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地三尺探一條社會治理新路子

——福建省信訪局推行“信訪評理”機制

陳偉

2020年09月21日14:44  來源:人民網-福建頻道
 

廈門沙坡尾,一灣海港似柳葉,兩岸窄窄的避風塢洒落水邊,三五成群的游人悠閑地漫步在木棧道上,空氣中都聞得見閩南漁港閑適的生活氣息,但不遠處直插雲端泛著藍色金屬光澤的雙子塔又昭示著這裡是一個新潮與古味,現代與傳統交織的旅游“網紅地”。

52歲的吳國斌就住在這裡,“沙坡尾布滿了我兒時的記憶,雖然現在變成了旅游地,人一雜難免矛盾會變多,但街坊鄰裡還保留了以前那樣和諧的關系。”老吳邊介紹,邊抬手一指,”我覺得主要歸功於它。”

順著老吳手指的方向,一方小小的牌匾映入眼帘,“沙坡尾信訪評理室”。老吳說,“這本是一家博物館,如今我們把評理室開進了這裡,街裡街坊有什麼矛盾糾紛都可以來這裡評理。”作為信訪評理員,老吳自豪感滿滿。

在評理室一旁的牆上,滾動播放著信訪評理員的名單,有人民調解員,有政府工作人員,有律師,還有當地知名人士等,滿滿當當30位。

老吳是沙坡尾商家協會會長,大家做生意有什麼難處,互相有什麼糾紛,大事小事隻要是商家的事,第一時間都會想到他,在評理室還沒建成的時候,他就是沙坡尾商戶眼裡的“頭人”,如今組建信訪評理室,老吳便順理成章成了其中一員。

在福建省,像吳國斌這樣的信訪評理員現有171865名,遍布八閩大地的每一處“毛孔”。他們平時活躍在不同工作崗位,有人民調解員、“兩代表一委員”、有關行政機關和行業專業人員、社會知名人士、法律工作者、熟悉信訪工作的專業人員、心理咨詢師等。一旦有糾紛或矛盾,他們立馬化身信訪評理員,評判家長裡短,化解矛盾糾紛,維護社會和諧穩定。

自2019年7月29日起,福建省信訪局在原有成熟試點的基礎上在全省鋪開推行貫穿省、市、縣、鄉、村五級網絡的“信訪評理室”,依托群眾信任的評理員,在一線開展信訪評理,力求從源頭預防和化解糾紛,將矛盾化解在基層﹔打通不同社會治理機構的壁壘,完善信訪與人民調解、行政調解、司法調解聯動銜接體系,構建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從而把信訪制度優勢轉化為社會治理效能,在新時代踐行“楓橋經驗”。

家門口搭台評理 解事又解心

“讓人民群眾話有地方說,理有地方講,事有人解決,矛盾自然不會上交。”福建省信訪局復查復核處負責人焦元珠說,信訪評理靈活便捷、成本低又採用非對抗和非訴訟的方式,在家門口就能解決煩心事。

這一點,67歲的評理員朱羅琴頗有體會。羅阿姨本姓“朱”,大家都叫她“羅阿姨”。在廈門嘉蓮街道蓮花北社區,羅阿姨可是個大忙人,鄰近幾個小區有什麼大凡小事,總能看到她的身影,居民們有什麼問題也樂於找她。

一次,小區兩個年輕后生鬧矛盾,原因是樓上裝修新房,裝修公司把廁所裝在了正對樓下客廳的位置,樓下自然不願意,要求改到其他位置﹔但樓上新房已交付,再想改還得花錢。年輕人火氣大,沒說兩句便吵了起來,事情一時僵持不下。

羅阿姨聽說這件事,便主動找兩人打聽情況。待雙方道完原委,羅阿姨心裡有了底。原來樓上住戶自知理虧,也願意退一步,將廁所閑置變為儲物間,但架不住樓下住戶總是不給面子,說話咄咄逼人,於是每次溝通總是不歡而散。

聽完兩邊的情況,羅阿姨把雙方叫到了評理室,幾杯清茶的時間,兩人便握手言和,樓上承諾廁所改成儲物間,樓下也欣然接受。

朱羅琴說,很多矛盾都是這樣,雙方缺少一個說理的橋梁,一旦有理無處訴,小矛盾也會變成大問題。“都是樓上樓下,低頭不見抬頭見,為了一件小事打官司,無論輸贏,鄰裡間的感情都輸進去了,不值當!”

