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思政建設要著眼於彰顯辦學特色

程建平

2020年09月23日14:49  來源:光明日報
 

  【教育透視】

  每一所大學都在長期辦學實踐中逐漸形成區別於其他學校的優良傳統、風格和顯著特征,這一辦學特色是屬於一所學校的內在精神氣質和鮮明特質。這對於新時代高校人才培養有著積極影響。高校必須結合立德樹人的培養目標和學校自身發展定位,將自身的特色和優良傳統有機融入思政教育體系的建設中,開發和發揮好各門課程的育人作用,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課程思政建設要緊密結合辦學特色

  處理好共性和個性發展的辯証關系。當前全國正努力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各高校隻有依托於學校定位和教育模式等鮮明特色與優勢,才能充分發揮出學校德育的比較優勢。相反,如果一味追求課程思政建設的普適性,往往會舍己之長,得不償失。“一花獨放不是春,百花齊放春滿園。”特色就是優勢,個性就是競爭力。因此各高校既要把握課程思政建設的共同規律,又要體現出自身不同的德育優勢,將《綱要》中共同要求與各校具體實踐相結合,促進課程思政建設在各校的內涵式發展,把德育滲透於教育教學的各個環節,讓立德樹人的教育之花在校園中處處綻放。正如每朵花都有自己的芬芳,隻有各學校的課程思政建設各有長處,才能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的交流、借鑒、融合和發展,最終全面實現我國思政教育的春色滿園。

  兼顧好顯性與隱性教育的辯証關系。盡管“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的核心內涵都是育人,但是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並不意味著要讓所有課程都成為思政課。相較於思政課“顯性教育”的模式,課程思政中潛移默化的思想引領更容易讓人接受。學校是學生進入社會之前接受教育的主要場所,因此學生對於自己的學校具有一種獨特的歸屬感和認同感,對與自己學校相關或者符合學校風格的內容更感興趣,加之高校中多數特色專業都是經過幾十年的建設並蘊含著豐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因此若我們對學校文化資源加以開發並進行相應的課程設計,將更容易引發學生共鳴,收到更好的育人效果。

  統籌好學校與學生成長的辯証關系。學校特色的形成和鞏固離不開全校師生共同的認同和行動,換言之,塑造學校特色的過程也是學生個性形成的過程,不同學校所培養的學生在其能力素質和眼界視野上也呈現出不同特點。在課程思政建設過程中,學校特色的凸顯使學生更容易明晰自身的優勢和特點,也更有針對性地指導自己未來職業發展道路。學校在辦學實踐中的一切出發點和落腳點正是學生的成長與發展,所以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彰顯學校特色,有利於鼓勵學生發揮自身優勢腳踏實地奮斗,從而譜寫學生們人生的青春奮斗之歌,匯聚青年人建設國家的磅礡力量。

  結合辦學特色,五步驟建設課程思政

  清晰定位課程思政特色,精准育人。准確的定位是推進課程思政特色化和整合優勢資源的前提和基礎,各學校根據自身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及其影響下形成的校風、學風,還有辦學體制、辦學模式、學科優勢、專業布局等因素確定課程思政建設的價值取向,明確學校課程思政的形象設計和具體著力點。例如以文史哲專業為優勢的學校要結合專業知識教育引導學生自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以理工科為強勢學科的學校則要注重培養學生探索未知、追求真理、勇攀科學高峰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激發學生科技報國的家國情懷和使命擔當﹔農學類院校則要引導學生樹立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的意識和信念,培養知農愛農創新人才﹔高等職業學校也要結合高職專業分類和課程設置情況准確定位,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培養學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等等。

  充分挖掘課程思政元素,無聲育人。教學內容是我們進行知識傳授、價值引領和能力培養過程中的載體,辦學特色的凸顯要通過充分挖掘本校獨特資源入手。經過長期辦學治校的積累和沉澱,學校都會在辦學理念、學術風格和人才培養等方面形成自己的比較優勢,長此以往形成一定的辦學特色。高校依托地方課程和校本課程,充分挖掘學校歷史、校友故事、學校傳統當中的思政元素,能夠更好地將價值觀導入課程當中去,從而使學生能夠在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之中潛移默化地接受價值觀的引領,這樣也使得高大上的理論原理充滿活力。從校際來看,由於辦學體制、辦學時間、辦學模式、辦學層次的不同,學校之間也有分類分級,突出辦學特色要求我們在開展課程思政時,不要盲目照搬其他學校做法,而要突出自己“人無我有”“人有我優”辦學特色與比較優勢,因校制宜,提高課程思政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解釋力。

  加快改革課程思政方式,實踐育人。結合學校的專業學科特色,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進一步拓展課程思政的方法和途徑,在專業課程的實踐中進行思政教育,打破傳統課堂單調乏味的刻板印象。依托於教育基地等現實社會資源,學校可開展社會實踐、志願服務、實習實訓等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這些活動在驗証、實踐和鞏固課本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引導學生弘揚勞動精神,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從而幫助學生更好適應社會。在實踐活動中,專業倫理和職業道德的培養要貫通其中,這要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和辦學風格有所側重。針對學生未來的職業方向,教師可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現實問題,增長學生的知識見識,從而有助於其在未來做出正確的倫理價值判斷,成長為德才兼備的人才。由此,使第二課堂與第一課堂發揮幫助學生成才就業的合力。

  綜合構建課程思政體系,三全育人。課程思政需要高校將思想政治教育資源拓展至所有課程,使各學科各專業協同育人,因此它不能單獨存在,那麼辦學特色的彰顯也要通過課程思政體系才能得以彰顯。在構筑課程思政工作體系、教學體系和內容體系時,學校根據不同學科專業的特色和優勢,力量的配比和資源的投入有所不同,從而反映出不同學校的辦學思路和發展邏輯。首先,各高校黨委應當落實“第一責任人”制度,持續深耕“課程思政”責任田,把好頂層設計關卡。其次,針對辦學定位、辦學特點、辦學目標搭建分層次、分類別、分等級的特色保障機制,促使課程思政全方位融入學校特色。再次,制定可實施性強、激勵作用明顯的評價機制,持續做好針對課程、教師、教學等不同方面的中期、長期評價工作。最后,推動建設國家、省級、高校多層次示范體系,大力推廣課程思政建設先進經驗和做法,促進全國高校特色課程思政的交流互鑒,努力構建課程思政的育人大格局。

  努力打造課程思政品牌,特色育人。課程思政的課程觀要求我們打破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教育相互隔絕的“孤島效應”,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課程教學和改革的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切實回答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必須回答的根本問題——培養什麼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立德樹人,除了完成國家對學校思政工作的基本要求之外,學校還應當在找准學校定位的基礎上,樹立打造特色思政課的品牌意識,有針對性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努力做到“一校一品”,解決好專業教育和思政教育“兩張皮”問題。所謂“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推進課程思政建設,也應當注重發揮學校創造性,整合資源打造精品特色思政課,依托學校特色打通學科與學科之間的經絡,將立德樹人貫穿整個教學過程,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作者:程建平,系北京師范大學黨委書記)

(責編:吳舟、陳藍燕)