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紅旗躍過汀江“荒山”變成“金山”。86年前,紅九軍團的戰士們從這裡走上長征路,86年后,這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裡是——龍岩市長汀縣。
7月31日,福建省“決勝全面小康,決戰脫貧攻堅”主題記者見面會,在“紅軍長征第一村”——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舉辦。
這次亮相的主角都有誰?記者見面會開始之前,主角們——來自長汀縣基層一線的6位干部群眾代表提前出鏡,帶大家搶先一睹老區蘇區今天新貌。詳情看以下視頻。
視頻拍攝、剪輯:人民網 王銑
31日上午8:30,記者見面會如期舉行,6位干部群眾代表正式亮相,講述了擺脫貧困的長汀故事,解碼紅土地的綠色發展之路。
記者見面會現場。人民網 焦艷攝
打好“三張牌” 脫貧路上一個都不少
講述人:戴永迪 長汀縣南山鎮黨委書記
戴永迪,長汀縣南山鎮黨委書記,他說,脫貧攻堅工作片刻不能脫離群眾,南山鎮就是靠走群眾路線,打好“三張牌”,帶領群眾脫貧致富。
到底是哪三張牌?記者見面會現場,戴永迪分享了南山鎮用好“三張牌”的故事。
一個是“紅色牌”。南山鎮緊緊抓住建設長征國家文化公園(長汀段)核心區的契機,發展紅色旅游。
目前,已投資1.5億元建成的紅色文化創意基地,開發了紅軍主題互動體驗館、鬆毛嶺保衛戰VR體驗館、鬆毛嶺之戀沉浸式演藝廳。通過近幾年的不斷打造,紅軍長征第一村紅色旅游景區初具規模,吸引了近億元的民間資金投資住宿、餐飲、休閑等配套產業,已經建成了鬆毛嶺紅色山庄、斗笠人家、鴻晟大酒店等6家大型接待場所,這些新興紅色旅游業態為貧困戶提供20多個就業崗位。
另一個是“綠色牌”。南山鎮結合貧困群眾自身發展條件“開良方”。依托千畝百香果、千畝檳榔芋、千畝蔬菜、千畝羅漢果和千畝油茶“五千畝產業”以及河田雞養殖項目,發放生產扶持資金274.6萬元,實施激勵性扶貧項目28個,覆蓋100%行政村,惠及480戶貧困戶。
最后一個是“電商牌”。通過紅軍街互聯網孵化基地的示范帶動,引導更多返鄉青年(貧困戶)從事農村電商。全鎮100多家農村電商服務點,累計服務貧困戶1000多人次,把貧困戶的農副產品銷售出去,為貧困戶發展產業解決了后顧之憂。
戴永迪介紹,尤其今年來,南山鎮電商從業人員緊跟新形勢,升級為直播帶貨。在黨員直播的示范帶動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產業發展帶頭人、返鄉青年紛紛加入直播帶貨隊伍。現在,紅軍街成了直播一條街,像火妹子團隊已經成為家喻戶曉的網紅了。
“用好了這‘三張牌’,我們鎮現有標准下585戶1739人全部脫貧、6個貧困村全部摘帽。”戴永迪說,“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邁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我們將繼續發揚蘇區干部好作風,舉全鎮之力,高質量完成脫貧攻堅目標任務!”
從長征路到脫貧路,這個村子大變樣
講述人:鐘鳴 紅軍烈士后代、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村民
今年57歲的鐘鳴,是土生土長的長汀縣南山鎮中復村人,也是紅軍烈士的后代。1934年9月30日,紅九軍團在中復村踏上了二萬五千裡長征第一步,中復村被譽為“紅軍長征第一村”。
鐘鳴有6位親人是紅軍烈士,3位在長征途中的湘江戰役中犧牲。
“很多年來,我一直在探究一個問題:在五年的中央蘇區時期,為什麼那麼多鄉親會成群結隊地、不畏犧牲地、自覺自願地跟著紅軍、跟著共產黨走?”