但有時候,羅阿姨也有拿不准的地方,“家長裡短我在行,涉及法律政策就得專業人士參與了。”羅阿姨所在的“遠觀裡近鄰共享評理室”,除了像她這樣以“理”服人的調解員,還有一支多部門協作的“法理”團隊。“法為上、理為先、和為貴”,”把法理和情理講透,矛盾自然迎刃而解了”,任職於廈門市思明區城管局嘉蓮中隊的評理員朱勝輝說。

借助信訪評理室,群眾找到了說理的平台,不同的事,不同的人來評,小事單人評,大事一起評,既可線上評,也可現場評,既可流動評,也可上門評,既減少了群眾信訪成本,又提高了信訪事項辦理效率。評完還可以聯動行政機關、人民法院簽訂調解協議書,進行法律確認。

如今,信訪評理室遍地開花,截至8月底,福建全省縣、鄉、村共建各類信訪評理室18175個,活躍在各地的評理員共開展信訪評理21154次(件),通過評理化解信訪事項19237次,化解率達到90.94%。

依托各地具體情況,還形成了茶室評理室、漁排評理室、咖啡廳評理室等各具特色的信訪評理室,讓老百姓出了家門口便有說理的地。

多元聯動 構建共治格局

“信訪評理室”既在前端清理,把矛盾化解在小、化解在少、化解在基層,又在后端對積案“兜底”。

“很多信訪積案之所以難辦,是因為要多部門協調配合,老百姓一家一家跑,很多時候是在程序裡打轉。”福建省政府副秘書長、信訪局局長李斌說,信訪評理讓不同社會治理機構坐在一桌,該怎麼辦,誰來辦,真正讓群眾的訴求有人接、有人應,不會出現真空地帶。

2020年8月5日,在福州市馬尾區琅岐鎮,一貫眉頭緊鎖的陳某終於露出了久違的笑容,這是福建省信訪局主持召開的省、市、區、鎮四級聯合評理會上的情景。至此,這件長達20年的信訪積案,終於畫上圓滿的句號。

陳某是一名聽力障礙殘疾人士。1986年起,他在某國有企業的倉庫門衛崗位工作,直至2000年底被辭退。多年來,陳某數次向有關部門寫信,反映當年工資待遇較低,公司沒有發放夜間值班費、加班費,也沒有為他繳交社保。他要求公司為他補繳社保、給予賠償。

福建省信訪局復查復核處負責人焦元珠是省級信訪評理室的一員,據她說,陳某家庭困難,多年來一直信訪,都沒有獲得滿意的答復。在大量調查走訪后發現,陳某的訴求部分合理,但事情過了20年,早已過訴訟時效,按照常規程序很難有效化解此案,“我們召開四級聯合評理會,聯動有關責任單位,按照‘三到位一處理’的要求,釋法析理,現場落實責任。”

最終,該公司同意給予陳某適當金額的一次性補助並對相關情況進行了解釋說明,陳某也打開了心結,對評理結論表示非常滿意,當場簽訂了《和解協議書》,並承諾息訴息訪。

信訪評理打通了各社會治理機構的壁壘,多級聯動、多元銜接,讓各部門坐在了一起。使訴訟與非訴訟銜接,讓部門與部門之間聯動,信訪評理制度在社會治理中走出了一條新路。

信訪評理室解了矛盾、化了心結,搭起了群眾與政府溝通的橋梁,也成為了社會治理反映民意、匯集民智、凝聚民力,為老百姓答疑解惑的重要載體。

“聽聽居民講什麼遠比我們敲破腦袋想政策更重要。”許長忠既是廈門沙坡尾社區書記,也是信訪評理員,附近商戶有什麼訴求,社區居民有什麼建議,第一時間准找他。

老許指著眼前一排靠近岸邊步道的商戶,“按照原則這裡是不允許擺放桌椅的,但商戶確有需求,還可以方便游客歇腳,我們便同有關部門商議。”如今,每家門前單獨開辟出了一塊擺放桌椅的區域,各家各戶擺得整整齊齊,沒有一戶越線。

老百姓滿意了,社區治理便容易了。很多時候,信訪評理室成了居民的”議事廳”,“社區大小事,都可以在這裡商議。”

如今,散落在八閩大地的一個個信訪評理室,正成為福建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的一個重要抓手和載體,信訪評理搭台子,各方聯動壓擔子,為矛盾化解鋪路子。事情解決了,心結化解了,社會也就和諧了。 

(責編:陳藍燕、張子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