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市彭陽縣金雞坪梯田公園百合花開。
“四個一”示范園寧苗基地果實累累。
福建專家團隊在寧夏固原市推廣立體種植模式。
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固原打響生態翻身仗
8月,秋高氣爽,風輕雲淡,六盤山下的固原市,草木蔥蘢,鮮花盛開。在花草樹木裝點下,千年古城美麗而宜居。
固原所在的西海固地區,位於寧夏中南部,曾經十年九旱,自然條件嚴酷,“苦瘠甲天下”,1972年被聯合國糧食開發署確定為“最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地區之一”。
如今,這裡的生態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是“天人合一”共創的奇跡:全球氣候變暖帶來降水量增加,是“大氣候”﹔1998年以來,寧夏實施退耕還林(草)營造了“小氣候”﹔1996年以來,閩寧協作雙方千方百計改變脆弱生態,其中,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專家助力固原市實施“四個一”工程,取得很大成效。
“遠離干旱、風沙、貧困,實現‘山綠民富’,是縈繞在西北人心頭的夢想。”寧夏回族自治區黨委常委、固原市委書記張柱說,2018年固原推動實施“四個一”工程,需要科技助力,得到了福建的積極響應。
2018年5月9日至13日,福建農林大學校長蘭思仁帶領農林大和省農科院有關專家赴固原市調研。
在固原市原州區疊疊溝林場,蘭思仁發現那裡的雲杉林長勢“異常”:2011年之前樹都長得很慢,2012年后卻猛然長高。當他了解到,最近幾年這片林子並沒有特別施肥、灌溉,便請林場工人截斷一棵雲杉,仔細觀察雲杉抽梢和年輪分布情況。果然,2011年之前的年輪窄且呈深褐色,而2012年之后的年輪明顯變寬且呈淺色。
蘭思仁初步認定,是近幾年來降水量增加使得樹木生長加快。
為了進一步驗証這個判斷,他派科研助手到固原市氣象局收集近30年固原降水量數據。
將樹齡20年的雲杉橫斷面上的年輪與固原20年降水量變化的曲線圖對照起來看,蘭思仁便一目了然了:長期以來,當地降水量一直在400毫米線上下徘徊,2011年以后實現了歷史性突破,基本都在400毫米以上並穩步上升,2017年更達到了504毫米。
年輪寬窄與年降水量多少呈正相關,降水量增多,樹木生長就快。
而400毫米等降水量線,正是農耕區與游牧區的交錯帶。戰國秦長城,就是沿著一條地理學上的400毫米等降水量線修筑的。
站在固原市原州區一段戰國秦長城上,蘭思仁激動地說:“根據多年來年降水量超過400毫米以及生態環境發生積極變化等綜合因素,基本可以判斷,固原市已經從‘干旱、半干旱地區’演變為‘半干旱、半濕潤地區’——固原干旱歷史終於改寫了!”
2019年,固原各縣市平均降水量達到755毫米,最低的西吉縣也有573毫米。蘭思仁的判斷得到了驗証!
“蘭校長當時率先做出這個判斷,讓大家重新認識了固原的生態環境,對於‘種什麼’‘怎麼種’的選擇非常重要!以前,基於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認識,植樹造林主要是‘三棵樹’(雲杉、油鬆、樟子鬆)這類根系發達的樹種。如果是基於半干旱、半濕潤地區的認識,那就可以種更多的花草樹木了,從而實現生物多樣性。”固原市自然資源局黨組書記陳勝遠說,2017年市委提出實施“四個一”(即一棵樹、一株苗、一枝花、一株草)工程時,很多人心存疑慮,信心不足,是蘭校長的重要判斷,佐証了固原發展“四個一”林草產業的可行性。
福建專家與固原市領導一拍即合。2018年6月13日,在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第二十二次聯席會議上,福建農林大學、福建省農業科學院與固原市政府簽訂合作協議,科技助力固原實施“四個一”工程成為閩寧協作重要內容,探索一條山綠與民富共贏的綠色發展之路,從根本上挖掉生態致貧的“窮根”。
謀定而后動,規劃先行。福建專家協助固原市編制《固原市“四個一”林草產業發展規劃(2018—2022年)》,確定了“一屏一帶一線三區五城”和“四個融合產業”的總體發展布局,以“四個一”林草試驗示范工程為抓手,推動生態產業化和產業生態化。
當年6月15日,固原市委舉行理論學習中心組擴大會議,邀請蘭思仁及多位專家做“四個一”林草試驗示范工程發展輔導報告,900多名黨政干部參加。為推廣先進的理念和技術,三年來分別在福州和固原舉辦各類培訓班10多期,累計為固原培訓黨政干部、專技人員和農民近2000人。
與此同時,福建農林大學和福建農科院聯合組建專家服務團,並建立閩寧專家庫,加強“四個一”工程技術指導。
應用科技種植花草樹木,種出風景、種出財富
8月10日,固原市彭陽縣第二屆梯田節暨“梯田百合 美麗彭陽”文化旅游節開幕。在金雞坪梯田公園,394畝層層疊疊的旱作梯田上,8個品種的百合花競相綻放、爭奇斗艷。百合花既有觀賞價值,又有藥食價值,而且六盤山耐寒百合花色艷麗、花期長,有利於生態旅游。
“今天舉辦梯田節的陽窪流域,是我的家鄉。20多年前,這裡光禿禿的山頭上沒有一棵樹,過去連糧食都很難生產,現在卻開滿了漂亮的百合花。”一位村民興奮地說。
“以前都是去南方看花看景,如今在家門口就可以欣賞到成片的花海。”本地游客對賞花表現出極大的熱情。
吸引眼球的不僅僅是百合花。
“月季花5月盛開時,每天游客超過3000人。”固原綠峰園林綠化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勇說。
王勇在當地被稱為“月季大王”。這天,他見到福建專家,臉上笑開了花,興致勃勃地帶著大伙來到花園。
蘭思仁觀察月季,就像欣賞自己的得意作品。他說:“這個品種是從河南引進的,經過馴化,長得相當好——海拔高,紫外線強,花色更鮮艷﹔晝夜溫差大、空氣蒸發量大,花瓣更大更厚﹔干旱少雨,天氣涼爽,花期更長。這裡的生態劣勢,反而成為栽種月季的優勢。”
“公司種植花卉面積120畝,年收入約30萬元。”王勇感慨地說,“我們祖祖輩輩習慣種植玉米與馬鈴薯,種花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如今在福建專家的指導下,我竟然種上了鮮花!”