鐘鳴查找了大量史料、尋訪歷史文物、結合眾多當年見証者的述說,終於找到答案:共產黨來了、紅軍來了,我們有了活路,有了希望,跟著共產黨有出路!“全心全意為人民謀利益”,這是共產黨的初心。如今,從長征路走向脫貧路,鐘鳴相信,黨的初心始終不變。
鐘鳴說,他是脫貧攻堅政策的直接受益者。
2013年,他的妻子得了糖尿病病變,在一年多裡,去各地的大醫院做了大大小小十幾次手術,花了幾十萬元,家裡因此陷入極度困境。政府得知后,除了按規定報銷醫藥費用,還給鐘鳴提供了補助、救濟,還在他妻子住院治療期間給予特別照顧等。這些切實的措施,讓鐘鳴家很快走出了困境。
2015年,隨著中復村紅色旅游愈發紅火,他被鎮裡聘為黨史教育基地、國防教育基地講解員。鐘鳴說,他平時利用業余時間收集紅色史料,學習紅色歷史知識,為的就是讓中復村“家家無閑人,戶戶無門板”“生命等高線”“父送子、妻送郎、兄弟爭當紅軍”的悲壯紅色歷史被更多人知曉。
80多年前的戰火早已遠去,但是蘇區精神始終不滅,長汀人擔負著傳承的使命,也在傳承中尋求發展,走上致富路。
2014年,南山鎮黨委政府在中復村打造了遠近聞名的電商一條街,扶持100多家家庭農場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在這裡設辦公處、聯絡處,每天為大家進行網上銷售直播。村裡貧困戶生產出來的雞蛋、百香果、火龍果、米粉、姜糖等農產品,通過電商遠銷全國各地,根本不用愁銷路,許多貧困戶都得到了真真切切的好處……
新建的扶貧小區、污水處理廠、濕地公園、漂亮的房屋、干淨的街道……如今的中復村處處展現出美麗鄉村的面貌。
服務鄉村振興,走好新長征路
講述人:蔡偉月 紅軍烈士后代、長汀縣南山鎮南山村村主任
蔡偉月也是一名紅軍烈士的后代,曾祖父當年留下的紅軍斗笠成了“傳家寶”,不斷鞭策著他,走好新時代長征路。如今,蔡偉月是長汀縣南山鎮南山村的村主任,帶領村民走好脫貧致富長征路成了他的使命。
這一切還得從10年前說起,當時,蔡偉月回到家鄉參加“三支一扶”工作,看到家鄉不少地方還是荒山禿嶺,於是,他承包了村裡1300畝荒山,在山上種植了1000多畝油茶樹,又在林下種植了200畝黃花菜,還套種了臍橙等果樹,不僅讓荒山“披了綠”,還讓自己走上了致富路。
返鄉創業獲得成功,日子過得蒸蒸日上,但是蔡偉月心裡總覺得缺了點什麼。作為長汀一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作為一名基層干部,蔡偉月深受毛澤東同志《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這一著作的啟發,決心去關心和幫助困難群眾的生產生活。
經過不斷摸索,蔡偉月採用“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接納村裡的貧困戶和其他村民到公司務工,同時,引導貧困戶通過認種油茶增加收入。現在,蔡偉月的公司已經接納村裡20戶貧困戶,幫助他們從5000元年收入增加到1.2萬元。如今,不僅村裡的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而且周邊村20戶貧困戶也通過認種油茶樹,順利脫了貧。
村裡荒山的巨變讓鄉親們都認可了蔡偉月,2015年以來,他連續兩屆被推選為村主任。經過這幾年的努力,村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機耕道得到翻新和硬化,水利設施得到整修,生產有了發展,村主干道也改建為瀝青路,鋪了人行道,村容村貌更美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祖輩們為了人民、為了信仰走上長征路,為我們贏得了窮人當家做主人的機會。而我的長征,就是服務鄉村振興,我一定要走好這條長征路!”蔡偉月堅定地說道。
“荒山”變“青山”,再變“寶山”
講述人:蘭林金 退伍軍人、長汀縣三洲鎮戴坊村大地農林合作社負責人
蘭林金,今年57歲,是名退伍軍人,18年前,在開採石頭時,不慎炸斷雙手,炸瞎一隻眼睛,成為一級傷殘者。
“在我受傷時,我絕望過,痛苦過,掙扎過,三年內大門不出,小門不邁,天天待在家裡。我有一位好奶奶,天天照顧我。在這段時間我想過自殺,但是我奶奶講過這樣一句話,她說我有一口飯吃就有你半口飯,你不用擔心。”蘭林金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為了生存下去,蘭林金必須要靠自己,他開始學著刷牙、洗臉、洗澡,苦練半年時間終於學會自理。后來他開始放鴨子,種煙、種芋頭,挖魚塘養魚,但都失敗了。
上世紀90年代,長汀縣開始做好水土保持,鼓勵大家多種樹。經過多年“奮戰”,紅旗嶺終於從“荒山”變成“青山”。
山上好不容易“披了綠”,2010年冬天的一場大火,把紅旗嶺又燒回了一座荒山。這時,蘭林金注意到荒山上其他植物都被燒沒了,但幾株油茶樹卻還綠著,並且結了不少的茶籽。這讓他眼前一亮!
