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檔升級小作坊寧德美食換新妝

2020年08月19日08:20  來源:福建日報
 
原標題:提檔升級小作坊寧德美食換新妝

福安市培育以穆陽線面為代表的小作坊產品集中加工區試點。

說到美食,寧德人愛吃、會吃米粉、丸子、白粿、麥芽糖……這些記憶中的“老味道”大多來自民間作坊。對於食品生產小作坊,消費者愛的是味美價廉,擔心的是衛生狀況、食品質量。

多年來,寧德市場監管部門一直引導小作坊規范生產,持証經營。今年7月1日,寧德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又率先實行小作坊目錄內食品全品類包裝銷售,包裝上印有食品標簽及明細。經過整頓,寧德的小作坊開始變身“優而美”的精工坊。

“老味道”穿上“新衣裳”

說起柘榮小吃,人們秒想起牛肉丸,還有魚餃。魚餃早在二十多年前就是寧德市餐飲小吃店的“鎮店之寶”了。去年,柘榮的一家熟食作坊在市場監管部門的指導和幫助下領了証,開始正式生產魚餃。今年7月1日起,這家小作坊的魚餃穿上“新衣服”,走進超市,而且搭上電商快車,銷往全國各地。

“我切身體會到食品有身份的快樂!”作坊老板娘林惠貞很開心。為了煮出來的魚餃不破皮,吃到嘴裡口感充實,她可是下足了功夫。從餃子皮封口的力度、方向的掌控到餡料的調配,她經歷了數不清的嘗試和改進。

魚餃包完后過水15分鐘煮熟,撈起冷卻,包裝貼標,速凍冷藏。顧客買回去之后沸水煮2~3分鐘即可食用。小小的魚餃,皮薄而餡足,“一口一口吃掉憂愁”,這種滋味妙不可言。最重要的是,現在的它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身份,消費者購買覺得安心。

經過努力,截至目前,寧德市240家持証小作坊中有171家已實施包裝銷售,包裝品類涵蓋黃酒、米粉、濕面、豆制品等。

“散兵”變身“正規軍”

“老板,我要買濕面,幫我稱3塊錢。”“好的,來了!”在周寧一家面條加工坊,老板楊雄錦正在不停地忙碌,時不時有顧客上門買手工面條。楊雄錦夫妻倆做面條有30年了,作坊就在自己家裡。夫妻倆愛干淨,每天都將作坊打理得干干淨淨,街坊鄰居成了這裡的常客。

楊雄錦說,從前自己不懂怎麼申請小作坊核發証,也不知道自己的生產條件是否符合規范,更沒有包裝銷售的意識。市場監管部門派人來現場檢查,指導他們准備申証材料,填報申請書和各項制度記錄,並對作坊布局、衛生、設備等進行現場指導。

2016年,楊雄錦申領到了食品生產小作坊核准証,正式編入“正規軍”。按照規定,核准証有效期為3年。如今牆上挂著的是他換發的第二張核准証。“顧客到店后,看到我們有証而且環境衛生,也願意再次光顧。”

小作坊數量多,分布廣,常態化、精細化監管難度非常大。寧德市場監管部門在摸清現存小作坊的底數和基本情況下,對允許生產食品的小作坊進行普查建檔。同時,向食品小作坊商戶宣傳登記辦事指南,一次性告知辦理流程、材料要求,方便小作坊辦証。有了身份的小作坊食品,如同插上了翅膀,飛入商超、農貿市場,進入千家萬戶。

“新模樣”成就“大市場”

走進古田縣杉洋鎮一家麥芽糖小作坊,隻見不同功能區塊劃分明確,每個場所的工作台面纖塵不染,各類工作用具根據需要合理擺放,環境明亮整潔,食品加工、制作、包裝的全流程一目了然。

干淨通透的加工環境,規范化的生產流程,精湛的傳統工藝都為杉洋麥芽糖做大市場提供了底氣。

早在2017年,寧德市就組織開展省級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示范點創建活動,擇優評選出33家小作坊示范典型,形成一縣一示范、一點帶一片的示范帶動格局。今年,寧德市市場監管部門繼續在全市范圍內篩選一批生產基礎條件較好、質量安全管控到位、市場信譽良好的小作坊開展示范創建,從中選定33家作為全市首批市級示范點。

與此同時,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劃出一塊區域開設小作坊生產加工集中區,打造富有地方特色的小作坊品牌。目前,福安市正在培育以穆陽線面為代表的小作坊產品集中加工區試點,福鼎市正在培育以福鼎小吃為代表的小作坊優秀管理單位試點。

穆陽鎮線面主產區分布在蘇堤村一帶,有1200多戶、3000多人從事線面生產。成為試點的穆陽線面小作坊,迎來了發展契機,今年生產訂單已經安排到年底。2020年,穆陽線面預計產值可達1.2億元,蘇堤村人均收入將超過2.3萬元。(記者 庄嚴 通訊員 陳星 文/圖)

(責編:陳楚楚、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