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平邵武沿山鎮:沿山村民的“竹蓀經”

2020年08月20日09:18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邵武沿山鎮:沿山村民的“竹蓀經”

20多年來,邵武沿山鎮的竹蓀產業一直穩定發展,產量高,品質好,銷路不愁。今年,沿山人在本地種植竹蓀有260多戶2650畝,每畝純收入10000元以上。

“我們沿山的竹蓀種植戶,個個都是行家裡手。從制種到堆料、拌肥、翻漚、下地、採摘、排菇、烘烤和捆扎、包裝等各個環節,都能嫻熟操作。因此,我們的竹蓀才能產量高、品相好。”說到種植技術,有10多年種植經驗的危家窠村種植戶危良勝十分自豪。

地處邵武中西部的沿山鎮,有生產食用菌的傳統,從種植段木菇,到草腐類菇,沿山人累積了相當豐富的食用菌生產技術。

1999年,沿山鎮順應農業產業發展形勢需要,立足邵武作為竹制品加工基地,擁有豐富的竹蓀種植所需的竹屑(竹制品下腳料)原料的實際,調整食用菌發展戰略,引導農民發展竹蓀種植。在政策的激勵下,當時的農技站長陳克華以及另外3名鎮農技人員,籌款2萬元建立竹蓀菌種生產基地,並試制了幾千袋竹蓀菌種。

通過技術先行,典型引路,沿山的竹蓀種植很快鋪開。僅僅幾年時間,沿山就有數百戶農民掌握了竹蓀種植和烘烤技術。

如今,沿山鎮形成了一整套科學、規范、實用的竹蓀種植操作程序。年年有外地人到沿山學習,沿山也有不少人到外地傳授相關技術。

“我每年端午節前都要從古田來到沿山收竹蓀,快20年了!”古田客商劉長政說,“這裡收購的竹蓀,讓人放心。”

賣難,是農業產業發展過程中的攔路虎。沿山鎮引進客商駐點收購,為他們提供信息、住房、倉儲等方面的服務,還幫助解決運輸、生活等困難。每年的烤菇季節,沿山鎮都有數十位古田收購商進駐。

20多年來,雖然竹蓀市場行情波動大,價格起起伏伏。但沿山的竹蓀基本都能當年賣掉,幾乎年年賺錢。

五六年前,沿山菇農開始外出種植,現已有50多戶100多人到外地種植竹蓀。今年,沿山人到外地租地種植竹蓀600多畝,產量突破5萬公斤。

到外地種植竹蓀,是沿山竹蓀破解發展瓶頸的舉措之一。竹蓀生長對田地的要求比較“特別”。一般情況下,種一年需停五年再種,否則會有病害。因此,擁有耕地3.6萬畝的沿山鎮,竹蓀種植面積卻徘徊在2000多畝,始終擴大不了規模。

“制約沿山竹蓀產業發展的問題不少,最大的瓶頸還是田的問題。”沿山鎮三農服務中心主任范榮生認為。

去年以來,沿山鎮全力攻堅,突破竹蓀產業發展瓶頸。針對竹蓀不好保存的特點,投資建設3座冷庫,可存貯約500噸﹔實施竹蓀“一鄉一品”品牌戰略,著手注冊沿山竹蓀的專門品牌商標﹔開展大田農殘、重金屬調查,對竹蓀生產全過程進行品質檢測監測……(福建日報 林傳仁)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