座没有围墙的“华侨建筑博物馆”。明朝百福墙、清朝官式红砖大厝、近现代哥特式洋楼、番仔楼……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村落中,积淀着光阴故事,吸引着八方来客。

梧林村,背靠石鼓山,面临梧垵溪,形成于明洪武年间,面积约1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100人,旅居海外华侨1万8千余人,是典型而完备的闽南传统村落、侨乡文化突出的代表。

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梧林村中,积淀着光阴故事。晋江市住建局供图

一幢幢古屋矗立在通透清新的梧林村中,积淀着光阴故事。晋江市住建局供图

在历史的长河中,岁月的冲刷与洗礼让梧林村不少老房子年久失修、破败萧瑟,面临损毁。“谁都没想到梧林村今天能这么‘水’(闽南话“美”的意思)!”年过半百的村民老蔡说,在儿时的记忆中,村里人穷得叮当响,人均不到3分地,“以前村里的学校、道路也都是靠华侨捐资建设的。”

“沉睡”的古村落如何“苏醒”过来?

“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提升。”近年来,梧林古村落的保护开发在保留村落原有肌理的同时,着重突出家国情怀、区域特色,科学规划、布局。

“我们将传统建筑作为展示侨乡历史和建筑技艺的场馆,将宗祠家庙作为展示家族文化的平台,将古民居作为原住民居住就业和外来人创业的场所,同时结合梧桉溪滨水景观、田园农业景观和大地花海景观组成天人合一生态景观。”晋江市住建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道。

行走在如今的梧林村,古宅古巷,古色古香。但说起梧林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建筑,还根植于建筑背后亘古弥新的家国情怀——当听闻救国图存的感人闽侨故事,青普文旅集团创始人、总裁杨雪山受到了震撼。2019年底,青普文旅集团全盘负责梧林传统村落运营工作。

梧林传统村落举办南洋文化节。受访者供图

梧林传统村落举办南洋文化节。受访者供图

“近几年,我们以‘人文先行’理念打造文旅复合业态,以‘醉闽南、意南洋、家国情’三种场景为核心,通过梳理特色建筑群,从点、线、面的运营布局上将梧林打造成一个闽南与华侨文化体验中心,并通过‘南洋文化节’等文化IP,让固态建筑‘活’起来。”杨雪山说。

挖掘人文内涵,守护文化神韵,梧林村的“新生”是一个缩影。近年来,晋江开展六轮传统村落基本情况调查,建立健全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基本信息库,形成全市保护名录,并加快推进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挂牌保护、测绘建档、保护图则制定等工作,已完成全部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历史文化街区及290栋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工作。

丰富业态 文创为乡村振兴“提速”

古村落的保护、开发、活化,让历史文脉留住了老百姓的乡愁,同时也为古村落的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老村求新,新在何处?

沿着梧林村一路向东,在300余公里外的龙潭村里,有一群回乡创业的“老村民”,正用文创“唤醒”乡村。

“想喝什么,快进来坐坐!”在龙潭村的一家鲜榨果汁店门前,90后创业青年陈忠业正招呼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是这儿土生土长的,大学毕业后在福州做平面设计,后来听说村里在修缮翻新,就想着回来看看,‘新’能‘新’到什么程度!”这一看,便坚定了陈忠业回村发展的念头。

90后创业青年陈忠业开的鲜榨果汁店人头攒动。受访者供图

90后创业青年陈忠业开的鲜榨果汁店人头攒动。受访者供图

拥有120多栋明清古建筑的龙潭村,地处闽东北的宁德市屏南县熙岭乡。和很多老村一样,龙潭村一度出现“空心化”问题——原本有1400多户籍人口的村子,村民大多外出务工,到2012年仅剩100余人留守村里。

2015年,屏南县龙潭村启动“古村修复计划”,先后对22个国家级传统村落的500多栋古民居分门别类实施抢救性修复。当地成立了工匠协会,组建了5支以传统工匠为主、共100多人的古建筑修缮队伍,采用原生态、低碳环保的传统技艺,对老屋进行修缮。

以文创激活乡土,为乡村振兴“提速”。近年来,龙潭村在修缮好的传统古民居里开办书屋、艺术创作室、酒博馆等,充分释放传统古民居的“时尚活力”。目前,龙潭村拥有各类艺术共享空间30多个,民宿床位300多张,新增企业经营主体12家,文旅产业越来越红火。

据统计,2022年底,龙潭村常住人口已达近千人,且以青壮年群体为主。从“凋零闭塞”偏远山村华丽变身为“人气兴旺”网红打卡村,龙潭村让很多老村民刮目相看。

今年,陈忠业在村子里开了一家鲜榨果汁店和一家文创产品店。“我给我的文创产品起了一个名字叫‘有桥’。”他说,“有桥”这个名字的灵感源于自家老房子边上的一座石板桥。“我希望文创平台是一座‘桥’,我们的土特产、风景、人文可以通过这个媒介,向全国乃至世界发散,让龙潭村和外面的世界深度链接,让越来越多人来到我的家乡。”陈忠业对老村的发展充满信心。

政策加持 山里有了“新村民”

村“活”了,人气也就更旺了。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偏僻的小山村如何广开门路“聚”人才?

