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中醫藥大學:“養身、養心、養性、養德”新時代心理育人體系構建及創新實踐

2020年08月12日14:48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心理育人是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促進其身心健康和諧發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是立德樹人的一個重要環節。2012年-2020年,學校新生心理測試結果陽性率為20-25%,與全國高校基本持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值得關注﹔項目所在學校為醫學院校,提升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促進醫學生職業發展,心理育人顯得格外重要。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工作在這樣的理念指導下孕育而生,並逐步完善。

一、回歸與創新:心理育人工作理念有高度

福建中醫藥大學堅持“以學生心理需要為工作出發點,以提升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目標,以學生自助成長為指引,心理育人為思想政治教育服務”的根本理念。提升醫學生的心理健康素養,培育良好社會心態,促進醫學生職業發展。把心理育人作為高校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心理育人最終為思想政治教育培植健康的種子,為培養時代新人服務。

二、傳統與現代:心理育人工作思想有智慧

福建中醫藥大學注重中國傳統文化的現代運用,充分挖掘中醫心理育人智慧。形成“養身、養心、養性、養德”心理育人體系。“養身”是指人們通過順應自然,起居有度,適量運動把自己的身體調養到最佳狀態,不斷保持和增強體質﹔“養心”是指人們通過調控心理、穩定情緒、涵養心態,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和認知,面對人生際遇,能妥善處理,達到一種世事洞明、心態平和的狀態﹔“養性”是指指借助修養情性,養成良好的個性,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培養人們的精神境界,以促進健康長壽,強調修養身心,涵養天性。“養德”是指人們通過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追求高尚的思想境界,以仁愛至善為本,樂於奉獻,互敬互愛,從而提升道德品質、淨化心靈,進一步提升健康狀態的目的。“養身、養心、養性、養德”四者之間是一個良性的互動過程,養身為養心,養心促進養身,有了良好的身心才會有良好的個性,有了良好身心和個性才能更好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四養”模式符合中國傳統文化,倡導學生主動自我發展,主動調節身心,主動參與社會活動,主動融入環境,具有較強的本土化思想,符合大學生的心理訴求和大學生的成長規律,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發展規律。

三、全員與自助:心理育人服務機制有創新

新時代,大學生對自身心理健康的重視程度和希望得到的心理服務需求在不斷提高,在現實背景下,為適應學生的特點,學校構建了“校級心理育人指導中心、學院心理輔導站、朋輩心理咨詢員、班級心理委員、宿舍心理信息員、學生家長、精神專科醫院”七級心理育人工作網絡。七級網絡建設統合了學校資源,落實載體上到學校,下到宿舍,延伸到家長和醫院,全面覆蓋,對全面普及大學生心理健康知識,落實全員育人理念具有重要意義。這也是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長、朋輩互助的一個重要體現,具有較強的現實意義,符合中國國情和學生的心理需要,也實現了助人自助的理念。

四、互聯與溝通:互聯網+心理育人高效便捷

福建中醫藥大學打造了一站式互聯網+心理育人平台,打造了微信公眾平台等互聯網+心理育人載體。為適應學生需求和新時代學生的心理特點,學校打造了福建中醫藥大學掌上心理育人系統,學生通過手機可以方便快捷的完成心理測評、活動報名、心理咨詢、我來幫你、自我成長、心理課堂等服務模塊。心理測評服務。緊跟時代步伐,打造高效快捷的互聯網+心理育人服務平台。項目還積極整合新媒體平台,迎合學生的心理特點,發揮新媒體平台的宣傳效果,推送原創網文、制作成視頻、音頻、動畫等節目,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五、開創與融合:特色心理育人活動精彩紛呈

為落實“以學生心理需要為工作出發點,以提升全體學生心理健康素養為目標,以學生自助成長為指引”的根本理念,實施和推進“養身、養心、養性、養德”四養思想落地生根,讓學生主動參與,主動提升心理健康素養,打造了六項實施計劃:運動促進心理健康計劃、具有中醫特色的朋輩輔導計劃、“助人自助”的成長計劃、基於全體學生心理素質提升的活動計劃、基於自我成長的心理銀行計劃、以宿舍為核心的心理健康教育計劃﹔十項特色活動:《一起運動吧》主題活動、《杏苑心理訪談》電台節目、《視說心理》短視頻節目、《身邊的幸福》主題交流系列活動、《我把好書說給你聽》好書推薦活動、《朋輩心語》好文推送、《園藝健心》系列活動、《愛與傳承》老教授給青年學生的回信、《心理素質拓展》系列活動、《朋輩微課》系列活動。為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充分調動了學生自我認識、自我教育、自我成長的積極性、主動性,取得了積極效果。