“三年來,福建專家落實責任制,一個產業配套一個專家服務團隊跟蹤服務,每個示范基地都指定1至4位專家具體負責。”固原市科技局局長周建設說。
蘭思仁說:“通過試驗種植與馴化研究,我們從303個品種中篩選出40多個優質品種,解決了‘種什麼’的問題,而且做到種出風景、種出產業、種出財富。”
寧苗生態園林(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是寧夏重點育苗企業,現在與福建農林大學聯合開展寧南山區特色種質資源挖掘與適應性品種篩選與馴化研究。在“四個一”示范園寧苗基地,共栽植苗木37種,富士蘋果系列、大果榛子、山楂、黑果花楸、絢麗海棠等長勢良好,那裡還成為市民休閑樂園與學生自然教育基地。
“種什麼、怎麼種,我們都有一整套標准,進行規范化操作。”福建農林大學科教基地管理中心副主任張國防說,植樹造林嚴格按標准進行,苗木種植成活率達90%以上。
生態產業鏈延伸到農家,帶動脫貧致富奔小康
8月5日,寧夏固原肉牛產業技術研究中心授牌儀式在融僑豐霖肉牛生態產業園舉行。這是固原產業技術研究院首個產業技術研究中心。其間,天下起了雨。融僑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王旭東興奮地說:“在寧夏,下雨是下黃金!我們種植的萬畝青貯玉米正當拔節期,喜雨兆豐年。”
來自福建的融僑集團與寧夏的固原市“喜結良緣”,是福建農林大學教授梁學武這個“媒人”牽的線。梁學武教授致力於養牛科研40年,做大牛業是他的夢想。三年來,他25次往返於福州與固原,全身心地投入到項目建設中。
投資10億元建設的融僑豐霖(寧夏)肉牛生態產業園,是國內單體面積最大的產業園,總面積1.2萬畝,以“三產融合”“生態循環”為標准建設,第一期建設目標屠宰肉牛5萬頭,約提供8000個就業崗位。這個肉牛產業鏈直接延伸到千家萬戶,拉動種草和養牛業快速發展。
“一棵草”與草畜產業配套,包括中苜1號苜蓿、寧單40青貯玉米等。“菌草之父”林佔熺培育的巨菌草,既能養牛又能種菇。林佔熺攻克了“以草代木”的食用菌栽培技術,讓大西北人嘗到鮮美的菌菇,還帶動民眾脫貧致富。
與林佔熺接力,林戎斌團隊把菌草事業發揚光大。林戎斌現為福建省農業科學院土壤肥料研究所成果轉化中心主任、高級農藝師,他和團隊從多方爭取經費3000多萬元,在固原市彭陽縣建立“閩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和“大學生科技特派員農村創業基地”,將菌、花、雞、兔、果、蜂、草等融合起來,打造成田園綜合體。如今,彭陽縣閩寧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年產值達3800萬元。
“一棵樹”是“四個一”林草產業的“重中之重”,可延伸發展林花、林果、林蜂、林菌、林藥、林旅等產業。現在,固原市開展全民植樹活動,發展庭院經果林,兩年種了10萬畝,既美化了農村環境,又助力農戶拓寬增收渠道。
“花草樹木是生命共同體,同生共榮才能提高生態與經濟效益,所以,‘四個一’林草試驗示范工程注重立體種植、混合種植和循環經濟,通過‘短短結合’‘長短結合’‘短中長結合’,讓企業和百姓以短期收益支持長期發展。”蘭思仁說。
位於原州區河川鄉的木本油料基地,總面積15600畝,採用“混合經濟”發展模式。記者登上山坡,可見文冠果、元寶楓等挂果枝頭。田園裡,油用牡丹結莢了,果實飽滿。
“我們公司肩負多項使命,如閩寧協作林下生態養殖試驗示范基地、福建農林大學固原教學科研實踐基地等。現在公司和國內科研院所合作,開發生產牡丹油、精油、凝膠糖果、花茶等產品,推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寧夏瑞丹苑油牡丹產業有限公司林錦雲說,公司以“龍頭企業+基地+科研院所+合作社+農戶”的運營模式,帶動當地200多人就業,其中包括建檔立卡戶147戶。
“肉牛產業、食用菌產業、油用牡丹產業這些龍頭企業,先行先試探索生態產業發展之路,依靠科技進步、產業鏈延伸、立體或混合種植來提高綜合效益,進而帶動更多人脫貧致富奔小康。”寧夏回族自治區政府副主席、固原市市長馬漢成說,為了進一步推動綠色發展,固原市政府正推進產業技術研究院建設,以閩寧協作為主要依托,通過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創新資源,推動產業結構升級和區域經濟發展,進一步提高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記者 黃雪梅 通訊員 黃海 潘江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