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家人之名》:父職回歸注定要以母親失職為代價嗎

2020年08月25日15:45  來源:中國婦女報
 
原標題:《以家人之名》:父職回歸注定要以母親失職為代價嗎

熱播劇《以家人之名》講述了一個3個缺少原生家庭之愛的孩子和兩位單親爸爸組成非血緣關系家庭,彼此扶持、成長的故事。該劇一經播出,就以“破2”的高收視率成為近期電視劇市場中的“黑馬”。然而隨劇情發展,劇中女性形象塑造的扁平化問題,尤其是其對“惡母親”的密集呈現卻引發了巨大爭議。“凌霄家女性三代好氣人”登上熱搜,網友更認為劇中母親們都被塑造成了“工具人”,借此表達對該劇女性人設的失望。

工具人“惡媽媽”:“好爸爸”的背景板

“工具人”是一個網絡流行詞,指“工具化了的人或者人的工具化, 即人被看成他者的工具產品加以利用。”影視劇中的“工具人”,指被淪為故事劇情的背景板、烘托某個特定人物形象,抑或僅為結局服務的人物。

影視劇中,女性淪為“工具人”早就備受詬病。很多影視劇中母親往往被塑造為情緒無常、不通情理、尖酸刻薄和控制欲強的形象,她們往往作為劇情發展中的“絆腳石”而存在,或是為了凸顯主人公原生家庭中存在的苦痛。這在很多熱播劇中都可以看到,如《歡樂頌》中樊勝美的母親、《都挺好》中蘇明玉的母親、《小歡喜》中的宋倩、《安家》中房似錦的母親以及《隱秘的角落》中朱朝陽的母親……

《以家人之名》更將這種負面的女性形象發揮到了極致,形成了“全員惡人”的局面。劇中,凌霄的媽媽陳婷因外出打麻將將兒子和女兒鎖於家中,導致女兒不幸離世。她無法接受這一事實,變得歇斯底裡,動輒對丈夫暴戾指責,且常常當著兒子的面與丈夫無端爭吵。因為覺得是兒子的過失導致了女兒離世,她對兒子也冷漠起來,兒子時常吃不上飯,性格也變得沉默。離婚后的陳婷遠嫁新加坡富商,並生了另一個女兒,十年后卻回來找兒子,希望兒子原諒她,照顧她和妹妹。

文藝女青年賀梅不僅以家中母親生病為由向人借錢后“消失”,更直接將兒子丟給李海潮,去深圳打工﹔齊明月的母親控制欲強,極其好面子,因為女兒沒有達到她的期望就否定、打壓女兒﹔唐燦的母親則把女兒當作童星來賺錢,即使女兒想上學,想在身體成長的關鍵時期多吃點兒東西也不被允許。此外,還有蠻不講理的凌霄外婆、愛嘮叨的賀子秋二姨,連隻出現一次的賀子秋外婆和街坊張婆婆也都不討喜。

反觀劇中兩位爸爸的形象則全然不同:李海潮是公認的好人,妻子因病去世后獨自帶著女兒,經常讓因為父母吵架躲在樓梯的凌霄到家中吃飯,還將相親對象丟下的孩子接到家中撫養,視如己出,他有一手好廚藝,待人親切大方,將三個孩子照顧得很好,對他們的學習和工作也從不苛求﹔另一位爸爸李和平是一名警察,一心忙於工作,照顧孩子的時間不多,但這也並未影響他好爸爸的形象。

“失蹤的母親”與父權敘事的變奏策略

女性成為影視劇中的“工具人”,這種負面形象體現了父權制話語對她們的否定。《以家人之名》跳出了以往家庭情感劇慣用的“慈母”套路,講“慈父”的故事,卻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劇中陳婷和賀梅兩位走出家庭,雖然是以拋棄孩子為代價,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因為“心有不甘”,想自主選擇自己的人生,卻面對著多方面的沖突與矛盾。因為傳統印象中,理想化的女性是即使遭遇再大的困難,也應該對家庭和孩子不離不棄,她們理應對男性、對家庭奉獻。妻子是奉獻者的角色,應該默默承受、毫無怨言。

但對於拋家棄子的男性,人們似乎則更為包容和理解,甚至覺得男兒志在四方,在一定程度上默認了這種情況的存在。之后男性如果重新回歸家庭,會被稱之為“浪子回頭”,如果他們衣錦還鄉,則更不會被責備,反倒被認為是留守家中女性的榮光。劇中賀子秋的生父趙華光沒有盡過父親的義務,從沒有撫養過兒子,但離婚后他同有錢人結婚回到家鄉修路,得到了村裡人一致稱贊,形象得以改觀。

然而如果相同的事情發生在女性身上,如果她們不想被孩子束縛而想要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則會被認為“狠心”、不被理解,劇中同樣出走的賀梅便是如此。當然,拋棄孩子終歸是不正確的行為,但是在男女性做出同樣的行為卻被區別對待,也反映出性別文化中對女性的苛責。

學者戴錦華提出的“失蹤的母親”這一概念,用來指代好萊塢多部影視作品中發現的父親替代母親,成為養育者,使得父親“嚴父”“缺席”的形象得以改觀的現象,基於此,打造了一種父權敘事的變奏策略。在戴錦華看來體現了男權在敘事中主體位置的重獲,是父權的重現。《以家人之名》之中也存在這種敘事戲碼。劇中三個孩子都沒有母親在身邊。一位因病去世,兩位離家。劇中並沒有嘗試交代她們為何如此,幫她們理清背后的原因,“母親的失蹤”是為了凸顯李海潮好爸爸的形象,她們無法為自己辯解,她們的失聲加劇了外界對母親負面形象的認同。

對於陳婷的歇斯底裡,丈夫李和平覺得自己已經說了許多安慰的話,但是他沒有意識到陳婷更需要的是陪伴。街坊鄰居上門勸她想開點,覺得女人應該照顧好家裡,要多體諒男人在外面的忙碌。陳婷的許多做法雖然不妥,但是沒有人正視她的心病,她的離婚出走被認為是她的個人問題。陳婷的形象原本可以更加立體豐滿,但是劇中卻一味惡化,后面更是將她塑造成抓住兒子不放的“吸血鬼”。

近年來,“她題材”影視劇受到熱捧。雖然這些劇在講述女性故事時還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卻也在客觀上起到了喚起女性主體意識的效果。但在女性意識普遍得到增強時,本應以男性育兒參與打破千篇一律的男性養家者偏見,以男性/父親的“回歸”凸顯男女並重的家庭責任,進而倡導多元性別形象的影視劇《以家人之名》,卻未免讓人失望。該劇以扁平化、甚至貶低女性這種不友善的敘述方式烘托立意,難免引人反感。好的影視作品不應循著既有的套路,固化女性群體的刻板印象,而應打破偏見,挖掘新的女性敘事角度,塑造出更加豐滿的女性人物形象。(黃婷)

(責編:陳楚楚、吳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