脫貧“三變”

——福建省紀委監委干部挂鉤幫扶建寧縣貧困村紀事

劉必然 嚴順龍

2020年09月21日08:00  來源:東南網
 

  脫貧,目標是人,關鍵也靠人。

  三年前,福建省紀委監委挂鉤幫扶建寧縣,並選派5名干部到該縣貧困村駐村。作為挂鉤單位,省紀委監委牢記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確保老區蘇區一個都不掉隊的囑托,傾心傾情傾力做好挂鉤幫扶工作﹔作為挂鉤干部,第一書記們把身子扑在第一線,帶去幫扶的項目和資金,帶去脫貧的底氣與活力。經過努力,5個村93戶建檔立卡貧困戶、288人相繼脫貧。2019年,建寧實現脫貧摘帽。

  如今,紅土地上生氣勃勃,“紅綠”輝映的脫貧畫卷已然繪就。從脫貧攻堅邁向鄉村振興,全新的幫扶答卷寫得怎麼樣?連日來,記者走進建寧,實地探訪山村發展的民生、產業、作風之變。

  民生之變:補齊短板,規劃長遠

  新雨后,走進建寧縣溪口鎮枧頭村。稻田平坦連綿,涼亭回廊點綴田疇間,老遠就聽見青少年訓練基地的嘹亮口號。

  村子今昔對比鮮明。

  “三年前剛到任時,村裡不通自來水,洗漱都成問題。天黑后一盞路燈也沒有,2800人口的村子靜得出奇。”省紀委監委下派第一駐村書記曹銳記憶猶新。

  枧頭村地處山下平原,地面吃不住水,曾修過許多引水用的竹、木管子“枧”,因此得名。十幾年來,村裡一直是機井供水,三五戶合用一口井,用水要先抽水,費時費力。

  村支書羅國龍說,不是沒想過接引自來水,但從縣城布管到村裡,存在幾百萬元的資金缺口。得知困難后,省紀委監委專門協調各方確認施工方案,並解決資金問題。2019年7月21日,主管通水,村裡用水難的問題徹底解決。“看著自來水流進家門,臥床在家的老母親都高興地流淚了。”64歲的張友金說,枧頭村民居住分散,為了照顧各家用水,管道特意“繞路”。

  貧困戶阮明生成為村裡的管道維修員,多了一份固定收入。“既不耽誤農忙,還能為村裡出力,干活特別有勁頭。”他說。

  “多虧了省紀委監委,作為全縣人口第三大村,枧頭終於有了‘大’的樣子。”羅國龍說,三年多來,枧頭村干部群眾一起建起了幸福院、完成旱廁改造和太陽能路燈安裝,整個村子都亮堂起來了。

  坐落於金饒山腳下的濉溪鎮高峰村,同樣得到省紀委監委干部挂鉤幫扶。近年來,高峰村探索鄉村旅游,去年,村裡完成建設項目28個,金額達2800萬元,鄉村面貌日新月異。

  縣醫院整體搬遷項目、“一校三園”建設項目、農村綜合環境整治項目……三年來,省紀委監委通過扎實調研,摸清民生短板,督促推動民生工程實施,瞄准“兩不愁三保障”精准發力,將一張藍圖繪到底。

  產業之變:發展特色,提升成色

  建寧是農業大縣,作為傳統的制種大村,枧頭村水稻制種收獲后,全村6000余畝耕地都成了冬閑田。能否盤活冬閑田,培育新產業?

  村民給曹銳澆了冷水,建寧是福建的“寒極”,庄稼扛不過嚴冬。“北方更冷,經濟作物都能活哩。”曹銳不信邪,通過省農業農村廳,聯系內蒙古光大股權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引進北方馬鈴薯。2018年秋天成功試種260畝馬鈴薯,平均畝產2000多公斤,每畝淨利潤2000多元。

  看到希望,建寧成立了福建北繁南種瑞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加大投入。2019年,種植規模擴大到1000畝,採取“企業+家庭農場+貧困戶”模式,帶領更多農戶參與。去年,公司給村民發的勞務工資就有46萬元。

