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像孩子”的他們:為“星星的孩子”推開世界的門

呂春榮

2020年09月10日15:59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有一類課堂從不缺少“雜音”。

老師們習慣性將手指放在唇部做出“噓聲”動作,有時需要追追跑跑,有時會被學生抓傷、咬傷,乃至眼鏡一再被打落,但依然需要笑著面對學生,耐心地安撫他們的情緒,一次次地嘗試用語言、肢體與身處“孤島”中的孩子取得聯系,讓孩子們平復心情,融入集體。

從教23年的汪曉燕正和自閉症學生進行溝通。人民網 呂春榮攝

在普通人看來,這樣的過程讓人抓狂,而就是如此一份消磨耐心的工作,有一群人一直在堅守著,他們就是自閉症兒童學校的特教老師。

在平凡卻又與眾不同的崗位上,這些特殊的園丁默默奉獻著,用愛搭起身處孤島的孩子與世界的橋梁。教師節前夕,走進專門為自閉症兒童提供義務教育服務的學校——福州市星語學校,記錄下這所特殊學校裡老師與學生間的暖心故事。

“眼鏡被打落,仍需笑著面對”

“9月10號是什麼節日?”“今年是第幾個教師節?”教師節前夕,汪曉燕給星語學校四年級(1)班的小朋友開了一堂“特殊”課程 ,利用30分鐘的課時,她希望孩子們能給出正確答案。但直到下課前,這個隻有8個學生的小班級中,絕大多數學生均未能交出答卷,甚至無視問題。

正在上課汪曉燕。人民網 呂春榮攝

“我們需要自嗨。”教齡已有23年的汪曉燕常常提醒自己。1998年開始從事自閉症兒童教學的她,已習慣了這些自閉症兒童的“冷靜”,她明白身處“孤島”的孩子並非有意為之。這些“星星的孩子”往往看得見卻不願和你對視,會說話卻很難和你交流,聽得到卻總是充耳不聞,有行動卻總與你的願望相違……社交障礙是他們的核心障礙。

要如何打開孩子們封閉的世界,為此特教老師們要絞盡腦汁。短短的30分鐘課程,汪曉燕需要不斷地通過語言表達,重復再重復﹔通過圖片,一再展示﹔不斷地通過現場表演配合,一再演繹,將教學內容傳達給學生。不過,現場反應並不熱烈。

擺在特教老師面前更為棘手的問題是,一些學生的課堂行為表現。有的學生會一個人發呆,有的學生會突然焦躁,還有的會突然有暴力動作。有時,學生情緒一激動就會滿教室飛奔,汪曉燕和保育員就要抓住學生,將他勸回或拉回座位。而身材矮小的汪曉燕,眼鏡時常會被學生打落,但這時,她也隻能笑著面對,並一再提醒他們這樣的行為不對。然而,學生們並不會就此收手,就像畫面循環一樣,如此情景會一再重復。

“我也是個運動員。”對於自己的另一重“特殊身份”,汪曉燕向來不諱言,她已然習慣了課堂上的“跑跑抓抓”,為此,她鮮少穿高跟鞋,幾乎都穿運動鞋。

汪曉燕說,“唯有追趕著他們的腳步與思路,一再重復、無限循環各種教學內容,才會強化孩子們的記憶,才能讓他們一點一滴地進步。”

“我們變得越來越像孩子”

“了解孩子的內心,要耐心﹔讓他們成長,要更耐心。”2014年,從南京特殊教育師范學院畢業后,90后男老師楊森選擇到星語學校代課,一走上講台,他就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不易。

楊森老師給學生講述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人民網 呂春榮攝

受國內外影視劇的影響,楊森和許多人一樣,對自閉症兒童的初印象是“天賦異稟”“特立獨行”。由此,從教前,他曾懷抱一絲培育“天才兒童”的想法,但很快,他發現了自己認知上的“偏差”。

楊森說,“剛到星語學校當代課老師,我教授的是高年級的學生,盡管學生隻有八、九個,但每個孩子的內心都相對封閉,每個人內心表現出的動作也不一樣,我需要嘗試各種方式與不同的孩子們取得‘對話’,孩子們多說一句話、多學一個內容、多學一個動作都要不斷重復再重復,每一點進步都是巨大的突破。”

一年的代課經歷,讓楊森漸漸有了更為“現實”的想法,“確實有個別孩子有特殊才華,但不代表所有人,他們的內心都是相對封閉的,我們的工作最重要的還是要讓這些孩子信任我們,心裡能夠容納我們,這樣我們也就能夠為孩子們搭建起一個他們相對隔絕的內心與世界連接的橋梁。”他說。

代課結束后,楊森“離不開這些學生”,2015年,他通過考試,成為了星語學校的一位在編老師。“在這些孩子身上,我看到了那種赤子之心,純粹得像張白紙一樣,他們開心的時候,像是小天使,當他們惹惱你后,轉頭可能給你一個擁抱讓你心軟。隻要你與他們足夠親近,躲在自己世界的他們還會偷偷觀察你,你若不開心,他們還會用特殊的方式安慰我們。”

6年時間,楊森教學漸入佳境。如今,他給自己立下了個小目標:精益自己的教學水平,讓自己更像孩子,更好地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

“比看孩子進清華北大還大的成就感”

看著年輕老師與孩子們一同成長,汪曉燕倍感欣慰。

特教老師在給孩子上綜合實踐課。人民網 呂春榮攝

身兼星語學校教務處長的她,對於學校的54個老師(包括7名代課老師)以及165個學生,她都能准確地描述他們的優缺點,以及捕捉他們的成長痕跡。

23年的教學生涯,汪曉燕雖然沒有享受過“桃李滿天下”的滿足感,但同樣,她也能從學生、家長以及教師團隊處收獲滿滿成就感。

看著學生們成長,從“坐不住”到“坐得住”,從“不看你”到“慢慢與你有目光接觸”,“從學會一個字、一個詞”到“會說一句話”,這一切,在汪曉燕看來,“遠比普通學校老師看著學生進清華北大更有成就感。”

而看見孩子的價值及自身的價值“被看見”,這是楊森收獲的職業成就感。“可能是這份工作的原因,讓我們特別容易看到孩子的點滴成長,看到他們的閃光點,而且還要把它無限放大,這讓我們很開心。”他說。

更讓老師們欣喜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家長們和老師越來越有默契,對孩子的成長已形成合力,一有問題就會及時溝通。此外,政府以及社會公益力量的介入,讓全社會對自閉症兒童的印象不斷改觀。

“你們的孩子笨嗎?”“你們的工作應該很輕鬆吧?”在現實生活中,汪曉燕曾遭遇來自社會乃至家人的眾多疑問,但當她耐心地擺出學生們完成的各種作品以及成長印記時,眾人的疑問都會一一打消。她會驕傲地介紹,有的孩子繪畫技術一流,有些孩子數學方面天賦異稟,還有的精通音律等等。

“我們的孩子並不笨,也並非沒有感情,他們只是不太能直白地跟老師說‘我愛你’,但當你走進他們的世界,他們會在吃飯的時候走過來拉著你的手,會在路上喊你老師,會在放假的時候特地來找你,那種感覺,點滴在心頭。”楊森說。

(責編:林東曉、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