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學開展適合孩子年齡特點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孩子的身心能健康發展,是當前學校教育工作者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明市明溪縣實驗小學給予心理健康教育足夠的重視,把“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實效性,促進學生和諧發展”作為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總目標,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充分開發學生的潛能,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心理品質,促進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全力呵護每顆心靈,努力成就每個學生。
全面落實,扎實開展教育教學活動
心理健康教學工作。開設《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是學校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專門渠道,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心理特征制訂完整的心理健康教學計劃,每班每兩周開設一節課,由專兼職心理教師下班授課。每學期定期開心理輔導公開課,並進行心理輔導課的研討活動,對心理輔導課的效果進行評價,提出改進措施。
班主任工作。班主任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軍,主要有兩種教育形式:一是面向全班的團體輔導,二是面向個體的個案咨詢。
學科教學。學校明確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每一位教師的責任,要滲透到每一節課堂,真正實現“讓教師的每一個行動都帶給學生光明”。通過堅持經常的、形式靈活多樣的校本研訓活動,使絕大多數任課教師達成在課堂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共識。
家庭教育。把心理健康教育向家庭延伸,引領家長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心理健康知識是家長學校的一項主要內容。每學期對各年級分別舉辦一次家長心理講座或家長心理沙龍,對家長進行心理健康知識普及。
學校的心理健康指導中心對家長開放,心理老師接受家長電話咨詢,指導家長改變教育觀念和教育方法,走出家庭教育誤區,達到配合學校開展心理教育的目的,使學校心理健康教育與家庭教育達到了最大的合力,成功地培養孩子。
開展心理活動,建設特色項目
建立和完善心理咨詢室。學校設立專門的心理咨詢室,建立心理咨詢規范化制度,完善咨詢過程,各種記錄表格,形成心理健康教育的立體網絡。
心理專題講座。學校定期開設專題講座,包括心理訓練、團體輔導、心理知識講座等,幫助學生普及心理健康科學常識,掌握一般的心理保健知識,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
開設心理廣播“心靈之聲”。“心靈之聲”節目的開播讓學生們在輕鬆的音樂、好聽的聲音中讓了解自己的心理,掌握自己的心理情緒的變化。
知心姐姐信箱“心情驛站”。生活中每個同學都有一些小煩惱,把這些不快樂扔進“心情驛站”,知心姐姐會幫助他們。知心姐姐把這些問題分類,有針對性地找學生談心,或與家長、老師、同學聯系,共同幫助他們消除煩惱,讓快樂在他們臉上重現。
心靈之家——孩子們的港灣。這裡窗明幾淨,充滿童真童趣,孩子們在心靈之家翻翻書籍,下下棋,彈彈琴,聽聽音樂,也可以與知心姐姐交流談心,讓心在這裡休息,讓心得到寧靜。
心靈雞湯——展示心育風採。《心靈雞湯》是學生自編自抄自繪的雙月刊手抄小報,其內容主要介紹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心理問題討論和心理輔導,摘抄學生內心世界日記,既展示了心育風採,又滋補了纖小的心靈。
校園心理劇——情境心育。校園心理劇就是把學生生活中的熱點問題編成劇本,讓學生自導自演,進行情境再現,在排練過程中對不良行為的認識和糾正,不良情緒的宣泄和自我控制,自我意識的教育有很大幫助。
快樂是一種心情,一個快樂分給兩個人就是兩個快樂,基於這個觀點,學校定期開展征集“快樂種子”活動。活動中孩子們積極配合,有的用文字描繪,有的用線條勾勒,快樂無所不在,收獲豐碩。學校還開展征集笑臉活動,讓各種笑臉定格在校園裡。
開展相關活動,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品質。相關活動的開展,可以讓學生的德育和心育緊密結合,從而磨煉意志、樹立信心、陶冶情操、修身養性,如書法學習、運動會、藝術節等。
學校為留守兒童學生建立心理檔案,請班主任、科任老師多關注,心理老師定期交流,提高了留守兒童心理素質,開發了留守兒童心理潛能,培養了健康心理品質,預防了心理疾病,促進了人格的健全發展。
學校通過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營造了良好的心理文化氛圍,構建了完善、規范、持續的心理健康教育體系,學生的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和心理調節能力得到了提高。
(摘編自《立德樹人的福建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