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優秀思政教師系列報道

李舒冬:站在離孩子最近的地方

2020年09月14日14:57  來源:海峽教育報
 

笑起來眼眉彎彎,甜到人心的李舒冬,絲毫看不出在教育崗位上已經走過26個年頭。

從總輔導員、德育主任、德育科科長、總支書記、校長,年輪在一個個角色中轉變和切換,她始終不變的一個核心就是:“我一直從事著思想育人、道德育人的工作。我很榮幸,在孩子的啟蒙階段,在他們人生拔節孕穗的時候,我與他們肩並肩一同成長。”

要真誠的和孩子站在一起

李舒冬認為,教育的成功應該從走近孩子,走進孩子開始。

剛參加工作的第五個年頭,每周二被安排在校門口值班時,她很享受這個時光,因為可以看到不同模樣的孩子,可以聽到他們稚嫩的問好聲。

有一天,李舒冬照常摸著一個胖嘟嘟的孩子的頭,和他互說早上好。這時,他的母親過來了:“老師,我的孩子每周一晚上都要求洗頭發。”她有些不理解,一問才知,孩子說,“每周二在校門口值班的老師都會摸我的腦袋,我要把頭洗干淨一些!”

這位母親的話令李舒冬非常震驚,“在我看來如此微小的動作,卻給孩子帶來如此不一般的體驗,孩子的內心世界就像一個小宇宙,我們是否理解過探索過這個小宇宙呢?”

她一直牢牢記著這件小事,並在行動上就像陶行知先生說的那樣:“把我們擺在兒童隊伍裡,成為孩子當中的一員。不是敷衍的不是假冒的,而是要真誠的和孩子站在一起。”

我願意做一個有些孩子氣的老師

李舒冬喜歡在課間行走在學生中間,看他們歡快的游戲,呼喚他們可愛的名字﹔每次上課,她一定提早幾分鐘走進教室,做好課前准備。預備鈴響起時,她會與每一個孩子對視,和他們相互問好,帶著飽滿的熱情,開啟新的一課。

儀式感,既是課堂的底色,也是課堂的一部分。有時李舒冬也會小淘氣,給孩子們不經意的小歡喜。

記得有一回下課鈴響了,照例,她說了聲“下課”,孩子們唰的起立,她心血來潮,提起裙角向他們行了個屈膝禮:“再——見!”

孩子們一愣,哈哈笑成一團,也紛紛回了個屈膝禮,微笑著說,老師再見!

“我很欣喜,我與孩子們貼的很近!”李舒冬說,成人都是由孩子成長起來的,這一路走來,長大的過程有歡樂有喜悅,但也丟失了一些珍貴的東西。“我願意做一個有些孩子氣的老師,站在離孩子最近的地方,蹲下身子,以孩子的高度,以孩子的眼光看世界。這是我的榮幸!”

用兒童喜歡的方式上好思政課

在實踐中,有些人往往會認為德育是虛的,是看不見、摸不著的。“多年德育工作,讓我深深地知道培養把我們地學生培養成一個愛祖國、懷正義、會學習、懂感恩的人是有多麼地重要。”李舒冬認為,“一切要從娃娃抓起,課堂才是我們的主業。”

課堂上,深受孩子歡迎的她善於蹲下身子,用兒童喜歡的方式上好思政課,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力和親和力,用實力“圈粉”,讓新時代的思政課成為孩子們最愛上的課。由她執教的思政課《遼闊的國土》在2019年福建省首批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百堂示范課評選中榮獲一等獎。

她推出課前十分鐘“紅色微課堂”,統一備課,用時少,還解決了專職思政教師少的難題,形成可復制的模式。

比如,2019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學校開展黨員講師團同上主題為《給少年兒童講改革路、為社會主義育接班人》紅色微課堂活動,全體黨員教師走進班級,在課前十分鐘利用視頻、圖片、故事、表演、說唱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給孩子們講述身邊的變化,祖國的發展,深受孩子們的喜歡。

李舒冬還借助大數據新評價助力思政課。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性非常強的學科,多學科目標相融方式,她一改以往愛黨愛國教育的老面孔,讓課堂更“接地氣”,育人更“活”﹔涉及地理歷史自然等領域,知識點多,借助大數據新媒體上課做到精准施教。

教師簡介

李舒冬,中共黨員,福州市茶園山學區黨總支書記,福州市洪山小學校長,鼓樓區人民政府第八責任區責任督學,鼓樓區思品學科骨干教師、鼓樓區名師,市思政(德育)專家庫成員,省學校德育研究與指導中心專家。打造“紅色微課堂”,探索開展“黨員爸媽進課堂”,為家校良好溝通搭建紅色平台﹔在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率先開展空中課堂升旗儀式,並先后在福建教育電視台,鼓樓區空中課堂授課,錄制了《愛心的傳遞者》、《我參與、我奉獻》兩節課程,深受各界好評。

(海峽教育報記者 林密)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