  為避免泡水、爛種、霜凍等風險,曹銳還找了省農科院專家,制定新的種植方案,為建寧培育新品種。今年,瑞豐公司開始試種新品種的馬鈴薯,計劃產量穩定后就在全縣推廣,盤活全縣15萬畝的冬閑田。

  從枧頭村一路爬坡翻山,來到客坊鄉水尾村。村裡的助農商店人頭攢動,艾草加工的文創產品尤為緊俏。

  “去年艾草的銷售額達到26萬余元,今年種植規模增加到30畝。”省紀委監委下派駐村第一書記詹志勛說,艾草一年可以採割2到3茬,一畝地至少收入2300元。

  兩年前,水尾村引進艾草種植技術,但第一輪試種失敗了。為了搞清失敗的原因,詹志勛專門跑到福州進行樣本檢測,請來技術員蹲點指導。提高成活率后,他們成立了合作社,向種植戶傳授經驗。去年,水尾村與福州大學開展合作,開發艾香、精油、坐墊等旅游文創產品。

  放眼駐村干部挂鉤幫扶的建寧貧困村,處處是紅火景象。伊家鄉蘭溪村引進先進技術,改良村集體茶山,改造老舊茶廠,打通種植和生產鏈條,既增加村集體收入,又讓20多位農戶實現家門口就業﹔省級傳統村落黃埠鄉羅源村持續保護古祠堂、古廊橋、古戲台等珍貴古建筑,整治人居環境,修復生態環境,古韻越來越足,人氣旺起來……

  3年來,省紀委監委累計幫扶46個項目,協調到位幫扶資金29.3億元,產業扶貧為建寧貧困鄉村發展注入了內生動力。

  作風之變:視野寬了,精氣神更足了

  “我們跑的是村民的事,但村民自己都不急。”“村干部也缺乏干事創業激情,工作跟著事情走。”駐村之初,對基層干部群眾存在的等靠要思想,幾位下派第一書記看在眼裡,急在心上。

  水尾村是著名的“紅軍村”。近年來,村裡修繕了閩贛基干游擊隊司令部、紅軍醫院、紅軍兵工廠、蘇區銀行等6個紅色遺址。但在后續保護、開發中,村民積極性並不高。

  凝聚人心靠機制。今年,村裡開始探索村企合作的運營模式,引入專業公司,組建福建省閩贛紅色產業經濟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共同經營水尾紅色小鎮景區。為了爭取村民支持,7月1日起,公司先試運行一個月,再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廣泛征求改進意見。“外出打工的村民也回來了,大家積極出謀劃策,很是熱鬧。”客坊鄉鄉長張俊說。

  “保底收入+利潤分成”的分配機制受到歡迎,即每年先確保村裡12萬元固定利潤后,其余部分由村、企再各分50%,確保戶戶都有分紅。同時,公司優先聘用村民參與用工、優先購買本地農產品。

  “如今全村上下充滿凝聚力,齊心協力探索‘紅+綠’的發展路子。”水尾村黨支部書記謝文雄表示,近一個月水尾村就吸引了2800多名游客,公司營收13萬元。

  為提振村干部的精氣神,駐村第一書記們辦法也不少。例如枧頭村把建章立制作為切入點,重新制定《村兩委干部管理辦法》、崗位職責等規章制度,並推行“兩委”干部集中辦公、一站式服務機制,既相互監督促進,又方便群眾辦事。

  好作風帶來新變化。6公裡的溪枧公路“單改雙”項目征地涉及35戶,沒有一戶為難﹔疫情防控期間,村民嚴格遵守防疫要求,還有村民主動捐口罩1萬個……

  三年來,第一書記們和當地干部群眾生活在一起、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建立並保持了緊密的血肉聯系。他們一致表示,要朝氣蓬勃再出發,充分用好余下的駐村時間,再多做些實事,爭取為老區群眾、老區發展作出更大貢獻。

  脫貧是起點不是終點。今年6月,省紀委監委主要負責同志在建寧調研中強調,要把提高脫貧質量放在首位,推進全面脫貧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群眾真正過上更好更幸福的生活。

(責編:吳舟、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