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涌八閩——美麗中國生態文明永不褪色的“洋林精神”

朱建華

2020年08月27日09:33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從一棵樹到一片“海”。昔日漫天黃沙,如今滿目蒼翠。在中國沙化荒漠化分布圖上,地處風沙前緣的一彎綠色,成為守衛京津的重要生態屏障。這一彎深深的綠色叫塞罕壩。

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杉木培育基地。黃海 攝

一棵杉木成就一個奇跡。在中國森林分布的版圖上,有一個地處八閩大地名叫“洋口”的地方和一支大山深處鑄忠誠的杉木育種科研團隊,歷經60多個春秋,鍥而不舍、潛心科研,創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驕人業績,鑄就了“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的“洋林精神”。以對綠色理念的徹悟堅守,對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使命擔當,創造出當代中國又一個當之無愧的生態文明建設范例。

北有“塞罕壩精神”,南有“洋林精神”。青山不老,綠水長流,萬古奔流的富屯溪,見証了一隻科技大鵬,怎樣在新世紀的晨光中,從八閩大地起飛,飛向遼闊的蔚藍。

堅守初心:八閩大地生態文明的綠色之星

一切皆有傳承,一切皆有方向和茂密的成長。

永不褪色的“洋林精神”是這樣進入人們的視野的。

2019年初夏的一天,作風務實善於深入工作一線的福建省林業局局長陳照瑜,為調研“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活動基層開展情況,來到地處大山深處的省洋口國有林場。

拉開車門,林場辦公樓牆壁上“世界杉木看中國,中國杉木看洋口”的一行大字赫然在目。聽取杉木育種科研匯報時,令陳照瑜情不自禁、怦然心動:“久久為功守初心,一棵杉木做到底”,這不正是“一張藍圖繪到底”嗎?福建曾涌現出谷文昌精神,那麼,“堅守初心,赤誠奉獻,久久為功,科研報國”能否成為新時代的“洋林精神”呢?

讓人頗為振奮的是,在福建全省匯集的100個典型案例中,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洋林精神”脫穎而出。

2019年12月3日,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彭有冬來到洋口林場調研,彭有冬說:“洋口林場60年來杉木育種科技成果來之不易,要抓住機遇,加快推廣應用,讓杉木育種的成果服務林農、服務社會。”

2020年7月30日,經福建省委常委會研究決定,將富有“洋林精神”的福建省洋口國有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確定為“八閩楷模”。

一個地處中國東南部群山中普普通通的國有林場中的科研團隊,為何能獲得如此殊榮?

已經到了掀開這片生態文明之地神秘面紗的時候了。

這是一片沉睡億萬年,伴隨中國改革開放而躁動的土地。偉人的目光一刻不曾離開這大河奔涌的江山,滔滔閩江挽起無數支流,咆哮向海﹔一座座青山自武夷逶迤南去,在順昌之地薈萃,有多少燦爛的華章,像星辰一樣在合掌岩上空閃耀。

當歷史演進到20世紀中葉,早春的雷聲,震撼著這片革命老區又走過64個冬夏的紅色山川。

中國、福建、順昌、洋口。

這綠色的使者,這春天的出發之地,這“洋林精神”不竭的綠色源泉……

赤誠奉獻:碧海丹心永不止步的科技攀登

歷史選擇了阮益初。

這個出身寒微,來自龍岩,從林業部福州林業學校畢業,分配到省林業廳工作的年輕人,在1955年一個紫氣東來的早晨,迎來了命運重大的轉折。

這一天,他得知福建省要組建一個國營綜合林場,時任林業廳廳長張翼指定曾在閩北林區當過游擊隊員及地下黨的魏長發帶隊,挑選阮益初、廖金榮、林平、陳佳木等組成籌備組,先是在南平、古田、建甌三縣交界的上明洋選址勘察。沒有公路,隻能走水路,自帶被褥行李,從福州倉山龍潭角碼頭乘船向南平進發,航道上險灘重重,不便夜船,當晚在水口過夜。在荒無人煙的大山深處,他們克服了住茅屋、吃野菜以及土匪出沒的危險,一呆就是四個月。最初的規劃方案未獲批准,隻得重新再選,最后選址確定順昌洋口。

1956年7月10日,省洋口綜合林場正式成立。場部建在一片亂墳崗上,四處一片荒涼。獨臂元勛魏長發率領阮益初等砍樹割草搭草棚,一天半夜,暴雨狂風把草棚吹倒,他們走投無路,一頭鑽進一穴坍塌的墳墓,在裡邊熬過一夜。魏長發風趣地說:“當年打仗,我幾次從死人堆裡爬出來,這一回卻是從埋死人的墳墓裡爬出來。”

不久,剛剛接到任命的第一任場長伊樹蓮前來赴任,胸懷寬廣的老革命魏長發甘當副手。伊樹蓮帶著妻子兒女來到場部,兒子和女兒拉著他的衣襟問:“爸爸,我們住哪兒啊?”

