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不用再去撿垃圾了,我也是有工作的人了!”63歲的陳阿姨,熟練地在車間裡包裝著襪子,曾經苦著臉過日子的她終於挂滿了笑容。陳阿姨生活的轉變,要得益於晉江市人民法院的一項創舉——“執行+慈善”救助機制。
2020年8月12日,晉江市人民法院正式設立執行慈善基金並啟動“一十百千萬”幫扶工程,共為25起案件困難當事人申請發放救助金40萬元,並牽手晉江的愛心企業與救助對象簽訂就業幫扶勞動合同,這便是法院與愛心企業、晉江慈善總會等多邊緊密聯動,創新性推出的 “執行+慈善”救助機制,為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提供司法領域的“晉江經驗”。
“因案致貧”陳阿姨:
拿到救助金和工作 日子天天好起來
2020年8月14日,“因案致貧”困難當事人陳阿姨,開始到廠裡上班,擺脫了撿垃圾為生的日子。
她是救助機制啟動后首批獲益人,獲得1萬元的慈善救助金,也是首位與愛心企業簽訂就業幫扶勞動合同的困難當事人。
上世紀90年代,她和丈夫一起從重慶來到晉江打工,在2015年一起交通肇事案中丈夫過世,法院依法判賠73萬余元,但實際執行隻到位21萬余元。
因為2004年患癌后就無法從事體力勞動,老家還有患病的老父母,失去家庭支柱后,陳阿姨生活困難,靠低保和撿垃圾維持,陳阿姨常年前往晉江市人民法院執行局跟進執行情況,每每聲淚俱下。
“現在,日子在一天天好起來,我要好好做工,報答給我提供工作的計總,和多年親切待我的晉江市人民法院執行局的蘇友慶局長。”陳阿姨主動息訴息訪,笑容也回到了臉上。廠裡給安排了宿舍和最輕鬆的工種,年輕的工友們待她很親切,她說,“我現在每個月能有四五千的收入,精氣神十足,隻要身體允許,能做幾年就做幾年,不辜負大家的愛心。”
2000萬執行慈善基金:
彰顯司法慈善的“晉江速度”
“被執行人想要履行,卻沒有相應的能力履約﹔申請執行人因勝訴權益未能兌現,生活陷入困境,因案致貧、因案返貧……原有的司法救助和保險救助,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在救助主體、案件對象和時效性方面有一些局限性。如何更能切切實實幫助困難當事人解決難題,同時化解執行工作的信訪壓力,助力執行干警投入有財產案件的執行?”這是蘇友慶長期上下求索的難題。
蘇友慶是土生土長的晉江人,可感可知晉江企業家群體有著樂善好施的精神, “法院執行也可以擁抱慈善,是否可以成立法院執行慈善基金,申請人符合生活困難條件即可救助?新機制與原有的兩種救助機制結合,共同發力。” 他的想法一經提出,就得到了晉江市人民法院領導班子的鼓勵和支持。
晉江地處東南沿海,民營經濟發達,是“晉江經驗”的發源地。晉江市人民法院也在“晉江經驗”的指導下,奮進、創新,並堅持以“親”“清”關系為基礎,政商之間良性互動。在一次與晉江企業家施能獅的交談中,蘇友慶聊到執行案件困難的話題和法院有意成立慈善基金,在了解到這些困難當事人的窮苦,和因此促發的糾紛、隱患,施能獅當下表態:他個人認捐200萬元(后期追加到300萬元)幫助困難當事人。
“晉江市人民法院想做執行慈善基金,這是法院主動作為、敢於擔當,也是對困難人群的大愛精神,我一定要支持。”施能獅說,他的這筆捐款,是該基金的第一棵種子,自己只是起個頭,還要發動身邊的企業家朋友一起來助力,七匹狼、安踏、恆安等晉江企業先后加入,各認捐300萬元。
