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湖裡:特區發祥地 奮進新征程

2020年08月30日08:32  來源:東南網
 
原標題:廈門湖裡:特區發祥地 奮進新征程

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興。1980年,國務院批准在廈門本島西北部的湖裡地區劃出2.5平方公裡的土地設置廈門經濟特區。1981年,平整廠房用地的一聲炮響,吹響了廈門經濟特區從湖裡開始建設的號角。

四十載風雨兼程,作為特區發祥地的湖裡區敢闖敢試、開拓創新,演繹著從小漁村邁向現代化中心城區的驚喜嬗變。

騰籠換鳳,產業轉型加速跑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湖裡聯發東南天地又迎來了一天中最熱鬧的時候。廣場上,孩子追逐嬉戲﹔建筑物前,游人打卡拍照。“原來的老工業區,現在滿滿都是文藝范。”游客沈雲說。

位於湖裡區華昌路的聯發東南天地,由原來的東南鋁業舊廠房改造而來,目前已匯聚了自娛自樂、楷泉影像等知名“影視+”商企。從承載特區工業經濟的工廠,到以影視化為主題的綜合文創園,聯發東南天地的華麗蛻變,是湖裡老工業區新轉型的一個縮影。

作為特區發祥地,湖裡區在經濟特區改革發展進程中,引進了廈門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印華地磚廠、香港投資企業廈門聯橋有限公司等,也孕育出一批本土工業品牌。然而,隨著新的城市定位、區域劃分、產業布局調整,“騰籠換鳳”、產業轉型,成為新時代背景下的新命題。

2016年,湖裡區委、區政府提出,在廈門經濟特區發祥地的工業核心區內,規劃建設佔地1.35平方公裡的“特區·1980”湖裡創意產業園。在這片文創熱土上,聯發華美空間文創園、海峽建筑設計文創園、聯發文創口岸、聯發東南天地等產業園區集結成片,形成城市文化新高地、新名片。

不僅是影視文創產業,憑借扎實的工業基礎及海陸空匯集的便利交通,湖裡區在現代物流業和商貿業發展中贏得了先機。依托經濟特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綜合實驗區、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等多區疊加的發展新格局,航空維修、跨境電商等新產業也在加速崛起。如今,湖裡區將目光聚焦高技術、高成長、高附加值的“三高”企業,以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為抓手,培育壯大一批生根型龍頭企業,為新一輪轉型發展積蓄后勁。

重心下沉,社會治理煥新機

在社區住了6年,居民龍美婷近日被聘任為社區樓梯長,主動融入社區的志願服務﹔70歲的退休教師鄒世恆和90多名社區居民成立了環保志願隊,每星期“鄒奶奶環保驛站”都會吸引很多小志願者……

不久前,湖裡區金安社區居民參與治理、共建幸福家園的故事,登上央視新聞聯播《走向我們的小康生活》系列報道,湖裡區在社區治理新途徑方面的探索,也再次引來全國的關注。

作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近年來,湖裡區立足社區實際,搭建多元參與平台,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實現政府治理、居民自治的有效銜接和良性互動。

“曾經的金安社區,中低收入家庭多,公共服務資源少,治理的難度很大。”社區黨委書記吳麗敏說,以黨建引領,激發居民自治活力,社區先后成立了20多支志願服務隊,共有3600多名居民志願者,志願服務在社區蔚然成風。

“要讓群眾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讓創新成為城區治理的不竭動力。”湖裡區相關負責人介紹說,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特區發祥地不斷先行先試。

為解決被征遷居民生活出路問題,實現共同富裕,湖裡區蔡塘社區創新了“政府引導、自我拆遷、招商先行、全民入股、共同發展”的“蔡塘模式”,建設廈門首個由居民集資入股的大型城市綜合體項目﹔打通基層治理的“最后一百米”,湖裡探索讓黨組織引領小區建設,提升小區秘書、小區醫生、小區調解員、小區律師、小區警察、小區城管等“六小”隊伍為民服務的精度廣度,形成了居民自我服務式的小區治理新模式﹔湖裡區還通過全方位優化“大城管”體系,建成運行“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台,常態化落實“路長制”“門前三包”等精細化管理制度,保障城市“高顏值”。

保障民生,城區建設有溫度

今年初,高林社區居民扈美雲一家住進了位於金林灣花園A區的安置房。站在裝修一新的新房陽台上往外望去,碧水藍天,綠樹紅花,五緣灣濕地公園的美景盡收眼底。

“我們一搬過來,就喜歡上了這裡。政府舊村改造是為民謀福利,我們全力支持。”扈美雲指著窗外的風景說,他們的安置房不僅位置好,而且小區運動場所、幼兒園等配套設施一應俱全,處處令人賞心悅目。

城區居民滿滿的幸福感,來自一場刀刃向內的舊村改造提升攻堅。作為島內中心城區,面對城中村日益凸顯的矛盾以及城區轉型發展的迫切需求,湖裡區東部舊村整村改造作為廈門“島內大提升”最大的城市更新項目全面啟動。

東部舊村整村改造分為七大片區,需征收房屋總量約900萬平方米。到目前,東部舊村整村改造已完成23個自然社整村簽約,13個自然社整村拆除,已簽約房屋面積663萬平方米,佔總量的73.7%。

從白手開荒建特區,到融入“島內大提升”,在廈門城市轉型發展的每個重大節點上,湖裡總是義無反顧擔起重任,並讓老百姓成為改革開放的獲益者,不斷提升他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近年來,湖裡區加快建設現代化教育強區,部署實施“十大教育發展工程”。日前,轄區7所新開辦校(園)正式揭牌,新校區已落成投用並新增學位5466個,形成“公辦民辦並舉、普惠高端並存”的多元辦學格局。

決策者的用心更在細節。通過將文明創建提升與“愛心廈門”建設巧妙結合,湖裡率先在廈門建成7座証照齊全的“愛心屋”。轄區建起各類“愛心驛站”“戶外工作者驛站”共71座,為環衛工人發放免費愛心早餐4萬余份,實現城區景觀與人文溫度的“雙提升”。(福建日報記者 林麗明 廖麗萍)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