他仰望天空,長長舒了一口氣,轉眼向四周一望,突然像發現新大陸似的,指著不遠處的一座古廟,說:“有了,這住這裡!”

妻子皺了皺眉頭,說:“住廟裡?我們不都成和尚尼姑了?”

就這樣住進破廟,伊樹蓮成為了洋口林場的“方丈”場長。

寒冬與冰雪風霜為伴,酷暑與蚊虫烈日為伍,住地窩草棚,點鬆明火把,拉開建設林場序幕。技術人員和工人們早出晚歸,頂風冒雨,披荊斬棘,劈草煉山,造林整地,腳底踩著虎豹足跡,劈草作業被毒蛇咬傷,用泉水沖洗傷口,喝老酒搶救,掉進抓山豬的洞穴,被野豬咬傷腿腳。吃草包飯,喝山泉水……

從峰巒連綿,雄偉挺拔的喇叭山、白水岩、雲峰岩,到創建打鐵坑、道吳、黃坑頭、板橋等工區,從三速埂、城關溪南、西坑、際會、南山大會戰,到苗圃改河造田以及老一輩從1956年劈草煉山整地3000畝,6.5萬畝荒山造林的攻堅戰,徹底改變了洋口林場面貌,荒山變林海,成就了集生產、科研為一體的全國聞名的先進林場。從首都北京捧回了1958年12月周恩來總理親筆簽發的“農業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單位”的國務院獎狀。

1957年早春,在伊樹蓮、阮益初等帶領科研團隊,在道坪工區長坑庵營造杉木造林密度對比試驗林,開展以杉木速生豐產為中心的多項試驗研究。並注重海納百川,與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1961年,與南京林學院(現南京林業大學)簽訂了第一個“產學研”合作協議。

從此,四代杉木育種人在產學研結合的漫漫長路上,用60多年光陰,將論文書寫在閩北的蒼茫大地上。

葉培忠、陳岳武、阮益初、劉大林等第一代杉木育種團隊堅定前行,在洋口林場用科技的力量,找到了探索提高杉木產量材質科研實踐的新起點。

葉培忠教授是我國林木遺傳育種學的開創者,20世紀30年代開始研究樹木育種。1954年,葉培忠參加了老校長鄭萬鈞組織的福建森林調查,發現與其他樹木比,杉木有40%的速度生長優勢,於是萌發了用遺傳學理論給杉木育良種,進而提高杉木生長速度的想法。1958年,葉培忠發下宏願:爭取選育20個優良雜交樹種提供造林推廣之用,杉木名列其中。

作為國內最權威的良種專家,葉培忠運籌帷幄,即謀劃了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的總體框架,又關注到育種的分步方案,他一邊指導著陳岳武如何解決工作中出現的各種問題,一邊總結工作中成功經驗及時推廣以推動祖國的山川綠化。

誰料,1978年,葉培忠在講台上突發疾病,與世長辭。

陳岳武父母早逝,是新中國的人民助學金幫助他完成學業,對社會的感恩、奉獻是他取之不竭的工作動力。接過葉培忠老師手中的接力棒,首先是理論探索,陳岳武搜遍現有的圖書文獻,之后,又遠涉湖南、江西、廣西、四川、福建等地的杉木中心產區,進行實地考察研究,取得杉木自然變異規律的第一手資料。

山深、林密、路陡、難多,這八個字可以概括陳岳武當年尋找杉木優樹的工作環境。時隔幾十年,林場老職工李壽茂還記得陳岳武當年腳穿解放鞋,身著粗工服,手執地圖,眼觀四方,翻山越溪,徒手爬樹的樣子﹔還記得陳岳武的當年叮囑:“一定要在符合標准的樹上摘球果,選穗條,一定要做好標記,一點不能馬虎”。

兩年裡,陳岳武帶著學生和林場工人,從近萬株野生杉木中,選到了136株優良母樹,他播下精選的80公斤種子,連續3年守著新苗。正月初二就上山套袋授粉。兩個孩子小,愛人韓素芬一個人忙不過來,有時候就干脆把孩子帶到林場過春節,靜侯杉木開花。

