茉莉花茶是用鮮茉莉花和綠茶茶坯混合窨制而成的茶品種,它不同於一般的直接以花作為浸泡物的花草茶,而是窨制后將花剔除隻保留茶。所謂的“窨制”,即薰制。因此,成品茉莉花茶見茶不見花,茶中卻有茉莉香。2014年11月,花茶制作技藝(福州茉莉花茶窨制工藝)被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千余年來備受喜愛
福州是茉莉花茶的發源地。史料顯示,福州茉莉花茶在北宋已有雛形,南宋出現記載,明朝窨茶技藝逐漸成熟,清朝后期變得興旺。它曾經進貢出口,廣受喜愛。外交部茉莉花茶禮茶均由福州生產。不少歷史名人都喜歡喝福州茉莉花茶。
清朝慈溪太后冬季喝福州茉莉花茶,特用黃釉“萬壽無疆”瓷蓋碗。長樂籍著名作家冰心於《茶的故鄉和我故鄉的茉莉花茶》一文中寫道,喜飲茉莉花茶,是她的家傳。老舍則習慣邊飲茶邊寫作,他最喜喝的花茶,是茉莉花茶中的香片。
福州市農業局有關人士對筆者說,茉莉花是外來的,茶葉是本土的,西方與東方在這味茶裡,實現了千年的融合。福州茉莉花茶不僅是城市與農業協同發展的証明,也是海洋文明和農耕文明結合的體現、海上絲綢之路的見証。
烈日當頭摘茉莉
福州茉莉花茶“茶引花香,花益茶味”,花的好壞直接影響到茶的品質。2017年8月的榕城,迎來了全年最熱的“三伏天”,正是茉莉花的開花盛季。
筆者來到帝封江濕地茉莉花基地:烏龍江波光粼粼、五虎山林木蔥蘢﹔江畔山下,數百畝茉莉花的花蕾燦若繁星,幾十位採花女穿行在花叢間。用於制茶的茉莉花要求已開的花不能摘,未開的花需要判斷能否在當晚開放。這些採花女大多來自貴州等外省農村,每年如候鳥般,來基地勞作兩三個月后又離開。她們頭戴尖頂斗笠,斗笠下用方巾鋪墊,穿長袖襯衫或佩戴袖套以防晒。伏天烈日當頭,煞是辛苦。
茉莉花蕾的採摘,時間上要求在10點至17點進行,以14點至17點採摘為最佳。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王德星介紹,這是因為10點之前露水未消,花的水分含量過高,花香受影響,而供大量窨制時,為了給收花和運送留出時間,採摘時間也不宜過遲。上等的福州茉莉花茶,必須選用福州本地種植,並在“伏天”採摘的茉莉花。茉莉花當日現採,雨天的茉莉不能用。所以,在茉莉花的花季,制茶人最大的祈盼就是“天公作美不下雨”。
陳成忠花茶制作技藝“篩花”
茉莉花茶熬夜制
“茶”字拆開,就是人在草木間。這正勾繪出“茶人”的生活。國家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成忠告訴筆者,福州茉莉花茶的傳統窨制方法為純手工,首先需要加工茶坯。茶葉大多採用綠毛茶,先裝入布袋,制茶人穿特制的鞋進行“蹚踩”去梗,再用多種手法將輕飄低次的茶葉篩簸離。之后進行烘干、攤涼。
接下來是處理花蕾。制茶人每年夏天的晚上都在熬夜,因為茉莉花隻在晚上開放。在茉莉花種植基地,枝頭上的茉莉花蕾並不很香。待挑選採摘后用籮筐或網兜裝好,鮮花在運送中由於疊壓,內部的溫度會自行升高。或須再經加熱養護,到了晚上,花骨朵兒不約而同競相綻放,屋子裡便充盈了濃郁的茉莉香氣。
窨制步驟最為核心。制茶人按各窨次的配花比例和堆高要求將茶與花拌和堆放,讓茶葉充分地吸收花香。次日凌晨,如窨堆溫度達到要求,就進行手翻“通花”散熱。降溫收堆后,再用不同的網篩“起花”,將花蕾去除。分離后的茶葉濕坯根據需要轉入烘焙,等待下一輪窨制。烘焙一般使用福州傳統的竹編工具,用優質木炭生火。
操作細節各有訣竅
窨制技藝基本操作步驟有一定的規范,但是在對具體細節的把控上,不同的制茶人憑借師傅的教導和自身的經驗,做法或有差異。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林乃榮對筆者說,他發現,用同一批原料,在花瓣綻開角度至130度的時候窨制,花的吸香能力最好,制出的花茶口感也最佳。
為了不影響花蕾開放,即便是酷暑,制茶車間也不開空調或風扇。根據當日氣溫、花的成熟度等差異,茶人需對茶葉堆溫、窨堆溫度、茶葉攤涼溫度等進行具體測量,以適時轉入下一道處理環節。
等級越高的茉莉花茶,選用的茶、花原料越精良,循環窨制的次數或所用茉莉的總花量也越多。每次窨制間隔2日至3日,如果“九窨”制作,頭尾則至少需要近一個月。這期間若碰上連綿陰雨,時間則會拖得更長。
技藝傳承促復興
福州茉莉花茶產業正在復興。
為了更好地推進福州茉莉花茶傳統窨制技藝的傳承,近年來,福州市委、市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護和促發展政策,行業協會也參與組織了不少資格評比和認証活動。而由市政府籌建、福州茶廠負責文化陳設的“福州茉莉花茶主題館”也在金雞山山頂開業。
福州茶廠被稱為現代茉莉花茶窨制技藝的“黃埔軍校”,這家1949年由福州108家民營茶企合並而成的國營茶廠,聚集了當時福州最知名的制茶技藝骨干,師帶徒、徒勝師,培養了很多制茶人才。其主營產品就是福州茉莉花茶。(圖文由福州市文旅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