企業家們快速認捐,慷慨解囊,這是司法慈善的“晉江速度”,晉江的企業家們有著愛國愛鄉情懷、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企業家精神,這是幾代人澆筑出來的。
施能獅說,小時候村裡的水泥路、就學入讀的學校,是華僑們從海外寄來的善款捐建而成的,“橋和路、學校的樓,用一個個華僑的名字命名,讓一代代的晉江人記住了這些愛國愛鄉的華僑,我們從小受惠於此,特別感恩這些遠在海外的鄉賢,也暗暗告訴自己‘長大了我也要捐錢,疏難解困’。”
眾人拾柴火焰高,執行慈善基金,在法院和社會慈善力量的共同參與下,順利搭建了起來。基金擬籌建2000萬元,通過晉江市財政撥款及晉江市慈善總會和各愛心企業出資、認捐(已完成認捐2000萬元),目前已實際到位900萬元。
“一十百千萬”幫扶工程:
多方聚力打造“晉江司法經驗”
執行慈善基金的成立,讓晉江市人民法院有了“三位一體”的多元救助體系,擴大了受助人群和案件范圍。“但是三種救助方式,都是解一時之困,如何才能為救助對象做更長遠之計,防止返貧?”新的攻堅難題,橫梗在蘇友慶的眼前,法院的領導班子多次為此探討。
蘇友慶為此苦思良久,一籌莫展。7月23日那天,晉江市紅日襪業有限公司的老板計紅日前來拜訪交流,恰好遇到陳阿姨提著行李前來信訪,她重慶家中公公病重,沒有路費。十余分鐘的接訪交談后,蘇友慶便掏出錢包,要給她出資往返路費。
回憶起當時的情形,計紅日說,“很同情阿姨的遭遇,也很感動蘇友慶對困難當事人的用心、用情。”計紅日當下就站出來,捐了路費,更表態要為阿姨提供工作機會。他便是日后阿姨口中感謝的計總。
“原來可以如此啊,給他們提供就業機會!”計紅日的舉動啟發了蘇友慶,連日來困擾的難題有了解決的方向,他當下就與計紅日探討了起來。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就業才是生生不息的路,可以除‘窮根’。”計紅日當時剛學完《自運行模式》的課程,他提出可以用自運行模式來讓司法慈善變成一種良性運轉的救助機制。
循著這個線索,計紅日還進一步提了個建議,“晉江企業家社會責任感很強,我可以牽頭來發動百家企業,提供千個崗位,讓困難當事人的收入源頭活起來”。計紅日的企業,多年來堅持從市殘聯招收身有殘疾的員工,為弱勢群體提供就業的崗位,他深知,陷入困頓的當事人,職業技能單一,或年齡偏大難以再就業,提供給他們的崗位,要定位普工,才能精准適配。
晉江市人民法院在隨后的多次探討論証后,在原有“執行+慈善”救助機制的基礎上,擴充了“一十百千萬”幫扶工程,即:通過創設這個執行慈善基金,聯絡十個行業協會,動員百家愛心企業參與提供就業崗位,幫扶千起案件當事人,進而惠及萬戶困難家庭。
資金救助是輸血解困,就業幫扶則是實現長期造血,兩者雙管齊下的共同作用下,晉江市人民法院爭取要在3年時間內,幫扶千起案件當事人,從而增強個人乃至家庭的創收能力,最終達到惠及萬戶家庭的目標,讓司法助力攻堅脫貧的同時,有利於軟化矛盾,達成和解,定分止爭。
“執行+慈善”的救助機制,是晉江市人民法院人鍥而不舍、於實踐中探索的結果,它承載了晉江執行工作的溫度,亦是晉江司法善行的縮影。
“司法善行,是晉江市人民法院堅持以民為本、服務大局的情懷體現﹔是晉江市人民法院堅持善意執行、文明執行的理念貫穿﹔是晉江市人民法院堅持勇於探索、善於創新的工作必然。”晉江市人民法院院長陳水深說,“創新、創造,一直是晉江這個活力城市的名片。‘晉江經驗’的核心動力正是改革創新,晉江市人民法院將銳意進取,繼往開來,不斷塑造‘晉江司法品牌’, 打造更多‘晉江司法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