六、課堂與媒體:心理育人知識普及全覆蓋

福建中醫藥大學自2011開始獨立開設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公共必修課,給予32學時、2學分,保証學生在校期間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課程教育。另外《醫學心理學》《中醫基礎理論》面向全校醫學生開設。為更好的發揮這門課程的作用,依據福建中醫藥大學學生的特點有針對性的設置相關章節,中心與心理學教研室進行探討,著重優化課程結構,教學內容設計注重理論聯系實際、力求貼近學生,通過案例教學、小班制教學、體驗活動、行為訓練、素質拓展等多種形式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把“四養”理念融入到課程教學中﹔心理中心教師和心理教研室老師還開設了《情緒心理學》《心理咨詢實用技術》《戀愛心理學》等多門心理育人相關的選修,讓心理育人不斷檔﹔朋輩開展心理班級心理微課,學校心理中心微信公眾號,經常性推送心理相關的信息、精彩原創文章、原創視頻、原創音頻、原創漫畫等信息,對普及心理知識起到重要作用,成為了學生獲取心理健康知識的重要平台。

七、精准與精心:心理育人危機干預有方法

學校制定了《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危機干預實施辦法》,制定了《大學生心理危機處理流程》《心理危機干預處置報告單》《危機干預登記表》等,規范工作流程和記錄方式。充分發揮學校附屬醫院的力量,開通學生心理疾病轉介、住院、服藥治療綠色通道﹔嚴格按照規定妥善做好心理危機事件,對心理危機學生實施康復后關注幫扶,幫助其建立良好的社會支持系統,安排宿舍心理信息員密切關注﹔學校每個學院配備了宿舍心理信息員,他們都經過專業的選拔和培訓,對發現心理問題學生和預防危機事件發生發揮了重要作用,明確了宿舍心理信息員的職責,建立了渠道通暢的信息匯報制度。

八、傳承與服務:心理育人經驗服務社會

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工作不僅服務於本校學生,還通過各種途徑服務社會。近三年,先后受邀在教育部部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班上、在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台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咨詢高峰論壇上、在第十四屆全國高校心理委員研討會上做典型經驗交流﹔30幾所高校心理育人工作負責同志到校交流學習﹔中心老師也一直致力於傳播心理健康理念,積極參與其它兄弟院校心理中心的工作,主動走進30多所高校播心理育人方法和知識﹔中心老師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服務,服務中小學生及家長,服務鄉村小學﹔學校心理中心微信公眾號推送的心理信息也受到眾多社會人士的關注,近一年有大量文章被各種官方新媒體轉載,具有很好的社會效應。

九、科研與實踐:心理育人工作注重科研指導實踐

近年來,心理中心專職教師共承擔了《立足學生發展、發揮朋輩優勢、緊跟時代步伐,構建具有中醫特色的心理育人新機制》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項目、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青年骨干培育項目、《中醫情志相勝療法的理論新探與實証研究》等13個廳級以上課題﹔發表了50余篇相關論文。其中8篇文章獲得省級以上獎勵﹔編輯出版了《奮斗的青春不迷茫》《我把心理學好書說給你聽》兩本書籍﹔原創並發表了心理育人網文60余篇,大量原創文章被教育部中國大學生在線官微、高校輔導員官微等轉載﹔為適應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心理中心設計制作了37個心理育人相關的視頻、50個心理訪談音頻、50個原創文章音頻、50個心理學好書推薦音頻、36個朋輩心語音頻。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科研指導實踐效果顯著。

十、成效與推廣: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成果豐碩

近年來,福建中醫藥大學堅持的心理育人理念、“四養”思想、七級工作網絡、互聯網+心理育人平台、心理育人活動、心理育人網文等等,在心理健康知識普及、心理素質提升、心理問題識別、心理危機干預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效果不斷呈現。福建中醫藥大學獲得了包括教育部首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精品項目(福建省唯一一個心理育人項目)、全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先進集體在內的17項全國性獎勵,獲得了包括福建省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示范校在內的14項省級獎勵。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工作受到廣泛關注,經驗被廣泛採納,2019年,受教育部邀請在教育部直屬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培訓班上做典型經驗交流,並向全國高校推廣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經驗﹔受邀在第八屆海峽兩岸暨港澳台地區高校心理輔導與咨詢高峰論壇上交流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工作經驗﹔受邀在第十四屆全國高校心理委員研討會上交流朋輩隊伍建設經驗﹔近三年,共有30余所兄弟院校心理中心來校交流學習﹔心理中心對外交流分享心理育人工作經驗60余次,高校同行專家對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育人經驗高度肯定,並認為值得各高校學習借鑒和推廣。

(作者:福建中醫藥大學心理中心主任 丁閩江)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