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素珍大姐和女兒2017年來到福建寧德屏南縣龍潭村,認領了一幢舊民居開工作室,經過8個月的修繕后進駐,平日裡如果有客人來訪,大姐熱情接待,沒有人來就自己畫畫烹調,並且把日常生活及鄉村美景在網絡上分享,慢慢積累了一些粉絲。素珍大姐告訴中國婦女報·中國婦女網記者,自己已然成為龍潭村的常住居民,這種悠然的生活模式是好多人向往的生活,感覺十分愜意。
這種令人向往的生活,不僅在屏南縣龍潭村觸手可及,也在寧德各地鄉村以不同形態普遍存在。記者採訪中了解到,近年來,寧德深入實施鄉村文化振興工程,著力建設文化底蘊深厚的魅力鄉村。扎實做好“文化+”文章,積極推廣屏南“古村落+文創”、福鼎“白茶+文化”、霞浦“攝影+民宿”等文化產業發展新模式、新業態,以“閩東之光”點亮鄉村振興之路。
“古村落+文創”:“空心村”變身文創“網紅村”
屏南縣龍潭村有著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擁有第一批國家非遺項目四平戲、省級非遺項目紅粬制作和黃酒釀造技藝等,先后被列為福建歷史文化名村、福建傳統村落。然而,過去的龍潭村是名副其實的“空心村”,2017年5月前,龍潭村常住人口不足200人,多數為留守婦女兒童老人。這裡也是省級扶貧開發重點村。2017年5月,龍潭村文創推進鄉村振興項目啟動,圍繞“引進高人、發動主人、引來新人、召回親人”這一主線,實行“工料法”,打造出龍潭公益藝術教育中心、龍潭黨校、龍潭美術館、龍潭酒博館等一批古朴典雅與現代審美相結合的優質空間,推進文創項目實施。2017年5月后常住人口達700多人,其中新村民100多人。目前,基本實現“人來、村活、業興、文盛”目標,龍潭村成為文創“網紅村”。村民年人均收入從7985元提高到17861元,村集體經濟從5.7萬元提高到16.9639萬元。
“我是生在龍潭嫁在龍潭,對龍潭有著一份特別不一樣的感情。龍潭由我兒時的熱鬧變成后來隻剩下留守老人和孩子的‘空心村’我都經歷過。”龍潭村婦聯主席陳小蘭告訴記者,新村民的到來和老村民回鄉創業使龍潭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回首一路走來的屏南村落文創,深感著實不易。”屏南縣政協原主席周芬芳作為村落文創助推鄉村振興的牽頭者、組織者、協調者、參與者、實踐者、見証者,參與其中的點點滴滴,她告訴記者:“多年的工作實踐讓我意識到,在社會轉型沖擊之下幸存的屏南古村落,是祖輩留下的不可再生的珍貴遺產。古村是我們的根脈和家園,從這個意義上說,堅持保護傳承,推動鄉村文化振興,我們都是責無旁貸的。”
“攝影+民宿”:“海上牧場”要建最美“海上民宿”
乘坐快艇前往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域,這裡是“中國海帶之鄉”“中國紫菜之鄉”“中國海參之鄉”“海上牧場”的景象蔚為壯觀。
據溪南鎮相關負責人介紹,近兩年,霞浦縣溪南鎮致力於在七星海域營造漁排轉型升級示范區,計劃實現全寧德海域最大的以深水網箱為主體的海上新型漁排展示區域。深水抗風浪網箱全部採用全新的高密度聚乙烯(HDPE)原料制作而成,具有網箱成型好,布局整潔美觀,養殖空間利用率高,抗流抗台風能力強的優點。
“漁民世世代代都是靠海吃海,以前各種條件都很艱苦,現在養殖環境改善,海產品質量提高,更要懂得保護海洋環境。”位於溪南鎮七星村的宏邦公司負責人董祖告訴記者,他的公司2018年帶頭響應海上養殖綜合整治和海洋漁業轉型升級的號召,將木質泡沫小網箱全部改造成美觀抗風浪的環保型大網箱和環保塑膠漁排,養殖的水產品質量好,公司也由原來的數量擴張型養殖向現在的質量效益型養殖戰略轉型。董祖告訴記者,目前他的養殖基地集科研生產、旅游觀光、休閑垂釣、餐飲住宿、科普教育等功能於一體,並且已經建好了20套“海上民宿”,有46間房,建成3個月以來已經吸引了不少游客。董祖近期還在繼續新建一批房間,“我的目標是要在這片美麗的海域建設最美‘海上民宿’,吸引更多游客。”
“白茶+文化”: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我們通過搶救性保護,讓這些老茶樹在森林中恣意生長,保持原有的荒野氣息,同時促進林木的生長。”站在太姥山林場的山上,看著一棵棵親手收購回來的白茶老樹寶貝,新時代荒山守樹人黎美圓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搶救性收購養護白茶老樹的故事。
據了解,近年來,隨著白茶市場逐步升溫,農民都把自家茶園管理起來,但因為老樹高大且根系發達,佔用大量土地資源的同時使採摘變得困難,為了提升產量迎合市場需求,茶農更多選擇了好採摘的刈地茶,把不便管理採摘的白茶老樹台刈掉。看到這種情況,黎美圓感到很可惜,就決定建設一個福鼎白茶種質(種子)資源保護基地,把散落在福鼎轄區內的白茶老樹保護起來。她和兩個志同道合的伙伴成立大荒茶業公司,打造種質(種子)資源保護基地,向農民購買老樹移植到基地中來,並且專研老樹的存活環境及生長習性,將老樹的移栽存活率提升至98%以上,一批樹齡達30年以上的白茶老樹得以存活。
記者在基地看到,收購來的茶樹被單株分散種植在山上,黎美圓告訴記者:“我們充分利用森林原始生態系統,這樣比較通風、光照適宜,讓茶樹在山林樹木間自由生長,吸收天地精華。以天然落葉為養料,不施化肥,不打農藥,來營造茶園生物多樣性,避免茶樹病虫害。”據介紹,大荒公司目前已在方家山村流轉了7000畝林地,投資近4000萬元,已種植管護20萬株荒野白茶老樹,前三年一直處於種植管護的狀態,預計等到明年可以開始採摘制作茶葉。與此同時,茶園還吸收當地村民300多人就業。據黎美圓介紹,目前福鼎市政府及發改委、農業、林業等部門已支持她的公司逐級向上申報“中國白茶種質(種子)資源保護基地”項目。“打造綠色荒野老樹白茶,就是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兩山’理念。”(林志文 吳軍華 劉昱卓 李菁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