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后 女性要學會“二次成長”

2020年08月17日14:25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三十而已”后,女性要學會“二次成長”

林清玄說,當人整天在緊急的事情裡面打轉的時候,“琴棋書畫詩酒花”就會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要學會騰出一些空間,進入“重要的生活”。作為職場女性,我想說:不要被那些外在的雜音迷惑而跟風,更不要被社會輿論所綁架。你要做的是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找到適合自己、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願景與實現路徑。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活得真實而幸福。

那天發現大學剛畢業的兒子在刷《二十不惑》,而我還沒有看已火遍朋友圈的《三十而已》。孔子說:“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今的電視劇都在傳播“二十不惑”“三十而已”的理念,如此看來現代人果然活得——越來越著急了。

別急,女性請活在自己的“時區”裡

第一次聽到《三十而已》是一個追劇的朋友問我:“全職太太是獨立女性嗎?”實話說,獨立女性第一條就是經濟獨立,全職太太自然不是。有人說這部劇之所以那麼火,是因為它生動詮釋了30多歲女人的人生真相——年齡危機、職場角斗、情感困惑……

我想電視劇《三十而已》,是取了“立”的意思,感覺比“立”更急迫,意思是已然達成目標。在《說文解字》中,“立”是不動的意思,所謂的三十而立,大概就是明白一生所求,坦然面對一切。

回望我的30歲,事業才剛剛起步,婚姻也剛剛開始。符合“而立”,但不屬於“而已”。如果實在要找一個“而已”的年齡,我想大約在40歲。即從一味追求更高更遠更好的外在擁有,慢慢轉移到越來越關注內心的成長。

這讓我想到最近莫言出版的新書《晚熟的人》。在這個越來越“早熟”、一切都在“躍進”的年代,“晚熟”貌似有點落伍,卻也彌足珍貴。它告訴我們,最好的路是尊重自然客觀規律,而不是一味地冒進。

這些年,我們聽慣了諸如此類的外在雜音——女人多少歲該戀愛、多少歲該結婚、生子,多少歲該買房子、買車,多少歲該實現“車厘子自由”“提前退休”等等。很多人就像奔跑的兔子,追逐著那些耀眼的“胡蘿卜”,搞得身心俱疲。

其實,以我個人的經驗和觀察,你如果不是心智足夠成熟,所有“自由”都可能變成桎梏。而在現實生活中,契科夫描寫的“套中人”比比皆是。

作為職場女性,我想說的是:不要被那些外在的雜音迷惑而跟風,更不要被社會輿論所綁架。你要活在自己的“時區”裡,走出自己的人生節奏。

自稱“30歲才覺悟”的台灣作家林清玄在《三十歲后應該有的覺悟》中說:“我們把生活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重要的生活,一部分是緊急的生活,會發現很多人都在緊急地生活,隨波逐流,而不是重要地生活。什麼是重要的生活?陪著愛人散步,躺在草地上看星星,有沒有幽默感,懂不懂得愛和寬容——這些是重要的。而每天著急上班、學習、考試,是緊急的。當人整天在緊急的事情裡面打轉的時候,‘琴棋書畫詩酒花’就會變成‘柴米油鹽醬醋茶’。要學會騰出一些空間,進入‘重要的生活’。”

在我看來,“緊急的生活”隻能算“生存”,而“重要的生活”才算是“生活”。

學會:人生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其實人生不過“加減”二字,不同年齡也有不同的選擇,有時要學會取舍,變退為進。

對我來說,30—40歲這10年是職業生涯的“黃金時代”。從小學到大學甚至到工作后的十多年,我一直都在做“加法”——不斷學習知識、積累經驗,以最大化實現自我社會價值。這是“為學日益”的過程。

然而,當我站在“四十不惑”的門檻上,卻仍萬分迷惑。為了解惑,40歲的我開始學習《道德經》,而老子的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成了我的解藥。

當我們步入中年,應該了解“為道日損”這一概念,即從外向追求,轉向內在探尋。

人到中年,我們的頭腦漸漸被物質財富、社會教條和自我經驗充塞填滿,不再有汲取新鮮事物的空間以及換個角度看問題的余地,此時該做“減法”。做“減法”,是為了“自我了解”的“日益”,這也就是自我的“二次成長”。

可惜的是,我們一直都被教導要在有限的人生裡“加倍”努力,爭取更多的物質財富、更好的社會地位。大多數人喜歡並習慣為人生做“加法”,甚至渴望做“乘法”。這樣我們總是活在“加速度”中,活在“比較級”裡——有了Good,必須Better,卻始終看不到Best在哪裡。因為外在追求,永遠沒有Best。

而“二次成長”是向內行走,是一個不斷解惑和卸載的過程。隨著你對自己了解的增多,你的疑惑少了,內在更和諧、堅定了,人生就自然輕鬆了。此為自我的返璞歸真之旅。

我的人生寫照是:四十歲之前,生存很現實,心靈空蕩蕩﹔四十歲之后,生活在當下,心靈亮堂堂。都說春華秋實,這個“實”就落實在心靈上,在與“道”同行上。

四十歲被稱為“不惑之年”是很有道理的,所謂不惑,不是你沒有人生疑惑了,而是開始走向“不惑”了——你把物質世界裡的紛紛擾擾、功名利祿以及是是非非看淡了、看開了﹔也不是說你什麼追求也沒有了,無所謂了,而是發現還有另一個世界——等待你再次出發。那就是,內在世界的探尋。

如果青年時期關涉“上升”的高度,即你在這個物質世界上取得了多大成績﹔那麼中年以后則關涉“下降”的深度,即你對自己及心靈世界了解多少。我心目中的“而已”應該在不惑之年,也就是我們人生的“折返點”,此時“為生命的后一段培育新的價值觀”成為至關重要。

周國平說:“人最寶貴的東西就是生命和心靈,把命照看好,把心安頓好,人生即是圓滿。”不要去聽別人的建議,你要做的是聆聽自己內在的聲音,從而找到適合自己、自己真正渴望的人生願景與實現路徑。隻有這樣,我們才會活得真實而幸福。

人,不論什麼年齡,都要有敢於重新出發、堅持做自己的勇氣。(胡楊)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