艷陽高照,福建省福清市江鏡鎮南宵村西埔溪農場裡,20多畝金鑽鳳梨長勢正好。
“鳳梨是哪裡引進的品種?”“土地流轉政策怎麼樣,農民有多少收益?”“能帶動多少就業?”……台盟中央調研組一行在田埂邊看得認真、問得仔細。
8月上旬,台盟中央主席蘇輝率調研組赴閩圍繞“破除制約農村要素集聚的體制機制障礙,提升鄉村治理效能”,開展台盟中央2020年民主黨派重點考察調研,台盟中央常務副主席李鉞鋒參加。其間,調研組深入田間地頭、農業產業園和鄉村一線,實地考察當地發展現代農業產業、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推進閩台農業合作等方面的具體情況,並以座談會等方式聽取意見建議。
以土地流轉為突破口,發展特色現代農業
站在南宵村農業創業園的田園景觀步道向遠處望去,整齊的現代農業大棚漸次排開,規模宏大。這是調研組的第一站——福建省鄉村振興特色鄉鎮江鏡鎮。
“至今全鎮共流轉土地近2萬畝,建成萬畝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園,引進了30多家現代農業企業落戶,實現農業年產值超8億元,農民不僅可以獲得土地流轉帶來的固定收益,還可以就近在農業企業就業。”向調研組做介紹的是江鏡鎮黨委書記林忠強。
同樣受益於土地流轉的還有與之相鄰的福清市龍田鎮。調研組了解到,龍田鎮堅持向海而興,通過土地集中流轉引進企業規模化經營,其中福建匯融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簽訂土地流轉合同接收並且經營的土地面積達4500畝,增加就業崗位1200多個。
“村集體對集中連片的土地進行整理,並流轉給農業產業化集團開展特色種植,發展農業生產,村民既拿租金,又有打工收入,同時也增加了村集體經濟收入,這是很有益的經驗。”調研組成員說,可見依法有序推進土地流轉,是對農業生產要素的一種優化配置,能激發農村發展活力。
“土地是最基本的生產生活要素,進一步盤活農村土地市場對鄉村振興具有重要作用。”台盟中央台情與兩岸關系研究委員會主任駱沙鳴總結道,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發展土地中介服務組織,健全農村產權流轉交易、價值評估、信用保障等政策體系等,都是值得深入探索的改革路徑。
團結各方力量參與,提升鄉村治理效能
還未走進龍田鎮東華村文化活動中心,一塊名為“東華村紅色責任田”的公示牌就映入眼帘,十分醒目。公示牌上列明村黨員干部和鄉賢的聯系方式及其領辦的鄉村振興項目清單,集體土地流轉、線纜落地等事無巨細,都列著具體領辦人和完成時限。
“錢袋子鼓起來了,就需要為村民提供更好的硬件和軟件環境。龍田鎮立足鄉賢眾多的優勢,成立鄉賢促進會,2018年至今,全鎮43個鄉賢促進會籌集資金約1億元,推進自來水、學校改擴建等項目150余個,調解化解矛盾糾紛200余起。”龍田鎮鎮長陳克才對調研組說,“鄉賢等各方力量參與,成為提升鄉村治理最重要的抓手。”
大家對東華村的做法印象很深刻,調研組成員表示:“如何把鄉村內部各方面的積極因素調動起來,把產業、文化、人才、資金等要素有機整合起來,把村庄的特色優勢發揮出來,是提高鄉村治理效能的重點。東華村的經驗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在廈門,有一個遠近聞名的“最美休閑鄉村”——同安區蓮花鎮軍營村,“從山腳到村子裡要拐200多個彎”,當地人介紹說。山村如何脫貧致富,如何實現鄉村有效治理?這是調研組想一探究竟的問題。
從廈門市區驅車兩個多小時后,調研組一行在雲霧繚繞的山間看見一座座古朴整潔的村居,其中一座挂著“議理堂”牌子的房屋格外引人矚目。調研組了解到,這原來是同安區人民法院聯合區司法局特別在此設立的遠程基層矛盾調處中心,可在線與法院、司法所工作人員交流互動。這些年來,軍營村充分利用高山生態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和特色產業,致富之路越走越寬,同時對鄉村治理也有了更高的要求。“議理堂”集糾紛化解、普法宣傳、道德評議等功能為一體,群眾在家門口也能解決問題、化解糾紛、享受優質法律服務,受到群眾好評。
“鄉村治理的重心在於基層,鄉村治理效能的體現和獲得感也在基層。”駱沙鳴認為,通過各方參與,調動群眾參與基層自治的積極性,創建“議事會”“懇談會”“協商茶室”等平台吸納民眾和社會組織參與,是提升鄉村治理效能、提高村民獲得感的重要途徑。
以兩岸融合發展為契機,助力鄉村振興
走進廈門同安閩台農業融合發展(種子種苗)產業園的嫁接愈合車間,隻見流水線上的工人們手指翻飛:兩株十來厘米的蔬菜苗從中截斷,一株掐頭,一株去尾,余下部分迅速拼接成株。整個過程不過幾秒鐘。調研組成員們饒有興致地駐足觀看、詢問。
“我們正在嫁接的是西紅柿苗,底下的根是大陸品種,上面的接穗是台灣品種,這樣長出來的西紅柿產量高、品質好,非常好賣。”廈門百利控股有限公司總經理康英德向調研組介紹說,“優勢互補,互惠共贏,這也是兩岸農業合作的一個典型案例。我們在福建和台灣都有種苗公司,一年可以生產各類蔬菜嫁接苗、實生苗2.2億株。”
“台灣農業有很豐富的經驗,但市場畢竟有限,而大陸廣闊的市場對我們來講是很好的舞台。”該公司技術總監曾明寶在台灣有多年的種苗領域工作經驗,6年前來到大陸發展,他說自己非常看好兩岸農業合作發展前景。
福建建設台胞台企登陸第一家園,在兩岸融合發展方面有很多有益探索和經驗。福建省相關負責人介紹,福建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比如,選任了97名台胞擔任農業科技特派員,涉及機械、生物技術、環境工程、文化旅游等領域,引進了64個台灣建筑師團隊參與鄉村建設。
“我們在福建看到了兩岸農業合作、產業交流的生動實踐和務實成效。”李鉞鋒說,“同時在調研中,我們也了解到目前兩岸融合發展還存在一些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我們將以這次調研為契機,研究關注相關問題,發揮台盟的特色和優勢,向中共中央提出相關建議,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 人民日報 》( 2020年09月02日 第 11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