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支付、網上預約看病、掃碼點餐、健康碼登記……智能時代,數據的互聯互通方便了人們生活,也助力了疫情防控。但記者近日採訪發現,科技在給人們打開便利之門的同時,也限制了很多老年人的自由。
近日,一位老人因沒有健康碼,在乘坐大連地鐵12號線進站時受阻,與工作人員發生爭執。網民拍攝的視頻中,工作人員讓老人出示社區提供的健康碼,但老人一直不理解健康碼是什麼,他也沒有智能手機。這一視頻引發大量網民討論,“希望多一些人文關懷,老年人真的不懂這些。”“對於老人來說,工作人員重復多少遍健康碼都沒用,他完全不理解這個事物。”“很多老人已經很努力了,要多體諒被飛速發展的時代拋下的人。”
和這位大連老人一樣不會使用智能手機、跟不上時代步伐的人還有很多。家住沈陽市沈河區的吳女士已年過六旬,雖然兒孫教給她很多智能手機的使用技巧。但她“總是忘”。“記性不好,太復雜了,我不明白,隻好少出門吧,不給社會添麻煩。”
走在“時代后面”,不應該成為老年人遭到“嫌棄”的理由。
記者日前在沈陽採訪發現,沈陽很多餐廳都開通了掃碼點餐,一些餐廳甚至取消了實體菜單,隻能使用手機點餐,很多上了年紀的人隻能望而卻步。在目前疫情防控常態化的特殊時期,掃碼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乘坐公交車要求乘客“掃碼”留痕,很多老年人因此與公交車司機發生沖突。由於種種原因,越來越多的老年人選擇“少出門”“不出門”。
遼寧省社會科學院社會學家張思寧認為,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個人學習能力固然重要,但這不該成為對全體公民的強制要求。科技進步不能剝奪弱勢群體的生活選擇權,相關部門在出台措施時不能忽略數量龐大的老年人群,而需要用全局觀念辯証思維,為老年人開通人性化的“綠色通道”,莫讓老年人被智能社會“拋棄”。(記者 張非非 於也童)
延伸閱讀
身份証 市民卡 紙質健康証明
針對一些老年人群無智能手機,或者不會使用智能手機,一些地方積極探索出台措施,方便老年人生活、出行。
浙江紹興上虞區創新開發了“健康碼暢通行”系統,居民可通過本人身份証代替“健康碼”,針對一些無智能手機、不會申領“健康碼”等問題,可由親屬或社區民警在網上代為申請,待導入系統后,即可憑証通行。
浙江杭州則開通了“市民卡+健康碼”系統,在全國率先推出“卡碼合一、刷卡讀碼”模式,在給家裡的老人和孩子代辦申領健康碼之后,他們隻需刷一下市民卡,即可顯示健康碼顏色狀態。
廣東省的“粵康碼”可以保存及打印紙質“粵康碼”,具有普通“健康碼”的同等效力。而湖南省還通過其電子健康卡微信公眾號提供了“掃描驗証他人健康碼”功能,數據在掃描端更新,因此打印的“健康碼”可以長期有效。
此外,一些地方還可以由社區或定點醫院出具紙質健康証明,效果等同於“健康碼”。例如,在上海、江蘇等地,無智能手機的人員,可由住所地社區審核並加蓋公章出具健康通行証明,証明有效期為14天。
本文選自央視新聞(記者 王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