從場部到林區,最遠的地方超過15公裡。陳岳武同林場工人們一起,早上4點鐘肩挑穗條出發,晚上頭頂月光返回,中午自己架柴火燒飯,就著辣椒咸菜下飯。深夜入睡前,還得思考第二天的方案。中年人視他為兄弟,年輕人敬他為師長,大家都知曉,眼前這個一點架子都沒有又黑又瘦的大學老師是為了杉木豐產,為了林場的好日子,為了祖國大地的綠化拼命工作的。

奮斗的日子也有烏雲,陳岳武也有流淚的時候。但是,在林場干部的理解支持下,杉木最終陽光燦爛。

1964年,在白露亭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杉木優樹收集區﹔1966年,在打鐵坑建成了全國第一個杉木無性系嫁接種子園﹔1973年,建成了第一個杉木子代測定林﹔1975年,建成了生產性杉木育種第一代種子園,這個項目,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1981年全國林業一等獎,1987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岳武用30年時間,向社會回答了杉木要不要種、如何育種的問題,並向南方的十幾個省推廣,有人將他譽為“林業戰線上的袁隆平”。

積勞成疾,陳岳武英年早逝。遵照他的遺願,他的部分骨灰安放在洋口林場的小山頭上,永遠守望洋口杉木。另一部分骨灰洒進他深愛的萬裡長江,寄托一個華夏子孫對祖國母親永遠的情思。

之后,洋口林場的產學研結合育種的重任,落到了施季森、李壽茂、翁玉榛等第二代杉木育種帶頭人的肩上。

施季森生於1952年,他的家鄉位於長江口的江蘇啟東,這是一片受海洋文明影響自古躁動的土地,自然在他的血液中流淌著“不安分”的基因。正是成長於那個建設新中國熱情高漲,而又百廢待興,生活艱苦的年代,在他幼小的心靈中多了一份學習的渴望和對未來的憧憬。大學四年,每日每夜都被那個心馳神往的森林夢召喚著。

1977年,施季森考上葉培忠教授的研究生,成為南林大育種團隊生力軍的一員戰將。

作為杉木育種的第二代精英,施季森參與了第一代種子園的驗收推廣工作,完成了陳岳武未完成的第二代種子園的建設,執掌了第三代種子園的興建發展工作,部署並推動了第四代種子園建設。

回憶和陳岳武老師在洋口林場的科研歲月,無論是苗圃裡育苗,林地裡觀測,還是月下散步,夜晚探討,施季森都滿懷深情,一切歷歷在目。說到老師彌留之際要求見他,他騎一輛舊自動車深夜趕到醫院,老師已不能說話,緊緊抓住他的手腕,長達一小時之久,目光中閃爍著對未竟事業的留戀與期待,直至離世方才鬆開,每每回憶這一生離死別的時刻,施季森都幾度哽咽,不能自持。

搞好第二代種子園解決木材品質問題,才是對老師的最深切的緬懷和紀念。施季森已將洋口林場當成第二個家,和洋林人一起在山上壘石灶、取山泉水煮飯,蘿卜條加腌菜。1983年春夏之交,他帶領團隊上山搞科研,突發山洪,道路中斷,團隊30多人被困30多天,彈盡糧絕,一撮米煮一鍋粥,端起碗都可以照見人影 ,一直堅持到獲救。

凡是過往,皆為序章。

作為第二代杉木研究掌門人,施季森深知當代林業科研建設團隊的重要性,把育種任務交給弟子南林大及洋口第四代育種人邊黎明。

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人員在全國優良家系試驗林觀測杉木生長情況。 黃海攝

2002年末,1970年出生的福建省林科院林業所所長鄭仁華成為新一輪“林木種苗科技攻關”項目主持人,其導師施季森甘做他的副手。洋口林場、福建省林科院、南京林業大學產學研密切配合,協同攻關,系統開展杉木種質資源收集保存及評價,構建多世代種質資源異地保存庫,持續開展杉木不同型種子園單親子代及雜交子代測定,選育出一批速生優質高產新品種,率先構建了杉木第四代育種群體,建立了有性和無性結合的杉木良種生產技術體系,加速了杉木育種的推廣,解決了第二代種子園產量和質量問題,創新了杉木種子園低位嫁接技術。

大山深處寫人生,無怨無悔做奉獻。洋口林場科研團隊,究竟還有多少感天動地的故事?