種油茶樹是個出路!雖然紅旗嶺山高地瘦土質差,種植油茶樹困難重重,但蘭林金尋摸了幾天,油茶樹一來可以防治水土流失,二來可以增加收入,是件好事!於是他下定決心,向村裡提出租賃紅旗山山場,種植油茶樹,還要帶著大伙兒一起干!
2011年春節,蘭林金逐家逐戶去談,與50多戶鄉親簽訂租賃山場協議,承包了2270畝荒山,在長汀縣林業部門的支持下,種上了850畝油茶樹。然而,還沒等到收成,第一年一場大旱,讓3萬多株油茶樹全死了。
補種不是長久之計,蘭林金想到了“以短養長”的法子,他在山上養雞養豬,一方面豬糞、雞糞可作油茶樹肥料,另一方面賣雞賣豬的錢又可支持油茶的后續投入。
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曾經的荒山滿目翠綠,蘭林金的850多畝油茶樹也進入盛產期,“去年,我收獲了2萬多斤油茶籽,榨出油茶1000多斤,收入8萬多元。”
看到蘭林金的茶油很好賣,供不應求,很多村民也跟著他種植油茶。如今,蘭林金跟周邊6家油茶種植戶成立了長汀縣綠源油茶專業合作社。“我雖沒了雙手,但是靠著自力更生,脫貧致富了。如今,綠意蔥蔥的紅旗嶺,是我邁上致富路的‘寶山’,是我揚眉吐氣的‘寶山’!”蘭林金自豪地說道。
“90后新農人”創業帶動就業,實現共同致富
講述人:傅橋 福建新農人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創始人
河比田高,河道隻見砂石不見水,每逢暴雨河水必是渾濁,河水混合著黃泥土越過河堤,吞沒良田、村庄,四處肆虐……在“90后”傅橋的記憶裡,小時候的伯湖村水土流失嚴重,“三天沒雨便旱,三天有雨便澇”。
習近平同志十分關注生態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他曾5次到長汀調研,要求長汀“治理水土流失,建設生態農業”。經過長汀人民數十年的努力,長汀的“荒山”終於變成了“青山”。
山綠了、水多了、河床降了。2006年,長期在外謀生的傅橋的父親回到了家鄉,他在河田鎮河田塅這塊原來隻能種地瓜的土地上,規模流轉了近萬畝土地,用來種植綠色、生態、優質的水稻,如今成了遠近聞名的全國種糧大戶。河田塅這塊貧瘠的土地也成了“萬畝豐產水稻示范基地”。
在父親的耳濡目染下,傅橋上大學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畜牧獸醫專業,為的就是有朝一日回報家鄉。2016年初,他回鄉創業,認識了另外兩名返鄉創業的大學生。“我們三個都有帶領家鄉人民發展經濟的‘創業夢’,於是一拍即合,成立了福建新農人生態農業公司,別人都笑稱我們是‘新農人三劍客’。”
雖然傅橋是土生土長的伯湖村人,但公司剛創立的時候,還是十分艱難。幸虧這時候政府送來了“及時雨”。當時,伯湖村剛好想發展生態農業產業,這與傅橋他們公司的願景不謀而合,有了啟動資金和規劃,他們在伯湖村摸到了創業的“門”,扎下了根。
經過三年多的發展,傅橋公司已有320畝基地,建成30畝溫室大棚,種植了20畝葡萄,同時輔助種植紅心火龍果、台灣蜜棗、桑葚、茂谷柑等果蔬,全年都有產品上市供游客採摘。
“最讓我興奮的是,自己的創業不僅給貧困戶帶來了收益,還帶動村民就業,幫助貧困戶增收脫貧!”傅橋說。
2017年9月,傅橋公司被引入《伯湖村激勵性扶貧葡萄種植項目》,第一期劃撥出20畝葡萄園,通過競爭上崗的方式,在伯湖村34戶貧困戶中篩選出有勞動力、有意向種植葡萄的20戶貧困戶,由公司統一提供果園、統一技術指導、統一施肥、統一指導綠色防控,每戶認領種植1畝。最終,每戶貧困戶都增收了5500元以上。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這些年來,傅橋他們每年都要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廣大種植戶、困難群眾授課五六場,毫不吝嗇地把自己多年積累的種植經驗、生產技術傳授出去,帶動更多的群眾脫貧致富。
