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汇”数据、智“行”高效 厦门集美探索城市“智”理新路径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基层社会治理,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在于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
今年以来,随着“智慧集美”平台投入使用,福建省厦门市集美区运用智能化手段化解基层社会治理的堵点和难点。据悉,集美区社治委办与区城中村办“双轮驱动”,区政务信息中心、区建设与交通局、区工信局及各街镇等部门结合集美实际,以“智慧集美”平台作为支撑,搭建“集美区城中村现代化治理”平台,聚焦制约城中村治理的深层次问题,推动社会治理迈向社会“智”理。
智“汇”数据,夯实城市治理“底座”
7月11日上午,厦门市集美区一名群众通过智慧集美微信小程序反映,在集美月美路一处绿道指示牌损坏。集美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在“智慧集美”平台上接单核实受理,派发至集美城发公司主办处理。
当天上午,集美城发公司接单并前往现场核实,反馈已安排人员处理,15日修复完成。指挥中心同意该事件结案,同时给予“处置及时,处置情况优秀”的五星好评。
集美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人民网记者 林晓丽摄
基层社会治理往往千头万绪,看似都是小事,但民生无小事。只有将群众诉求处置在一线、化解在一线,才能实现治理有力有效。
“原先我们的事件流转体系比较混乱,有12345、公共安全管理、数字城管三个平台,各部门也有自建的相关平台,事件流转自行其是,甚至通过公文流转派件,缺少统一规划管理,效率不高,难以形成合力。”集美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直指基层治理的痛点。
部门壁垒难破除,“九龙治水水不治”,是基层治理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智慧集美”平台通过智能化手段理顺处置流程,让“上传下达”更流畅,部门沟通更高效。
集美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智慧集美”投入使用后,除12345平台外,已对其他平台和事件进行了有效引入和整合,并在智慧集美平台内进行事件统一派件流转,提高了事件处置的效率和派件的精准率,降低了多平台并行给业务部门带来的负担。同时,区社会治理指挥中心对事件处置进行全流程跟踪管理,有效的提高了政务类事件的处置效率。
指挥中心就像指挥集美的“大脑中枢”,来自不同渠道的治安管理信息汇集于此,由指挥中心层层分发,最终的处理结果又反馈回指挥中心,形成一个闭环。
“智慧集美一体化建设推进了区、街道、社区三级社会治理中心的整体落地,实现了数据互通、业务互联、资源共享,实现问题的精准发现、信息的及时传递、指令的快速下达,让我们在基层处理问题时更顺畅,也更高效。”长期在基层工作的厦门市集美区侨英街道综治办主任林超强对此感触颇深。
“智慧集美”平台于今年3月27日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5月27日试运行完成,目前已完成与集美区城市管理局、区公共安全办、区政务信息中心、区民政局、区委文明办等14个部门的11个平台对接整合工作,完成区司法局、区建设与交通局等多个部门共7个平台在“智慧集美”平台挂链的工作。统计显示,平台目前已汇聚823.1万条数据,其中城中村相关数据300余万条,人口数据总量约103万条、地址数据84万条,文明创建数据5万余条,公共安全平台历史事件119693件,城市管理类数据73万条,部门业务数据 53410条。
智“行”高效,延伸城市治理“触角”
要及时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将“触角”延伸到一线,这是基层社会治理智能化的初衷。智能化之所以能在社会治理中发挥效能,除了技术上的“硬支撑”外,背后组织架构的“软支撑”必不可少。