如今已74歲滿頭白發的老場長李壽茂,至今難忘他在林場度過的那個新婚之夜。1970年7月,身材單薄瘦小的李壽茂福建林學院畢業后到洋口林場報到,因生活環境過於艱苦,同來的9個大學生走了8個,唯獨他堅持留了下來。結婚時沒有婚房,就將兩座土坯房中間的夾道封堵起來,半空中搭了一副木板,仰望頭頂的茅草棚,木板下流淌著嘩嘩作響的山泉水,就這樣與新婚妻子度過了新婚夜。風雨壓不垮,若干年后,李壽茂當了場長,正逢林場經濟極度困難的時期,抱定再窮再苦也不能中斷科研的他,決不砍伐一棵科研林,籌措科研經費四處借錢,硬是支撐了下來。在洋口林場一干就是36年,直至退休。

2014年是一個不平凡的年頭,這一年,南方(福建)杉木良種繁育中心在洋口林場落成。從征地到建設,傾注了翁玉榛、張志才兩任場長的心血,苗木生產從300萬株提高到1000萬株!

這是使命齊天,青春無敵的歲月。

鳳凰涅磐,浴火重生。新一代洋林科研人黃金華、葉代全、李勇等,在第四代育種科研中,歷經上百個改進方案失敗的關卡,終於在一個朝霞滿天的早晨,迎來了歷史性突破。一次次失敗與成功,沉浸在創造的歡樂之中,這神奇的智慧,這生命的爆發,這人生的華彩,就像那個霞光噴涌的早晨,燦爛如花……

一場突發的特大山洪、泥石流讓一片傾注了十幾年心血的試驗林蕩然無存,像丟失了自己的愛子,讓黃金華淚流滿面,痛心不己。悲痛之后,鍥而不舍的黃金華從零開始,重新培育幼苗。

一個十萬大山中的風雪之夜,跋山涉水外出採集優選樹種的葉代全和他的同事們飢寒交迫、被困山中。危難之中的葉代全以其堅強意志迎接又一個壯觀的日出。

那是一次意外的停電事故,讓從事無性系育苗研究的李勇焦慮萬分。誰料,第二天黎明,當李勇又一次走進試驗室,卻意外發現培養瓶內的芽苗發出許多新芽,增值倍數從2.0提高到3.0-4.0。

像一道光亮照亮了暗夜,李勇興奮地彈跳起來。

第二天一早,一夜無眠的李勇,敲開了翁玉榛辦公室的門,將新發現的較佳的光照時長和光照強度的報告遞給翁玉榛。

“一棵紅心一雙手,自力更生樣樣有”。在洋林,有創業舍小家顧大家“抽屜養兒”的薛義和﹔有上山主動為他人開路,用“鐵框框”挖坑,被稱為“掃露水阿廣”的郭厥廣﹔有自學成才的“嫁接能手”吳昌強﹔有無畏病魔,堅持一線的“鋼板工人”鄭斌林……

他們建成了我國第一個杉木優樹收集區、第一個杉木無性系嫁接種子園、第一個杉木種子園子代測定林、最大的杉木第一代生產性種子園,2009年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唯一的“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洋林種苗“洋020”“洋061”被認定為“國家級森林良種”。他們赤誠奉獻的感人事跡,是一群平凡人開創和走過的不平凡的軌跡。

“凌寒、端直、超越、堅韌”,“給我一個細胞,還你一片森林”。洋口林場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像一棵堅韌不拔的杉木,更像一棵冉冉升起在茫茫林海上空的新星,璀璨奪目,光耀東方。

久久為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不懈追求

奇跡還在發生,華章仍在續寫。

1973年出生的游雲飛上任洋口林場場長時,眼前閃動著局長陳照瑜信任期待的目光。

“洋林精神”如何在傳承中創新?便是這位曾在武夷新區挂職副總工程師、在政和縣挂職科技副縣長,並在福州植物園擔任過領導,敢於攻堅克難的開拓者的日思夜想。

游雲飛不負眾望,先是高揚改革之劍,大刀闊斧進行了洋口林場的整合改革,實現了局黨組要求的平穩過渡﹔之后又不畏艱辛,踏上“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研成果推廣應用之旅,取得顯著成效﹔繼而秉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與當地政府及村民建立了“魚水”關系,開拓了精准綠色扶貧的新局面。

