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孩子們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

2020年08月31日14:25  來源:光明日報
 

  據媒體報道,為營造良好安全的未成年人網絡環境,日前,《教育部等六部門關於聯合開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的通知》發布,啟動未成年人網絡環境專項治理行動。

  一位中學老師布置了“給好友寫一封信”的作文題,結果有些學生交上來的竟是“記得請我去你墳頭蹦迪”之類亂七八糟的東西。稍稍留心便會發現,時下,一些小孩在一起有說有笑,口中卻是些臟得令人震驚的詞語。這些惡毒的話部分源於網絡上一種以詛咒他人先輩為基礎的“祖安文化”。傳承數千年的漢語可豪放、可含蓄,朗朗上口、意韻無窮,宛如“夜空中的冰月”,清淡而艷麗,“美到了骨子裡”,還有什麼不能滿足表達需要!一些孩子放著好端端的話不說,卻以滿口臟話為傲,這是誰人之過?

  一段時間以來,“祖安文化”等不良網絡社交行為和現象,以時尚之名吸引大量未成年人關注,形成了某種畸形的網絡潮流,給孩子們帶來不可忽視的負面影響,而且大有成為風氣的趨勢,對此我們決不能掉以輕心。年代有更迭,流行各不同。每一代青少年都有屬於其特定年代的流行文化,即便有時這些文化成年人看不懂。然而,這些流行的東西必須符合基本的社會價值取向、道德准則、文明要求,避免對未成年人造成毒害。

  為什麼未成年人總是網上歪風邪氣的最大受害者?因為他們心智還不成熟,缺乏基本的是非判斷能力,而且正處於文化模仿和性格養成的關鍵時期,可塑性很強。孩子們沉迷網絡游戲、被低俗文化誤導、變成“出口成臟”的樣子,責任不隻在孩子們,更在成年人社會。守護“幼苗”,讓他們擁有一個健康文明的網絡生態,免受扭曲網絡文化的毒害,是家庭、學校、社會的共同責任。此次,教育部等六部門對影響未成年人健康成長的不良網絡社交行為、低俗有害信息和沉迷網絡游戲等問題開展重點整治,切中時弊,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

  整治網絡歪風邪氣,為未成年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境,需要針對突出問題雷霆出擊,也需要健全長效制度,避免“按下葫蘆浮起瓢”。其一,有關部門應努力提高反應靈敏性,及時發現苗頭性問題,避免不良現象形成氣候。其二,應加大力度落實源頭治理,對違法違規的互聯網平台、企業、經營者依法依規嚴懲,對整改不力者果斷採取“黑名單”等限制性措施。其三,應增強網絡文化引導能力,主動設置議題、促成文明風尚,把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文化變成清澈的雨水,認真地澆灌每一株小苗。

  “對待孩子的態度,決定了一個國家的文明程度。”孩子是家庭的希望、國家的未來,對關乎孩子健康成長的問題再怎麼重視都不為過。從這個意義去審視,剎網絡歪風邪氣、懲違法經營之輩、刑屢教不改之徒,避免扭曲的網絡文化把孩子們帶偏,既是一種針對當下問題的應急之舉,又是一個應對層出不窮網絡亂象的長遠之策。治網如治國,保持咬定青山不放鬆的韌勁,才能換來長治久安的氣象。

  (作者:李思輝,系長江教育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責編:吳舟、陳藍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