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湖裡區:改革勁頭足 創新活力旺

記者 蔣升陽 顏 珂 鐘自煒 劉曉宇

2020年09月06日09:35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從高空俯瞰,福建省廈門市湖裡區恰如一隻做蹲踞狀的鳳凰。40年前,鳳凰展翅——1980年,黨中央決定在廈門創辦經濟特區,湖裡這片2.5平方公裡的土地,成為特區發祥地。

  四十載風雨兼程,湖裡區勇當改革先鋒,打造了一片承載光榮與夢想的熱土。如今的湖裡區,敢闖敢試的勁頭不減,街頭巷尾的顏值更高,創新創業的活力更旺。

  滄桑巨變四十載

  82歲的朱凱霞精神頭十足,一開口,安徽口音藏不住。沒想到,自我介紹頭一句卻是:“我是廈門人,廈門就是我的家。”

  扎根鷺島40多年,見証馬路越來越寬、高樓越來越密、花園越來越美,朱凱霞對廈門的變化感觸頗深。

  1975年,朱凱霞作為中交三航局廈門分公司的工程師來到湖裡,成為特區建設的第一批拓荒者。那時的湖裡啥模樣?“小漁村,人口也就2300多人,隻有一條坑坑窪窪的泥土路。”

  晴天一路灰、雨天遍地水,就在這樣的條件下,朱凱霞和同事們開始了在廈門的第一個項目——東渡碼頭的建設。“建設工地周邊全是大片的農田,從項目指揮部到工地,步行一個小時上下班是常態。”

  以東渡碼頭建設為起點,開荒拓路,朱凱霞一個一個項目轉戰,最終扎根在廈門。如今,她居住的三航小區裡,2/3以上的居民都是當年從五湖四海而來的特區建設者。

  從朱凱霞居住的小區向東望,湖裡區又一場新變化正在發生——

  近年來,湖裡區加速推進“島內大提升”工作。作為湖裡區建設高顏值城區的著力點,東部舊村改造為再造城市發展空間、營造城市宜居環境打下建設基礎,也是湖裡區“島內大提升”工作的重中之重。“日均簽約1.5萬平方米、日均拆除超1萬平方米,東部舊村改造時刻展現著特區速度,吹響了湖裡區又一輪大提升、大發展的沖鋒號。”湖裡區委書記龔建陽說。

  如今,朱凱霞經常與子女走上街頭漫步,越來越美的廈門讓她感到既熟悉又陌生。“每每經過參與建設的工程,我都覺得十分親切﹔而城市裡的新變化,又讓人感到驚喜。”朱凱霞說,“如今的湖裡區山清水秀樂悠游、街頭巷尾皆是景,我相信湖裡區的明天會更好。”

  城市管理精細化

  前不久,隨著電視劇《以家人之名》熱播,劇中的湖裡區東榮社區火了。“在這裡工作,我感到既舒心又自豪。”自家社區成了“網紅”地,東榮社區黨委書記江根文臉上的笑意藏不住。

  然而幾年前,東榮社區管轄的6個小區均無物業,環境臟亂差﹔社區內貧困群眾多,留守老人多,管理難度大。

  變化緣於湖裡區創新的“大城管”工作機制。“所謂‘大城管’,就是成立高規格城市綜合管理委員會,對全區城市管理工作實行統一部署、統一指揮、統一協調。”湖裡區委文明辦主任傅芳槐介紹,湖裡區還創新推行“路長制”,上千名機關干部職工沉進社區擔當道路“管家”,將潔淨家園、志願服務等行動常態化﹔此外,建設“數字湖裡”公共管理集成平台,接入26個市直相關管理部門、31家聯動單位,目前已受理派發各類事件135萬余件,市民滿意率超過99.9%。

  “管理力量下沉到基層,社區最明顯的感受是辦事有了抓手。”江根文介紹。2017年,東榮社區的居民終於在自家用上了天然氣。“社區原本並沒有天然氣管道,如果要鋪設管道,就需要挖路建設,涉及天然氣、市政、道路等多個單位。”江根文說,“大城管”機制下,下沉部門主動為社區協調,困擾社區多年的老問題解決了。

  “哪裡有民生短板,我們就補哪裡,下定決心要讓小區面貌煥然一新。”江根文說,拆除亂搭蓋、實施小區公共道路硬化、地下污水管網改造……“大城管”助力下,社區將服務一步步落實,迎來美麗蛻變。

  “在湖裡區,全面提升城區精細化管理水平被提到了‘一把手’工程、民心工程、基礎工程的重要位置。”傅芳槐說。

  高新產業育新機

  一杯咖啡提神、三五名員工閑聊,1991年出生的海歸女孩黃詣瑄開啟了一天的工作。看似工作輕鬆,她所在的元琮文化創意有限公司卻不簡單,目前參與了敦煌研究院、甘肅省博物館、金沙遺址博物館等多個文化產品項目的研發。

  公司所在的湖裡區“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不是通常意義上的辦公樓,而是集咖啡館、書店、藝術展覽和辦公室於一體的創意空間。“設計師需要自由與創造的空間,湖裡區為我們提供了一片不可多得的文創土壤。”黃詣瑄說。

  “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曾是湖裡區最為集中的老工業區。2006年,湖裡區推出“騰巢換鳳”政策,引導傳統制造業外遷,為高新產業入駐騰出空間。

  產業外遷了,廠房怎麼辦?2016年10月,湖裡區提出建設“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規劃面積1.35平方公裡,老工業區重構升級。

  湖裡區和聯發集團共同注資成立廈門聯發天地園區開發有限公司,開啟園區創意新生的新征程。目前,“特區·1980”創意產業園已形成聯發東南天地、華美空間、文創口岸、海峽建筑設計園、海西工業設計中心、兩岸客家文創基地等6個相對成熟的主題園區,超過300家文創企業入駐,園區入駐率超過90%。

  通過打造工業互聯網平台、交通物流平台、文化創意服務平台等一批具有區域影響力的平台型服務、交易中心,如今湖裡區已成為全市經濟總量和財政收入第二大區、工業第一大區,以佔全市4.3%的土地面積,創造出全市21.6%的生產總值、22.8%的工業增加值﹔搶抓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經濟融合發展先機,2019年湖裡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增長8.3%,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佔全區規上工業增加值86.4%。

  《人民日報》( 2020年09月06日 第 04 版)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