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鬆為什麼這麼火?本網在新年伊始,聯合“油和米七日談”公眾號和三和茶業舉辦線下沙龍,邀請到了馬拉鬆參賽者、賽事組織方、學者、媒體人等一群“愛馬”人士聚集三和茶業中歐文化沙龍,分享了他們的“馬拉鬆故事”。[詳細]
主持人
林長生:
今天我們一起來聊聊“跑馬為什麼這麼火”。我先大概介紹今天來的幾位“大神”,具體請每個人再做自我介紹。
最旁邊的那位是專門組織馬拉鬆賽的公司代表張錦炎總監﹔接著是來自福建師范大學的公益人士子堯,真名是魏為燚,他也是平潭奇岩怪石保護協會的發起人﹔然后是專門從莆田趕過來的小學老師林洪圖,他已經跑了十幾年的馬拉鬆﹔這位是“帥到沒朋友”的理發匠賴金杰﹔這位是福建輪椅跑團的主席、企業家李棋﹔按順序過來,接著是福建省文學院文學博士、新銳學者曾念長﹔90后跑馬者、福師大英語口譯專業研究生馮霞﹔跑馬觀察員、新華社記者沈汝發﹔資深媒體人、參與主辦的三和茶業總助宋向洪,也是今天的場地中歐文化沙龍·三和茶道工夫館的提供方。
我們今天之所以要做這個線下沙龍,是希望大家能暢所欲言,上半場我們請馬拉鬆參賽者談談自己的故事,下半場主要請馬拉鬆組織者、媒體觀察員、學者和在場的參與者互動,談談各自的感受和體會。
福州國際馬拉鬆賽也剛落幕不久,我們先請輪椅跑馬者李棋李總來分享他全程跑完馬拉鬆賽的體驗。
李棋: 2015年參與馬拉鬆也是偶然機會。第一次參與福馬,我是帶著一種嘗試的心態參加的。其實我們殘障人士參與馬拉鬆,裝備很重要,我第一屆參加馬拉鬆,坐的輪椅相對現在的輪椅就差很多。比如說,好的輪椅,你搖一下他可以滑行十幾米,其他的你搖兩下可能就隻走一兩米。我們殘障人士能夠跑完全程其實是很不容易的。大家想象一下,你們是用兩隻腳,我們是用兩隻手,兩隻手的區別大家肯定都可以感同身受。特別是接近終點的時候,我們基本上是接近奔潰的。
主持人
林長生:
你們全程跑下來用了多久?
李棋: 裝備很關鍵。我們現在全部跑下來基本4小時左右,4小時以內的比較少,4小時到4個半小時以內的比較多。
張錦炎: 李總作為跑團的發起者,其實做了比較多的工作,他不僅這邊常做跑團,他把香港坐輪椅的十幾名隊員,包括內地四個地方的人組織起來。他總共組織了40多名殘障人士人參加福州國際馬拉鬆賽。我對李總的看法就是,他是普通人,而且活得比我們更精彩。 這次整個參賽當中,他們有輪椅運動員專門的參賽運動員入口,所以你可以從很多媒體拍出來的照片看到,整個過程非常規范,整齊的隊伍,微笑跟大家招手,很有禮貌。所以這讓我從李總這邊看到,殘障人士參與馬拉鬆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因為我們做幕后人員,和他們接觸較多,在很多精彩瞬間或者一些細節中,很容易被這種精神感動。能堅持下來,還能夠組織全國各地這麼多人一起參加這次活動,我們也非常佩服。
李棋: 我喜歡運動。從我13歲出車禍到現在,可以說,沒有運動我不可能站起來,也不能坐在輪椅上打輪椅籃球。輪椅籃球是一種團隊的運動,講究的是一種團隊的精神。現在跑這個馬拉鬆會稍微比較簡單一點 ,所以這項運動我個人也比較喜歡。
馮霞: 2015年我第一次參加福州馬拉鬆,因為2015年是我的本命年,也經歷了很多事情,其中一件還和死神擦身而過,剛好想在2015年的12月做個告別。我就想應該給自己一個告別儀式,讓自己走出陰影,去迎接不一樣的新的一年2016年 。 有一句話是說,沒有參加過馬拉鬆之前你不知道馬拉鬆有多少公裡,全馬有多少公裡,這就是我當時的狀態。我不知道原來有42.195公裡。當時我就是處於這樣一種很懵懂的狀態。其實很多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我加入了約跑族,因為我是到福州來讀研,對福州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后來找到了約跑族,就是找到了組織。我就是跟跑團跑了5公裡之后,知道后就直接報名全馬了。因為我覺得自己的身體狀況也還好,平常都有鍛煉。但是其實還是非常懵懂,沒有經驗。所以回憶起我第一次跑馬拉鬆的經驗,更多的是一種教訓。 其實我第一次跑犯了很多錯,因為我不懂得還要去領物資啊,幾點鐘起床應該穿什麼,吃什麼,應該備好什麼東西,非常懵懂的一個狀態。那時候前一天剛好有個讀書會,我不知道要去領號碼牌什麼的,我去了以后才看到別人怎麼跟自己穿的都不一樣呢,別人有穿了很多裝備,戴著號碼牌什麼的。我發現我什麼都不知道,就穿著自己的衣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