從窮窩窩到幸福小區,“感謝政府幫我脫貧了”
講述人:劉春生 長汀縣古城鎮馬頭山村村民
劉春生是長汀縣古城鎮馬頭山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2016年前,一家5口人擠在偏僻山村的泥坯房裡,下雨時“天上下大雨,家裡下小雨”,苦不堪言。如今,全家搬至幸福小區的三房兩廳安置房,寬敞明亮。
劉春生說,這些年全家人生活的改善多虧了黨和政府的幫助,讓他和家人重拾對生活的希望。
此前,和大多數因病致貧的貧困戶一樣,劉春生家因為疾病陷入困境:父親腦梗因為得不到及時救治而病逝﹔自己在二十幾歲時,因患糖尿病醫治不及時,出現並發症導致左小腿截肢,靠配戴假肢才能正常行走,無法從事重體力勞動﹔年老體邁的母親也患有糖尿病﹔11歲的兒子患有先天性聽力殘疾。那時,全家的重擔都壓在劉春生妻子一個人身上,靠她打零工維持家庭生計。為了給全家治病,劉春生花光了家裡所有積蓄,還東挪西借、負債累累。
眼看著劉春生的小家庭被命運的烏雲籠罩,風雨飄搖,這時候,國家打響了轟轟烈烈的脫貧攻堅戰,黨向人民庄嚴承諾“小康路上一個都不能掉隊”。2016年,劉春生家被確定為建檔立卡貧困戶,“那時起,黨和政府出台的各項幫扶政策關懷備至,讓我感覺陽光一下子照進了我的生活。”
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后,劉春生家被確定為造福工程易地扶貧搬遷對象,政府補助了14萬元,自己籌了10萬元,2016年11月,全家下山搬遷到南站幸福小區,住進了110多平方米三房二廳一陽二衛的的安置房。
“這個集中安置小區,離縣城才6公裡,長汀一中新校區、東南農產品市場、動車南站、工業園區就在旁邊,小區環境真得不錯、基礎設施又好,公交通到門口,一點也不比別的小區差。”劉春生興奮地介紹道。
像劉春生這樣的貧困戶,幸福小區一共安置了394戶,共1600人左右。
家是搬下山了,可田和林地還在原來的村啊,生計怎麼辦?沒想到,劉春生和妻子一直擔心的問題,政府早就替他們考慮到了。先是推薦劉春生到南站幸福小區管委會從事公益性崗位工作,配合小區的日常管理﹔接著,還引導劉春生當上了“小工頭”,創辦了長汀縣第一個扶貧車間,這個車間現在加工數據線,帶動小區21戶婦女就業﹔劉春生的妻子也被推薦到離不小區不遠的稀土工業園城志磁鋼廠務工,夫妻倆人一年大概有7萬元收入。
除此之外,在政府的幫扶下,劉春生還參與了激勵性扶貧項目,開始養蜂,去年養了37箱,養蜂收入又有2萬多元,今年蜂蜜大豐收,預計收入又能增加不少。政府還幫助劉春生解決了兩個孩子的上學問題,學校為孩子減免了學費,還得到不少社會愛心人士的幫扶捐贈……
“今天,我懷著一顆感恩的心,衷心地感謝黨,感謝國家,感謝在脫貧路上助我一臂之力的人!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也叮囑我的孩子,要牢記恩情,努力成才,回報社會!”劉春生說。
隻要腳踏實地、真抓實干,就一定能夠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不斷奪取新長征路上的一個又一個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