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多舉措推動非遺項目保護傳承

2020年08月02日08:32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人民網廈門8月2日電(陳博)歌仔戲,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是以閩南歌仔為基礎,吸收梨園戲、北管戲、高甲戲、潮劇、京劇等戲曲的營養形成的閩南方言戲曲劇種。20世紀初,歌仔戲興於我國台灣地區,不久便傳及廈門並迅速流行於閩南地區和東南亞華僑聚居地。

廈門歌仔戲劇團早期演出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1997年,廈門歌仔戲劇團演出現場,觀眾人山人海。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據悉,20世紀初,閩南地區最早的二個歌仔戲班“雙珠鳳”、“新女班”在廈門市成立,隨后我國台灣地區歌仔戲名班“玉蘭社”,“霓生社”等也來到廈門交流演出。抗日戰爭時期,來自閩南地區的邵江海等民間藝人,融合歌仔戲和閩南歌仔創造了“雜碎調”,推動了歌仔戲新的藝術發展。1948年,閩南都馬抗建劇團赴台演出,把“雜碎調”帶到了海峽對岸,從此,雜碎調和七字調一起成為歌仔戲兩個最主要的唱腔,歌仔戲也成為兩岸人民共同創造、共同擁有的一條重要精神文化紐帶。

廈門歌仔戲劇團早期演出的劇目《包青天》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歌仔戲《楊門女將》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作為廈門五大國有文藝院團之一的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廈門市歌仔戲劇團)成立於20世紀50年代,由著名的“福金春”和“群聲劇團”合並而成,在閩、台及東南亞享有較高聲譽,是福建省重點劇團之一。該劇團於2011年改革劃轉為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現為全民事業單位。

歌仔戲《劉章下山》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歌仔戲《劉章下山》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據介紹,該中心以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己任,以新思想、新作為開創新業績,凸顯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在閩南歌仔戲藝術院團及歌仔戲藝術發展中的重要地位。該中心現有高、中級職稱表演創作人員六十名,多年來創作了《三家福》《雜貨記》《羯鼓漢簫》《白鷺女神》《邵江海》《竇娥冤》《蝴蝶之戀》《荷塘蛙聲》《渡台曲》《陳嘉庚還鄉記》《僑批》等一批精品劇目,在全國、全省各項戲劇大賽中屢獲嘉獎,並赴海內外展演獲好評連連。

歌仔戲《風雨情緣》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歌仔戲《邵江海》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歌仔戲《陳嘉庚還鄉記》劇照。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近年來,該中心以創作演出為核心任務,以作品為立身之本,積極培育演出市場,大力實施文化惠民工程,進社區、進農村、進校園開展演出交流活動,深入基層,服務群眾,推動歌仔戲藝術的傳承、普及和推廣,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開展“送戲到農村”活動。廈門市委宣傳部文藝處供圖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為校園歌仔戲社團排演的劇目《寸草春暉》劇照。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供圖

歌仔戲作為廈門市較有影響力的本土非遺項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每年深入同安、海滄、翔安、灌口等地開展文化共建已形成常規,通過開展接地氣的文化惠民演出,將傳統好戲送到基層百姓家門口。同時,該中心還通過送戲曲進校園、請孩子們進劇場等形式,在廈門市內多所學校設立了歌仔戲社團,為每所學校安排了2-4名非遺傳承人,與全市各大中小學開展互動,舉辦多場歌仔戲夏令營、閩南文化進校園專場展演活動,為培養傳承傳統藝術人才打下了基礎,助力“戲曲進校園”工程的開展。

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副主任庄海蓉劇照。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供圖

后台工作人員為歌仔戲演員梳妝打扮。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供圖

后台工作人員為歌仔戲演員整理服飾。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供圖

“我們中心以恢復、保留經典的傳統劇目作為推動歌仔戲傳承的重要途徑,將加強業務戲劇目的創作生產為工作重點,挖掘、整理傳統劇目進行復排,開創既適用於劇場舞台又能接地氣的創新道路。”廈門歌仔戲研習中心副主任庄海蓉表示,“作為非遺傳承人,我們比其他人更有義務將這項工作盡職盡責傳承下去。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培養下一輩歌仔戲人才。”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