在屏南,一场乡村“艺术试验”成为了转机。2015年,屏南县引进乡村艺术家林正碌团队,在多个乡村开展“人人都是艺术家”艺术(油画)公益教育实践活动,为周边村民免费提供油画教学。300多名贫困户、残疾人通过作画、卖画增加收入,40多名残疾人成为了职业艺人。浓厚的艺术创作氛围吸引了不少游客驻创。

福州的游客来到龙潭村学习绘画。陈忠业摄

福州的游客来到龙潭村学习绘画。陈忠业摄

屏南县还推行“老屋认租15年模式”——年租金每平方米3元、租期15年,试行村级项目建设“工料法”管理模式,根据建筑形式与特点,引进“新村民”认领“复活”的老屋并进行以“文创”为导向的活化利用,以低门槛、高进阶的方式吸引新老村民创业。

在探索“新老”村民融合机制方面,屏南县给“新村民”发放居住证,让他们在村里享受和本地村民同等的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和其他待遇;为“新村民”增设“副主任”专岗和代表席位,参与村民代表选举,增强“新村民”的主人翁意识和长期驻留生活创业的意愿……

艺术的加持、政策的支持,让32岁的江西人胡文亮成为首批受益的“新村民”。龙潭村里,有一栋木制外观的两层民居,名为“檀舍”,这里兼具酒馆、民宿、陶艺等功能,是胡文亮的“文创空间”。“我并不是心血来潮来这儿,一味追求诗和远方。”胡文亮表示,这里创业成本低,而且物流、交通都很方便。

游客在胡文亮的“文创空间”内感受慢生活。受访者供图

游客在胡文亮的“文创空间”内感受慢生活。受访者供图

此外,胡文亮还挖掘红粬黄酒资源,在龙潭村创办了自己的品牌。精心设计过酒瓶和外包装的红粬黄酒销量很好,吸引了不少企业和农民参与到线上销售。“我们将戏曲、油画等艺术元素融入黄酒产品之中,打造年轻人喜爱的文创产品,通过网络直播将山货卖到大山外,也动员更多有创意的年轻人来到村里。”胡文亮说道。

据了解,如今,屏南县熙岭乡文创片区4个村入住的“新村民”有140多人,职业涵盖设计师、作家、工程师、电影导演等。2022年,片区内各村集体平均收入突破40万元,平均增长超过25%。

数字赋能 “活化”乡土文化

傍晚时分,福建省连城县培田村,屋顶炊烟袅袅,烧柴的淡淡香味弥漫开来,是家的味道。水塘边,大簸箕里摆满了村民晾晒的八大干、干橘、培田鸭蛋,为古村增添了诱人的味蕾。小道间鼓乐热闹,游人熙攘,一片欢歌笑语,展现出古村的生命力。

这是“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里的培田村。2022年,福建永泰县、连城县入选“2022年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示范县”。如今,在这座线上博物馆里,一栋栋古宅古建“跃然而出”,一项项民俗技艺“身临其境”,讲述着中国农耕文明的浓浓乡愁。老百姓不用“特种兵”式地进行“异地打卡”,足不出户能沉浸式“云”游古村。

“我们过去看到的博物馆都是实景,而所谓的‘数字博物馆’,是在线上通过虚拟空间看到一些实物,包括生活的场景。”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介绍,目前我国经过几批遴选,已经有了8000多个传统村落,正在陆续“采集”到“数字博物馆”里,目前已上线近千个。

王凯表示,大家经常提到“乡愁”这个词,是关于乡村、关于故乡的情怀。“田园生活是中国文人心中的最高理想——从村落选址到街巷格局,从建筑单体到门窗装饰,还有花鸟鱼虫、村中邻里等等,村落的各种要素加上时间的积淀,使每个传统古村落都有太多故事可讲。”王凯如是说。

要把乡愁记忆留存下去,需要一些新方法。“过去传统的手法是画画、拍照。”王凯说,现在可以通过无人机、三维扫描等方式把整个村子记录下来,“所以,在‘数字博物馆’里,我们看到的每个村庄都是鲜活的,有房、有田、有山,还有民俗活动,有老百姓的烟火生活。”

“我们留下有关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影像,是‘数字博物馆’有别于一般博物馆根本性的不同,因为这是长期稳定留存的历史文化信息。”王凯说道。

留存乡愁记忆,还要讲好乡村故事,“活化”乡土文化。

坊间一壶茶飘香,历代守候土楼乡。采茶、摇青、晒茶;龙腾、狮闹跃然眼前……在“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的特展区,福建客家土楼VR展正热烈上演。展览以VR的视觉传达方式,充分展示了福建客家土楼中得天独厚的茶文化、舞龙舞狮文化、土楼建筑文化,这是“传统村落+地域特色文化+VR”的一场文化饕餮。

福建客家土楼VR展。图片来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截图

福建客家土楼VR展。图片来源: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截图

“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之初,就明确利用GIS、虚拟现实技术(VR)、倾斜摄影建模技术等,以音频、图文、三维实景模型等形式,建设传统村落展示与体验中心,讲述传统村落的故事。”王凯表示,希望通过数字赋能,让大众随时随地感受村落的四时之美,感受先人的智慧修为,从而更加坚定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千年岁月镌刻的传统村落,穿过时光,与现代不期而遇。读懂了它们,就读懂了历史;守护了它们,就传承了文脉。传统村落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延续,踏着“数字化”之浪,继续烙上时代的印章,焕发新生,源远流长。

(责编:易雪妍、张子剑)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