這無疑又是一次催人奮進的世紀迸發。

開拓者的腳步如此匆忙。2019年6月,南京林業大學副校長張金池率隊到洋口林場調研,並商榷簽署了新一輪“產學研”合作戰略框架協議。

2019年7月,福建省林業局種苗站原站長程朝陽帶隊前往重慶林業局洽談杉木種苗推廣運用。在重慶林業局副局長王聲斌協助下,在重慶市種苗站舉辦各區林業主管部門、育苗大戶參加的座談會,2019年12月,洋口林場與重慶市林投公司簽訂國家儲備林造林用苗戰略框架協議。

此前,在練芳鬆、陳慶明等推廣應用團隊的努力下,洋口林場的杉木育苗優良品種,已在江西、廣東、廣西、福建、四川、湖北等11個省推廣應用。

多年來,洋口林場累計推廣應用洋口林場良種杉木苗60多億株,造林3000多萬畝,由遺傳增益產出的經濟價值達千億元!來自洋口林場的綠色苗木,已蔚然成林,遍布祖國的千山萬嶺。

育苗植樹,造福人民。來自井岡山下革命老區江西吉安沙溪國有林場的陳學發,用洋口無性系優質杉木種苗,綠化了老區2000畝荒山,並在當地推廣營造良種示范林上萬畝,扶持上千農戶,造福當地百姓。

大山深處的洋口林場。 黃海攝

美了生態,富了百姓。近年來,洋口林場為周邊百姓累計提供約7200個就業崗位,增加農民收入約1.2億元。手把手將林農培訓成“林業專家”,將“洋林精神”帶到田間地頭。杉木種苗成為老百姓脫貧致富的主要途徑。謝屯村農民祖基權,依靠種苗改變命運,每年產值十幾萬元,不僅徹底解決了生活開支和兩個孩子的上學費用,還蓋起一棟3層磚混結構的新房子。造林大戶廖小明2007年用洋口林場良種杉木苗造林86.67公頃,不僅國家得了“綠”,個人林木資產多增加了500多萬元。

茫蕩鎮玉珠村村主任盧元清的臉上終於綻放出燦爛的笑容。他所在的玉珠村是一個歷史文化悠久的古鎮老村,一直沒有摘掉貧困村的帽子,每次鎮裡開村干部會,他都低頭坐在角落裡。在林場的支持下,村裡利用林場森林步道開辦起“農家樂”,廢棄工區廠房改造成民宿,起名“工區美食”。帶動每家每戶接待從城裡下鄉避暑的游客,使玉珠村變成了遠近聞名的生態旅游聖地。2018年村民人均收入9600元,2019年14000元,增長了45.8%。林場還主動支持近百立方米的木材修繕了村裡的學校、建設了文化活動中心等。林場森林成為村民賴以生存的家園的一部分,保護林地變為廣大村民的自覺行為。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有著“兩山理論”特質的“洋林精神”,就像一朵朵年年盛開的山茶花,照耀著洋林新時代激流漂石的歲月。

科研報國:綠色中國光耀世界的洋林之光

九萬碧空展鵬翅,十萬蔚藍卷春雷。

2019年10月16日,世界林業林木種子園學術大會在南京召開。會議期間,來自美國、加拿大、法國、希臘等13個國家世界林業專家專程來到洋口林場。當他們親眼看到挺直高大的杉木時,眼中閃爍著驚詫與贊許。

世界林木遺傳育種達到第四代水平的國家隻有三個:美國火炬鬆、濕地鬆,澳大利亞桉樹,中國杉木。

“國家杉木種質資源庫”“首批國家重點林木良基地”“國家林業和草原長期科研基地”“全國國營林場先進單位”“全國森經營示范林場”“全國林木良種基地先進單位”“全國十佳林場”“國家儲備林示范林場”“八閩楷模”……

在陳照瑜及廣大福建林業工作者們看來,榮譽隻能代表過去,唯有奮進才能昭示未來。努力把洋口林場建設成“生態文化型、科技引領型、智慧和諧型、綠水青山型”的全國示范林場,奮力推進“福建洋口國家現代林業科技示范園區”建設,實現洋口林場在杉木育種研究領域繼續領跑世界……

洋林人對未來充滿信心,杉木育種科研團隊將大力弘揚“洋林精神”,完成新時代賦予洋林人的新使命、新任務。

“洋林精神”是與“塞罕壩精神”同輝,與時代同行的當代中國生態文明的偉大實踐。

堅守初心是“洋林精神”的力量源泉,赤誠奉獻是“洋林精神”的崇高品格,久久為功是“洋林精神”的堅韌定力,科研報國是“洋林精神”的使命擔當。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