“我们的智慧平台由‘一中心一平台’双轮驱动,犹如‘鸟之双翼、车之双轮’不可或缺。”集美区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走进集美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显示着各项数据的显示大屏,海量数据汇聚于此。在大厅内,汇集着区公共安全管理指挥中心、网格化指挥中心、12345平台指挥中心和数字城管指挥中心——这里实现了平台人员和区社治委办值守人员共同入驻,执行24小时值班制度,统一开展指挥调度。
今年上半年,“智慧集美”平台建设完成了平台的整合,推进区社会治理综合指挥中心建设项目初步验收,完成区12345平台指挥中心、区数字城管指挥中心、公共安全管理指挥中心和区网格化指挥中心整合入驻。中心建立每日轮值指挥长制度、24小时值班制度、“三级响应”制度,有效开展对全区政务类事件的全流程追踪处置和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调度工作。
“原先任务的下发是按照归口来,也就是说上面接收到信息往下派发给归口部门,然后归口部门再派发给属地,这样如果涉及到多部门就有一个部门协调的问题。”林超强说,现在通过系统直接下发给属地,自己所在的街道就可以直接通过“一支队伍”去处置,由此打破了部门之间的藩篱,更重要的是提高了为民办事的效率。
林超强所说的“一支队伍”是多个职能部门下沉一线的结果。集美区城管、人社、文旅等四部门整合一支队伍,直接派员入驻街道,从接收指令到快速响应、协同执法,形成合力实现一线处置。
据介绍,集美区在镇(街)挂牌组建综合执法队,下沉区属各类执法队员100余名,下放首批镇(街)行政执法事项清单180项,率先全省发放首批综合执法证书54本,形成镇(街)“一支队伍管执法”的高效格局。
同时,为了延伸基层服务的“触角”,集美区构建网格化治理基础,细分全区743个综合网格,选聘、补聘1364名网格员,制定网格治理职责清单和网格管理考核办法,织密基层社会治理“安全网”。
智“能”感应,提升城市治理精细度
9月27日上午六点,网格员周雯丽手机上收到一条“疑似火警”的预警信息,显示的是叶厝社区的一家包饼店有烟雾警报。看到消息后,周雯丽马上联系上包饼店的经营者,得知可能是由于做早餐油烟比较大,引起了烟雾报警器警报“虚惊一场”后,她才松了一口气。
侨英街道叶厝社区是集美区人口最多的一个社区,有4万多人,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城镇,要想实现管理像“绣花一样精细”并不容易。“叶厝社区临近工业园,毗邻两条主干道,交通比较便利,所以流动人口特别多。”林超强介绍说。
集美区侨英街道叶厝社区社会治理中心。侨英街道供图
治安防控智能化,用“智能”感应“民生小事”,用“小智慧”守护城中村“大平安”。
据介绍,目前侨英街道叶厝社区所有沿街的店面基本都已经安装了智能烟雾报警器,除此以外,街道在公共区域安装了热成像识别预警设备,通过AI手段对违章停车、占道经营等场景进行智能识别,并将识别的情况生成预警信息,发送给网格员进行处理,提升了治理效率和成效。
“流动性强”所带来的人口管理是个大课题,对基层社会治理精细化程度要求颇高。对于城中村的管理而言,更为高效、精准地掌握流动人口的信息,以往登门“手记”的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而且难以实时掌握动态信息。
以“智慧集美”平台为支撑,通过监控探头识别人脸信息,在公安系统海量的人口库中进行比对,给辖区派出所发出预警信息,再由公安机关牵头社区配合,开展陌生人摸排和管理。
“比如一栋楼里,通过监控摄像头捕捉到人脸信息,发现有同一个人连续几天在楼里进出,但是在我们的人口信息库里没有这个人的相关信息,人员比对后会生成一个预警信息,辖区的派出所需要和网格员一起登门,补充登记人员信息。”林超强介绍说。
记者了解到,目前“智慧集美”平台正在进行二期建设,社会“智”理的程度将进一步提升。据集美区社治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将继续跟进城中村智慧治理的平台规划建设,进一步完善区级数据汇聚,编制集美区数据共享机制并及时发布。持续推动智慧消防、文明创建、矛盾化解平台、智慧交通平台、雪亮工程、非接触执法等项目的规划,联合区政务信息中心开展城中村智慧建设,及时调整“智慧集美”平台相关接口适配城中村业务应用。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