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作為青年學生學習生活的基本環境,既是思維活躍的創新空間,也是思想教育和輿論引導的必爭之地。廈門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的培育建設工作,積極建設,大力培育,校園裡涌現出了以 “E維”“貝殼”為代表的一大批學生自主運營的網絡文化工作室,創作了大量弘揚正能量、提振精氣神、傳承中華魂的校園網絡文化精品,培養了眾多具備深厚家國情懷、良好網絡素養和創新實踐能力的優秀人才,為校園網絡文化建設整體水平的提升和學校人才培養事業做出重要貢獻。
據了解,廈門大學在緊貼學生思想、學習和生活實際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以 “易班推廣建設、‘兩微一端’新媒體矩陣建設、網絡文化工作室培育建設”三大模塊為主體和特色的校園網絡文化建設總格局。學校充分發揮網絡文化工作室的人才孵化器和雙創新引擎功能,按照“嚴格遴選標准、注重組織培育、推動成果轉化、建立長效機制”的培育建設思路,全力建設“兩微一端”新媒體矩陣,構建了具有廈大風格的網絡文化建設生態系統。
近年來,廈門大學牢牢抓住入選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校園網絡文化建設專項試點高校的契機,扎實推進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並取得一定成效。學校首批培育建設了32個學生網絡文化工作室,涵蓋網絡應用產品研發、網絡服務供給、網絡主題活動策劃和網絡文化產品創作四個方向,實現了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百花齊放。
自2012年12月試點推廣建設易班以來,廈門大學始終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秉持 “學校組織、網絡搭台、師生唱戲、共創共享”的推廣理念,貫徹 “通過平台聚起來、通過服務攏起來、通過內容帶起來、通過研究抓起來”的建設思路,以網絡文化工作室為依托,提供技術、人才和運維支撐,涌現出 “大熊”“經苑”“管理大世界”“海韻朝陽”等一批特色鮮明的易班工作室,深化了具有廈門大學特色的易班推廣建設模式。
廈門大學始終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積極把握互聯網發展趨勢,善用互聯網思維,實現了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工作中取得顯著成效。學校充分把握學生需求,讓網絡文化工作室建設契合學生心理期待,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去創作產品,根據學生“想看見”的資訊去搭建平台,用學生“走得進”的方式去傳播參與感。學校始終遵循“產品為王”的互聯網發展規律,鼓勵網絡文化工作室在產品創作中,把握思想性、規律性和藝術性三個維度,打造優秀的互聯網文化產品。
(摘編自《立德樹人的福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